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2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

官成元

剑阁县中医医院 四川广元 628300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行ISBPB的72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36例,行解剖定位ISBPB)、观察组(纳入36例,行超声引导下ISBPB),评价组间麻醉相关参数、麻醉效果。结果:(1)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更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剂量更少,P<0.05;(2)在麻醉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7.22%)高于对照组(83.33%),P<0.05。结论:较之解剖定位ISBPB,超声引导下ISBPB起效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常用麻醉方式,通常适用于上臂及前臂手术、手部手术等,且可经锁骨上、腋处、肌间沟等部位入路,均能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不过既往以解剖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造成神经阻滞麻醉不全,甚至会损伤神经,提升并发症风险。有报道指出,超声技术渐趋成熟,在超声引导下行ISBPB,更有助于保障麻醉效果。基于此,本文以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行ISBPB的72例患者为例,就超声引导下ISBPB麻醉的效果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行ISBPB的72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36例)、观察组(纳入36例)。对照组:男/女为18例(50.00%)/18例(50.00%),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6.5±12.4)岁,体重52-82kg,平均体重(67.5±1.4)kg;观察组:男/女为21例(58.33%)/15例(41.67%),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6±12.0)岁,体重53-84kg,平均体重(67.7±1.5)kg。纳入标准: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级;②充分了解研究方法、目的,自愿作为受试者。排除标准:①穿刺部位感染者;②消瘦者;③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者;④疑似臂丛神经损伤者;⑤肝肾功能异常者;⑥精神、认知障碍者。基本病例资料(体重等)无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入组者入室后平卧,将头部偏向健侧,放松肩部,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行解剖定位ISBPB):将穿刺针垂直穿入中斜角肌、前斜角肌间的肌间沟,进针约4cm,且稍向足侧推进,待触及横突停止,之后回抽,若无出血则注入20ml局麻药。

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ISBPB):选用SonoSite M-Turbo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设置频率6-13MHz,借助探头扫描肌间沟臂丛神经,之后在超声实时监测下,以平面内方式进针,再将10ml局麻药注入中斜角肌下干深方,退针至中斜角肌内侧,将10ml局麻药注入上干浅方,取出针头,按摩注射部位。

1.3观察指标

将麻醉相关参数(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剂量)、麻醉效果作为观察指标,麻醉效果标准:①无效:术中剧烈疼痛,无法手术;②有效:术中伴有轻微疼痛感;③显效:术中无疼痛;④计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处理数据,麻醉相关参数为计量型数据,表示为(`x±s),组间比较行t检验,麻醉效果为计数型数据,表示为n/%,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代表数据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分析麻醉相关参数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更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剂量更少,P<0.05,见表1。

表1麻醉相关参数对比(`x±s)

组别

镇痛持续时间(min)

麻醉起效时间(min)

麻醉药物剂量(ml)

对照组(n=36)

458.86±87.46

6.13±1.17

31.78±3.67

观察组(n=36)

647.38±90.73

4.22±0.95

22.36±2.62

t

8.976

7.604

12.534

P

0.000

0.000

0.000

2.2分析麻醉效果

经症状观察及数据统计,在麻醉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7.22%)高于对照组(83.33%),P<0.05,见表2。

表2麻醉效果对比(n/%)

组别

无效(例)

有效(例)

显效(例)

总有效率(%)

对照组(n=36)

6(16.67)

10(27.78)

20(55.56)

30(83.33)

观察组(n=36)

1(2.78)

8(22.22)

27(75.00)

35(97.22)

x2




3.956

P




0.047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因并发症少、安全可靠、不易影响生理功能,所以成为上肢手术首选麻醉手段,但是以往盲探式操作仅凭麻醉师经验定位,麻醉效果欠佳,可能影响手术进程,所以尚需完善麻醉方案。

本次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ISBPB有较好效果,表现在观察组麻醉相关参数、麻醉效果更佳,P<0.05,与刘妍学者的报道一致,分析原因:超声引导下ISBPB能够在术中清晰地显示穿刺针位置,便于麻醉师调整穿刺针斜角方向,从而将局麻药物精准地注射在靶神经周围,同时该法也能观察局麻药物扩散情况,所以麻醉过程较为完善,另外,首次注射局麻药物后,也可结合麻醉效果,在未渗透神经上重新注射局麻药物,有助于麻醉药物有效、完全包裹患者臂丛神经,保障麻醉效果,弥补单一入路的不足之处,缩短起效时间,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未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加之病例数偏少,今后尚需改进。

综上所述,由于在超声引导下实施ISBPB更具针对性,能够保障麻醉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3):30-32.

[2]王建平,朱俊海.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2):119-120.

[3]周娟,耿光星,胡晨.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当代医学,2018,24(30):139-140.

[4]刘妍.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9,39(5):43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