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血清学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血清学特点分析

李庆华

作者: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点。方法:在我院展开研究,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共选取5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血型和血清学特点。结果:特发性患者有 17例,占比34.00%,继发性患者有33例,占比66.00%。就5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来说,其均为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患者,并且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其中单独IgM类冷自身抗体患者有6例,单独IgG类温自身抗体患者有41例,温冷双自身抗体患者有3例,合并存在同类抗体的患者人数为15例。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自身抗体会对血型鉴定造成干扰,需要将多种方法进行应用,实现对患者的血型鉴定,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特点;血清学特点


就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来说,其主要是指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我”和“非自我”进行识别的机制发生变化,导致患者出现针对自身抗原而产生的一种抗体或是活化补体,使其在红细胞表面进行吸附,促红细胞造成破坏影响,促进红细胞死亡,导致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症状[1]。一般情况下,此患者的血清中具有自身抗体,会对患者的ABO和Rh血型鉴定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在此过程中对,对此类患者的血型和血清学特点进行明确,并给出有效改善方法,是保证患者输血安全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则基于此,以我院50例患者为例,展开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分析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工作开展地点为我院,研究工作的开展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共选取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7例,女性患者人数为23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 为 77岁,年龄最小的为23岁,患者对应的平均年龄为(43.23±3.22)岁。患者均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均对本次研究过程了解,并同意参与其中,本研究与医院试验开展标准相符合,可排除患者具有活动性出血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人群标准的可能性,其中,正常标准为,男性:120g/L,女性:110g/L。

1.2研究方法

血型血清学处理:对患者展开不规则的抗体筛查,将其中结果显示为阳性的病例选出,对其进行不规则的抗体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在结果显示为细胞中的10系和16系均显示为阳性时,并且患自身对照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在可以判断患者存在自身抗体。随后给予患者自身红细胞吸收法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同种抗体,也可以采用血清稀释法实现,并对其存在同种抗体的情况进行特异性鉴定。

红细胞成分的选择:针对没有同种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则需要随机选择ABO同型悬浮红细胞,也可以给予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针对合并同种抗体的子很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来说,需要对其同种抗体类型进行确定,此过程需要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ABO同型悬浮红细胞,或是选择O型洗涤红细胞对其进行输注,如果无法有效确定同种抗体类别,则需要选择较差配血试验,凝集强度最小的ABO同型悬浮红细胞或是O型洗涤红细胞给予患者输注。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将统计学软件进行应用,本次研究应用版本为SPSS20.0,数据统计过程中,主要计数资料,表达式为(n,%),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本研究的5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特发性患者有 17例,占比34.00%,继发性患者有33例,占比66.00%。

2.2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分布

就5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来说,其均为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患者,并且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其中单独IgM类冷自身抗体患者有6例,占比12.00%,单独IgG类温自身抗体患者有41例,占比82.00%,温冷双自身抗体患者有3例,占比6.00%,在给予患者不规则抗体鉴定试验后,其中显示,合并存在同类抗体的患者人数为15例,占比30.00%。所有患者在展开交叉试验配血工作的过程中,均未找到血清学相结合的红细胞成分。

3讨论

就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来说,其可产生自身抗体,因此其自身红细胞容易受到破坏,患者的血红蛋白数量会逐渐降低,导致患者出现贫血问题,长期以往,患者的生命健康会受到严重威胁[2]。就这些患者来说,其自身的抗体可与患者自身的红细胞和所有的供者红细胞进行相互反应,对应的反应程度相同,均不会呈现出特异性,导致通常难以在血库中找到患者血清学相一致的红细胞。但是 从临床实践情况来看,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和干预,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输血治疗

[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学上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合并存在同种抗体的比例比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比例多。而同种抗体的存在,导致患者的输血安全受到威胁,自身抗体容易对患者的同种抗体进行掩盖,导致患者的同种抗体漏检,患者出现溶血反应。针对合并同种抗体的患者来说,明确其是否存在同种抗体是尤为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其可通过自身红细胞吸收的方式将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进行吸收清除,随后促进同种抗体特异性显现,给予患者合适红细胞输注,保证患者安全[4]。但是大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自身存在 严重贫血,进行标本采集的过程较为困难,因此,还可以采用连续倍比稀释方法等实现对患者的筛查,从而保证患者输血安全性。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自身抗体会对血型鉴定造成干扰,需要将多种方法进行应用,实现对患者的血型鉴定,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孟娟.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应用不同输血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10):3.

[2] 刘芳. 不同输血法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J]. 2020.

[3] 何合胜, 杨玉琼, 刘银华,等. 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年31卷2期, 121-125页, ISTIC PKU CSCD CA, 2021.

[4] 周红霞.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及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临床研究, 2020, 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