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艺术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3

提升艺术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杨亮

柳州市第三中学

摘 要在普通高中学生中,常常会有绝大部分的艺术生因为没有良好的数学习惯跟合理的时间安排,导致这一部分高中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薄弱,就成为了高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导致了他们缺乏数学核心素养而不利于人生发展规划以及其终身发展。目前要提高这一类艺术生的数学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根据艺术生的特点,通过不同于常规的教学形式,引入一些艺术相关的素材或者故事,从兴趣入手,高效课堂或者碎片化的学习形式来帮助这类艺术生提高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实践


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个热词一下子被上升到一个比较全新的高度,原因就是正式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而导致人们对“核心素养”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其实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的理解于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关于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一种对于数学素养的综合能力和一种成形的思维品质,然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品质则需要在长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在长期以来存在的重视艺术专业课的成绩而轻视文化课成绩的影响下,让本身就是高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甚至他们数学基础薄弱、还没有良好的数学习惯、也不具备成形的思维品质的艺术生们,慢慢丧失了对文化课尤其枯燥无味的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老师们因此也在教学方面没有好的教学成果。就目前来看,刻不容缓的提高这类艺术生的数学素养,还要为他们以后专业课跟文化课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而有个好的方向跟基础很有必要,故而我们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概念,也给这类艺术生以及教学的老师们指明了方向。


  1. 高中艺术类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就结合目前为止的一些情况来看,近年来艺术学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就是从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热爱和有关于艺术方面的特长和天赋,从而很早就决定走上专业的艺术的道路;另一种大多数是在上初高中以后,发现自己仅仅凭借文化课的成绩是根本上不了心仪的高中或者大学,于是“半路出家”,成为一名艺术类学生,通过艺术专业课来考取自己喜欢的高中或者大学。但是总而言之,不管是哪一种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文化课尤其数学的基础是相对薄弱的,并且各有高低,甚至有一些在初中阶段就很明显的表现出出了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这类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本身就是数学基础薄弱或者慢慢丧失了兴趣,面对高中数学计算的由简到繁,计算量的从小到大,还有数学思维也从具体到抽象,导致他们的逻辑思维跟运算能力一下子跟不上节奏,心态也逐渐发生变化,会让他们失去信心,甚至更有甚者会觉得力不从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咱们国家应试教育体系,大多数的数学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采用高效课堂,不能使得学生情景式的感受数学魅力,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接受讲解过程,故而整个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让本身就数学基础薄弱的他们,更是从心里开始抗拒这种学习模式,成绩也就越来越差,有的几乎丧失了对数学思维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体验,使得他们本身就不强的数学学习自信心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


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思维可塑性

其实众所周知,艺术类学生他们从一开始身上就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学生的鲜明特点,就是俗话常说的所谓“艺术细胞”。首先,他们的个人情感是相对于丰富的,尤其会对与外界的刺激来说,会比较敏感,他们这些艺术类学生对善于捕捉细节;其次,艺术类学生相对于文化课学生来说个性比较突出,尤其面对新事物或者比较擅长的领域时,他们会有特别强烈的表现欲望;最后,艺术类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经常会有相对于其他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思考,所以他们的创造性也不可忽视。可是,这些鲜明的特点看起来跟数学思维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妨碍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成效,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正是因为他们思想比较活跃,情感也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丰富,就会让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艺术生有个特点就是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尤为注重,关注细节,喜欢一切探索的过程,这就使得对于艺术生的数学教学,要区别去常规教学方式。我们要因势利导,教学相长,从他们的特点和兴趣入手,结合高效课堂授课模式来增加数学教学重的趣味性,使得他们注意力集中并且愿意去思考探索,享受过程来提高和激发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加与艺术有关的学习情景,结合具体情况对于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个性化指导,从而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也增强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提升艺术类学生数学素养的方式

众所周知,艺术类学生他们平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和各种的艺术技能,所以他们在面对文化课的时候就没有完整的时间节点来进行学习,故而他们也成为了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的特殊群体,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想要提高文化课成绩,尤其是数学课成绩的话,那就必须结合他们的学习时间和习惯,制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案。

(一)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一题多解”类型的笔记本,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道题就可以衍生出多种解法进行探讨,还可以在解题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来增加他们的数学素养。鉴于艺术类数学他们的数学底子和基础薄弱,可以用这道例题作为参考: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定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

