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镜像神经系统的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2

基于镜像神经系统的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临床疗效

汪玲娜

普洱市思茅区人民医院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技术对其上肢及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均分后进行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对比组)和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技术(试验组)的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总体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手功能评分均优于经康复治疗后的对比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技术不但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而且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技术;脑卒中后偏瘫;上肢;手功能;疗效

脑卒中是常见的一种临床脑血管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意识丧失、发音困难等症状,一旦病发将会大大增加患者残疾或死亡风险。偏瘫是脑卒中后十分多见的临床症状,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其中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为偏瘫上肢和手功能障碍,因此当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时,会大大降低其生活质量。以往临床中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多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但康复效果却差强人意,鉴于此,临床一直致力于研究康复效果更加确切的治疗技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在临床中得到了有效引入及实施,为了确切了解该康复治疗技术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本组调查特在临床病例中择取了部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展开临床对比分析,并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择取我院康复科2019年1月至2020年年12月收治的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到试验组和对比组,两组基线资料统计如下,试验组:试验组(n=36)男患者占比55.56%(20/36),女患者占比44.44%(16/36),患者年龄最下限为38岁,最上限为77岁,中位年龄数值为(62.6±5.7)岁,本组36例研究对象中左侧偏瘫患者占比41.47%(15/36),右侧偏瘫患者占比58.33%(21/36);对比组:对比组(n=36)男患者占比47.22%(17/36),女患者占比52.78%(19/36),患者年龄最下限为35岁,最上限为79岁,中位年龄数值为(62.5±5.1)岁,本组36例研究对象中左侧偏瘫患者占比38.89%(14/36),右侧偏瘫患者占比61.11%(21/36),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对比中,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 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2)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单侧发病),且均为首次发病。

1.2.2排除标准

  1. 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2)排除上肢严重痉挛者;(3)排除肌肉病变或骨关节畸形者;(4)排除临床依从性较低者。

1.3方法

1.3.1对比组

对比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进行临床干预,具体包括协助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训练,遵医嘱予以患者给药护理,并以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为依据予以患者物理性康复治疗。

1.3.2试验组

试验组在上述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技术进行临床干预,具体措施有:择取一环境安静、颜色单一、光线柔和的房间作为康复训练场所,取一大小合适的双面镜置于镜盒中心处,而后对患者的坐姿进行科学指导,确保患者上肢与镜面两侧保持同等距离。予以患者健侧上肢肢运动指导,要求患者仔细观察镜中健肢上肢的运动成像,并要求患者使用患侧上肢完成同样动作,具体包括前臂旋后、前臂旋前、肩关节前屈、手指活动、腕关节屈曲、手臂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应于患者运动期间向其进行要点说明,引导患者想象自己的肢体仍处于健康状态,同时,针对相对复杂、不易完成的动作可在相关器械或治疗师的协助下完成。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总体运动功能(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运用ARAT上肢运动研究测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改良BMI指数进行测评)、手功能(采用Brunnstrom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调查数据,检验值呈现P<0.05表明数据有统计学对比价值。

  1. 结果

通过观察表1可知,试验组行康复治疗后患者的总体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手功能均得到了程度不一的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经康复治疗后的对比组,P<0.05。

表1两组治疗前后的FMA、ARAT、MBI评分及手感觉运动功能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FMA评分

ARAT评分

MBI评分

手感觉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n=36)

39.96±4.54

80.35±5.79

20.36±4.35

52.17±2.68

50.33±5.42

83.26±3.94

6.96±1.24

45.26±3.23

对比组(n=36)

40.16±4.65

70.01±5.03

20.56±4.53

40.88±3.36

50.17±5.64

72.19±4.11

7.26±1.33

30.94±4.31

t值

0.117

4.302

0.085

4.937

0.108

4.662

0.066

5.02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在临床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受疾病影响该病症患者常伴发上肢功能障碍,为此导致其手部功能及运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其正常生活及工作的开展,甚至无法顺利完成穿衣、洗脸等日常行为,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负性影响[1]。为此,有必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技术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上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手功能等恢复[2]。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是临床常用康复治疗措施之一,该方法多通过对患者进行主、被动训练以及物理疗法来达到促进功能恢复的目的,虽然在脑卒中偏瘫中具体一定价值,当总体康复效果仍有待提升,且治疗费用较为高昂,易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经济负担[3]。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是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相关研究者通过对该疗法进行临床实践后发现,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进行为期半年的临床治疗后,患者的上肢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且浅感觉与单侧忽略也随之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恢复,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治疗[4]。近年来,随着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中日渐成熟,证实该疗法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可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便于患者在家中应用[5]。本研究中试验组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技术进行临床干预后,患者的总体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手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仅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进行临床干预的对比组,P<0.05。

综上所述,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中发挥了显著积极作用,利于患者上肢及手功能恢复,且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树荣.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上肢偏瘫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0):190-193.

[2]何爱群,聂天翠,宋秋爽,黎景波,王晓云. 镜像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循证实践及应用进展[J]. 中国康复,2021,36(09):564-567.

[3]王兴蕾,颜辉,谢琪,钟娟平,豆欣蔓. 镜像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7(04):104-109.

[4]司林阁. 镜像疗法结合针刺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D].云南中医药大学,2021.

[5]张雪晶. 基于镜像神经系统的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临床疗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