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2

全 省 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

刘丽

安徽省合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当前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运行保障工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专项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专项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专项能力建设。保障措施。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保障措施



  1. 已取得的积极进展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已取得的积极进展。基础能力明显高提,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全覆盖监测。全省确定 32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国控、省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204个。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制定《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工作实施方案》,督促各地党委政府建立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制和工作机制。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坚持“监测为民、监测利民、监测亲民”理念,扎实 开展关系民生的生态环境监测各项工作。

1.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监测网络范围仍需拓展,监测支撑能力仍需加强,监测管理水平仍需提升。

  1. 监测的主要任务

2.1大气环境监测。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组建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大气光化学监测网以及大气环境立体综合观测网,加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监测,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深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完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力保障 80个国控、128个省控空气站点、6个区域站和 141 个降尘站点稳定运行;推动设区市重点乡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建设。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监测。实现 VOCs 组分自动监测地级城市全覆盖,推动 O3超标城市开展甲醛、紫外辐射强度、边界层高度等光化学自动监测试点。强化大气污染监控监测。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开展在高速公路、重点区域城市主干道、大型港口、大型机场、港口码头等周边环境开展空气质量试点监测。提升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统筹区域预测资源,重点加强各设区市预测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建设区域预报中心,进一步提升短临精细化预报和中长期趋势预报能力。

2.2地表水环境监测。完善地表水监测网络。优化完善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湖库)、跨县级及以上行政边界河流、重要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监测和农业面源监测。构建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入河排污口界定标准,明确自行监测、执法监测责任主体和监测要求。拓展水生态监测能力。探索由常规理化指标监测评价向水生态综合评估转变,在长江干流出入境和主要饮用水源地试点开展水中持久性有机物、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型污染物手工研究性监测。

2.3污染源监测。推动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压实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主体 责任,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全面落实“三个全覆盖”。持续巩固全省重点污染源自动 监控设施“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完善监测与执法协同联动。坚持“省级统筹、市县承担” 原则,推进执法监测重心下沉。

2.4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按照“平战结合、分区分级、属地管理、区域联动”思路,建立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网络,加强应急监测人员队伍建设,根据《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南》要求、分级分区加强应急监测装备配置,全面形成同时应对区域内两起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5监测质量监督管理。完善内部质量控制为主、外部质量监督为辅的质量管理 运行体系,健全覆盖各环境要素和全部参与主体的全省生态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深化多部门联动的监督检查、联合 惩戒、信息公开机制,强化各类监测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

2.6监测数据智慧应用。优化全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协同共享,推进智慧监测建设,开展监测数据关联分 析,改善环境监测数据产品供给,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1.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运行保障工程

3.1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有序推进原 68 个国控和 69 个省控空气 站设备更新和站房改造,更新完善现有臭氧和颗粒物等指标 的量值溯源体系。推动 6 个城市继续开展网格化精准监测;全省 16 个地 市开展 VOCs 组分自动监测。推动臭氧超标城市开 展光化学监测试点、VOCs 和激光雷达等车载走航监测。开展化工园区和重点乡镇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开展重点区域VOCs 和颗粒物等污染物走航监测。

3.2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对具备条件的新增国省控考核断面开展 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对原有的省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系统和功能的升级改造,完善监测指标以及远程质控功能。对部分重要敏感断面水站试点开展氟化物、重金属、VOCs、综合毒性等特征指标监测能力的建设,探索开展超级监测站的研究性建设。推动地方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入河排污口汇入断面、化工园区下游微型水质自动站建设。试点在沱湖流域开展通量监测试点。

3.3污染源监测网络。 试点建设重点污染源远程质控管理系统,试点开展重点工业园区用能、工况、排放、视频综合监控及协同分析。

  1. 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专项能力建设

4.1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 加强各设区市预测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建设区域预报中心,进一步提升短临精细化预报和中长期趋势预报能力。省 级逐步形成 1 日 2 次的短临预报和 15 天的中期预报能力, 探索 15—30 天的中长期大气污染趋势预测;完善建立 O3和 PM2.5预报技术体系。

4.2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在沱湖流域试点开展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面廓清流域边界和河流水系分布,绘制整合流域各环境要素信息的 一张图。在具备条件的沱湖入湖水系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常态化运行,建立以水质自动监测为主、手工加密监测为辅的预警监测网络。


  1. 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专项能力建设

5.1监测业务与质量管理能力建设项目。 构建全省统一、全面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5.2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建设项目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能化业务应用开发。

6、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加强科技支撑,提升能力素质。统一信息发布,强化宣传引导。

参考文献:

【1】刘#,郎5萍.竹皮河水坏境现状分析及治洲保护措施[J].资 源节约与环保,2015(3) :215-216.


【2】周梦茁,彭小思•汉北河水屮态水坏境保护对策研究[C]//河湖 水也态水环境专翅论坛论文集.武汉:湖北®水利学会, 2011: 1-7.



【3】罗育池,錐俊雄.蛮河流域水环境容M1;/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J].安全与环境 1:程,2010,17(2):26-29.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