按照艺术生的惯性思维,套用公式就可以解题:

由题知 S10=310, S20=1220,

代入公式 Sn=na1+n(n-1)/2✖d得到一个方程组,解这个关于 a1 与 d 的方程组,得到a1=4,d=6。

所以 Sn=4n+ n(n-1)/2✖6=3n2+n。

本来遇到这类问题,归结到首项和公差的时候,用公式解题很好解,可假如我们用一题多解的思维,多探究,多方面思考问题,然后对照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我们就可以找到突破口,用其他解法也能快速得到答案,如:我们可以设 Sn=An2+Bn,将它们代入可得:100A+10B=310,400A+20B=1220,得到 A=3,B=1。

∴ Sn=3n2+n。

由此可见,利用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来解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整个计算量会变少,计算速度也比较快,这样就很大一方面激活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探究的兴趣。

(二)老师们可以将所教学的内容进行细分,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碎片化”。

“碎片化”即分割成若干小块,这样可以让艺术生他们根据自己时间分配,从而选择合适自己的时间段进行学习,不会耽误专业课的同时,又不会让文化课差异越大,把每个小块的知识点逐一吃透,在消化的基础上在理解升华和熟练运用。那具体“碎片化”应该怎样合理的制定方案呢?我们其实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来说。

1.微视频的录制

其实现在的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在普及自媒体信息化了,很多的课堂也成为了网络媒体课堂,这样的教学形式符合当下趋势,也更能直观的让学生理解接受,相对于单一的枯燥无味的讲解课堂,这种形式更加高效,学习成效也日益显著。将老师分割的不同板块的内容我们可以录制成微视频,基础的知识点答疑,重难点的解析,真题试卷的再现等等,每个板块都用微视频的方式表达,时间在5-10分钟左右最佳,这样艺术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需求等自己主动学习,甚至会节省很多时间出来,劳逸结合,信息化与实践结合,老师教学与微视频结合。课堂上学不会的东西,在课外练习艺术课之余,可以随时随地的微视频观看学习,从而形成对学习计划的个性化定制,也极大的提高的个人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学习效率,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2.在线答疑

就目前为止,其实大多数的艺术生他们在课堂上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吃透某一个知识点,相对于文化课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要花费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在专业艺术课上,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成绩,那就导致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之外,特别是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遇到很多问题是及时得不到解决的,手段无非就是自己上网查询,或者找一些同学解答,但是这些方式治标不治本,不会从根本去解决掉你不会这个知识点的事实,网络的解答不会给你像老师一样有启发式的教导,没有互动解题的过程,也没有情感,只是很僵硬的把答案跟解析展现给你,很多情况下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会由于不专业导致适得其反,所以这个时候老师的答疑解惑就很有必要且尤为重要。现在的教学环境和艺术生的具体情况而言,很多人都有手机电脑或者i Pad。那么电话、微信、QQ 等就都是实现即时答疑解惑的手段。“碎片化”的学习方案,把一些重难点的问题逐一击破,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去攻克自己没掌握的内容,避免了学生“云里雾里”的现象,精准解决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本身就文化课成绩薄弱,尤其是数学成绩薄弱的艺术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巧妙的去运用艺术课与数学课之间微妙的关系,带入情景故事来增加数学的亲近感。

艺术类学生对于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怀和喜爱,所以教师可以试着将与艺术类相关的数学故事巧妙的带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增加学生们对于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指导着艺术生们用相同的距离分割正弦函数的函数图象,然后在图象上选取适当点的位置作为音高,然后可以用唱的方式或者弹奏的方式表演出这些音,接着把这些点的位置可以不断的做个调整,直到最后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音乐片段。像这样的方式,会一下子激发出艺术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数学不再枯燥乏味,也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老师因势利导教学工作中,要把自身熟练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巧妙的结合艺术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去制定符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方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以便与更好的培养艺术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再加上本身就数学底子薄弱,基础不牢固的艺术类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跟运算能力都不足的情况下,老师在教学时,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把单方面的讲解转变为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对于数学的喜欢,进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建良,王名扬,钱军先 . 稚化思维:内涵理解和实践探究 [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17(2).

[2] 李慧娟,傅海伦,权奎 . 数学学习的碎片化和整体化 [J]. 数学

教学研究,2016(11).

[3] 数学 必修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