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2

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研究

王刚

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10-2020.10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动脉的收缩期流速(Vs)。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供血不足情况,效果理想,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临床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主要由颈动脉狭窄导致,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1],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受到程度不一的损害,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预后不佳。颈动脉支架介入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新型方式,安全有效,并且随着血管内介入器材的更新、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研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10-2020.10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男、女例数为19例和16例,年龄区间43-72岁,平均(62.41±3.95)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0例和15例,年龄区间44-72岁,平均(62.67±3.4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

    1.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基于患者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服用方式为口服,剂量为100mg,每日服用1次;给予患者氯吡格雷(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服用方式为口服,剂量为75mg,每日1次。治疗周期为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方法:术前3d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血管造影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检测,选择大小合理的小球囊在狭窄位置进行预扩张,之后将自膨式支架送入狭窄区,1/3位于狭窄远端,2/3位于狭窄近端,在透视的作用下使用支架对准狭窄区段进行全部释放,重新造影后观察支架膨胀和动脉扩张情况,完成手术。术后3d口服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75mg/d,4周后阿司匹林剂量减少至100mg/d,氯吡格雷剂量不变,维持治疗3个月。

    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者各动脉的收缩期流速(Vs),主要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1. 统计学处理

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6296c8a24e335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组间比较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各动脉Vs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动脉Vs比较 (6296c8a24e335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cm/s)

组别

例数

时间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对照组

35

治疗前

158.32±52.10

247.13±60.15

200.82±50.63

226.81±52.73



治疗后

152.13±5354

248.32±56.33

197.32±51.05

208.52±51.75

观察组

35

治疗前

157.58±41.82

245.81±62.07

201.63±55.92

227.63±51.45



治疗后

98.39±31.15*

113.94±33.84*

88.87±28.34*

99.86±32.81*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1.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群体的高发病和常见,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嗯、发热、癫痫、失语等,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幸存患者多伴随程度不一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和言语吞咽障碍,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动脉重度狭窄,并且颈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和卒中风险程度升高关系密切[2]。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进而改善脑供血情况,纠正和缓解脑缺血症状,减少残疾、后遗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起效较慢,同时部分患者对治疗药物的敏感性较低,因此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介入术得到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广泛应用,具有微创、局部麻醉、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导管技术的发展,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并无明显差异(P>0.05)。这也说明颈动脉支架介入术对于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理想,能够对颈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肌供血情况,缓解患者脑部缺血症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恢复时间较短,对于一些难以耐受手术疼痛、年龄较大的患者同样适用。因此颈动脉支架介入术同单一药物治疗相比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供血不足情况,效果理想,值得临床采纳。


参考文献:

[1] 张德智,帕丽哈·巴依道列提,濮芸健,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0):82-83.

[2] 陈嗣明. 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6):33-34.

[3] 孙如意. 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