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你了解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2

关于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你了解吗?

刘惜颖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血站 四川广元 628017

广元市中心血站从2008年至2021年,采血量翻了一番,2021年采血12.7吨,服务半径达250公里,最多单日采集制备全血800多人次。采供血机构的护理人员主要从事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发放工作,与血液接触较为频繁,接触的环境和人员也较为复杂,也是发生医疗锐器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倘若不做好安全防护,很有可能暴露在传染病感染危险中,引发艾滋病、梅毒、病毒性肝炎等。除此之外,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还会遭受哪些职业危害?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又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有效防护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1 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职业危害

1.1 血液传播疾病感染风险

在我国,许多血液传播类疾病是危害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的重要因素。例如艾滋病,在我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般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感染风险也相应增加,且目前没有有效疫苗和治愈手段。根据WTO统计,经血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5%~10%;乙型肝炎,在我国属于高发疾病,数据显示,正常群体中 HBsAg 阳性率为10%。

血液污染导致感染是对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威胁较为严重的一种职业危害。经血液传播疾病种类有20多种,最常见的包括HBV、HCV、HIV等,据研究,含病毒浓度最高的是血液,工作中导致血液渗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如血袋离心破损,标本试管离心破损,硫酸铜翻倒,穿刺角度过大未经皮下行进0.5-1cm直刺血管导致血液顺针头斜面溅出到采血者身上,采血结束拔针后针眼按压时间不足10min,发生献血反应改变体位导致针头滑出血管,初筛采样挤血过程中血液喷溅,热合机电压低、导管外部不干燥导致热合时有火花,热合处渗漏,无菌接驳导管时接驳失败导致血液外溢,等等。这时携带病原体血液污染护理人员手部、面部区域及黏膜,倘若这些区域存在伤口或破损,与传染性血液接触后,就有可能引发感染。

1.2 锐器伤

全世界每30S便有一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国内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62.8——98%。针刺伤是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较为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针刺位置大多为左手,少数为右手,针刺的主要器具为采血针,其次工作场所的不锈钢推车接缝处,不锈钢储物柜推拉门,剪刀、储血设备金属架,不明锐器等,均可导致损伤。针刺是导致经血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相关数据表明,超过八成的护理人员有过针刺经历,其中只需要带有0.004ml乙肝病毒,就有可能导致护理人员感染该疾病;被带有丙型感染病毒和艾滋病的利器刺伤感染的概率分别为5.6%、0.4%。

1.3环境因素损害

采血车属于流动采血点,一般停靠在繁华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等地点,外搭帐篷内进行现场招募献血者,征询填表,体检,快速检测,打印献血证等,噪音、空气污染等较为严重。从事制备的护理人员,离心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也会令人感觉不适,贮存发放血液的护理人员长期在数十台冰箱运转的环境中工作,长期处于声音强度超过40分贝的环境中,可引起听力和神经系统损害。遇到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易交叉感染。护理人员还需长期在采血车这一狭小空间内连续作业,往往为了方便利用午休时间献血的献血者,从早上8点至下午6点连续工作10个小时,很容易引发护理人员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还会引发食欲不振、恶心、身心疲惫、情绪烦躁等症状,导致其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各种疾病患病风险。

1.4 化学药剂损害

采供血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会长期接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和黏膜有刺激性,轻微刺激会引发鼻炎、接触性皮炎等疾病,严重者可能诱发中毒。

1.5采血护士长期低头采血,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肌肉劳损,肩部不适;热合岗护士长期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造成静脉曲张;外采护理人员常年外出采血,长期饮食不规律,易导致胃炎;采血、制备、储血、发血岗护理人员长期搬运整件血袋、整筐血浆、红细胞等易导致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

2 护理人员预防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措施

2.1 管理防护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相应考核机制,成立业务考核检查组,定期随机抽检采供血护理人员安全防护、着装、操作技术等,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职业安全隐患,确立有效的评价指标,提出纠正预防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防护的重视程度和防护水平。

2.2 制度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安全与卫生管理程序》、《医疗废物管理程序》、《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管理程序》等,明确规定使用过的针头、尖锐物等,不再次戴帽,不双手操作针头,立即放置在利器盒内,利器盒容量不超过2/3;医疗废弃物必须放置在有废物警示标识的专用包装袋内,遇有血液污染时双层打包,容量不超过3/4;工作前后,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清洁和消毒采供血场所操作台面、设备、地面等。严格落实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针对不同暴露情况,采取相关应急程序。第一,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刺伤损害情况,保持冷静,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将损伤处血液排出,再用清水或者肥皂彻底冲洗,最后用消毒液涂抹、浸泡消毒后包扎。血液溅到口腔、眼睛等部位时,立即用喷淋设备冲洗,后用生理盐水等反复冲洗。第二,对暴露源血液及时进行抽血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感染,同时注射乙肝高价免疫蛋白球进行预防。第三,做好应急处理后,到疾控中心进行暴露源血液评价,包括暴露源类别、暴露源类型、暴露级别、传染病毒载体量、处理经过和用药情况等,详细记录相关信息,进行安全事故登记和报告。第四,进行暴露后随访和咨询,如暴露类型为艾滋病病毒,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24h)进行预防性用药,还需要在暴露后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第六个月进行抗-HIV检测。

2.3 教育防护

根据分析,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为采血针放置不当、不规范操作(用手回套针帽、血袋传递等)、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等。对此,采供血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专业防护教育和培训,树立安全防护意识。纠正无偿献血者身体健康、无疾病错误认知,在采集、制备、储存、接收血液的过程中,对未经实验室复检再检的每一位献血者的血液,都应视为存在潜在传染风险来对待,严谨操作;重视知识、技能培训,就职业暴露危害、血液采集技巧、安全防护流程及注意事项,应急处理措施等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能力;重视安全防护培训,确保其掌握减少和预防职业暴露方法,如个人防护用品种类、途径、消毒等。

2.4个人防护

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历年健康检查结果、职业暴露史等。每年定期开展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检测,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对护理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工作时穿好工作服,工作鞋,戴好一次性帽子,每次操作前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如遇血液外溢污染手部时,应立即脱去污染手套,洗手消毒后再更换手套。必要时配防护面罩和防护眼睛,隔离衣。

2.5环境防护

加强环境管理10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效率、服务、坚持)的实践,有助于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并增强安全。环境消毒每天至少一次,每次一小时。常规台面、地面、物品消毒浓度为500mg/L,遇有血液污染时浓度为5500mg/L,不同区域抹布、拖把分别标识,分开使用。

2.6操作防护

提高护士安全意识,操作时戴手套,禁止裸手去拿锐器。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

2.7消毒防护

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和地面、台面,戴双层一次性橡胶手套,立即用吸水纸擦去血液,将使用过的吸水纸置于黄色医疗垃圾袋内,用含有效氯5500mg/L的消毒剂消毒被血污染区域,保留10min以上,再用清水擦拭两遍以上;被血污染的衣服,用含有效氯5500mg/L的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以上,再清洗干净,并高压消毒。

2.8加强人文关怀,合理排班,实行新老搭配。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并加强营养,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和抗疲劳能力。增强腰背肌力量,有利于缓解腰骶部疼痛及减少腰肌劳损的发生。

总之,为降低采供血机构护理人员职业危害,机构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各项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严格监督,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在工作各个层面,保障护理人员人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