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3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王根伟 唐婉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工程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理论教学,通过技术实践,将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本文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这一事实,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重点从实践教学的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机制、对毕业生要求的能力支撑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改革尝试,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服务意识,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一些国家(地区)发起并开始构筑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其内容涉及工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标准、机构认证,以及学历、工程师资格认证等诸多方面[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2]。工程教育认证既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学历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3]。该体系包含六个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对各种工程技术教育进行学历互认。其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一种保障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国际互认的一种机制和手段。

1.2研究意义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用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基础。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是判断专业是否达到认证要求的依据,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本科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七个要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认证标准和持续改进等有效措施,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本文通过探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理性的分析、提炼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同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美国。1936年,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工程专业获得首批认证[3]。2006年,教育部牵头并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于当年3月试点了4个专业领域(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完成了8所学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放眼全球,国际一流大学一般都认可开设实用性课程,培养实用人才是高校服务社会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4]。法国“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整个人才培育过程,法国小学生就学技术课,初中后必修一门技术课,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更是紧密结合,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德国Fachhochschule(简称FH)实施“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5]。德国的FH与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企业是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新生入学前要进行大约6个月的企业内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有2个完整的学期被专门安排在今后与学生职业密切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的实习(这是FH培养培养模式的精髓),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技术广、发展快、综合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6],尤其是BIM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本文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重点从实践教学的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机制、对毕业生要求的能力支撑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改革尝试,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服务意识,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5]

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课程的学习由原来的“知识”的灌输全面转化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模式[1]。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仍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主要表现为:

1.在教学环节中,部分教育者存在单纯追求学生知识的累计,教学环节常采用“填鸭式”等教学方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7]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未能达到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轻[8]

3.在办学机制上,关门办学,缺乏与产业界和社会的互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缺乏自主和创新

[8]

4.实践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上,单纯强调高学历,很多教师无实践工作经验,而且绝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由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兼任,由于他们大多数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造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5.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统一,较少考虑产业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评价上,过于注重理论考试成绩,实践能力考核占比较轻,实践效果也缺少行业评价。此外,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与设施不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足,导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较低。

针对专业认证,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仍未取得显著成绩。如何构建与专业认证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项目组近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通过区内外调查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到区内外开展应用型本科的高校进行交流座谈,深入了解高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教训、不足以及改革打算。同时到相关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征求他们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行业、高校和企业反馈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控制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比例不少于40%,最后通过召开人才培养讨论会、改革方案论证会和校内外专家组评议等方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实践教学课程进阶体系,实现创新与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实践教学课程进阶体系(见图1),最终实现创新与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629d8a150f74e_html_8a033a30a73efe44.png

图1.实践教学课程进阶体系

3.利用项目教学,提高师生的工程素养和服务意识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体系为载体,在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中进行创新训练,通过派出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参与企业项目评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科技难题联合公关等方式,提升教师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8]。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三平一端”引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学校教学平台与企业虚拟仿真工程管理系统的对接,通过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以及虚拟仿真技术,建立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等多方参与的信息传递平台,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工程素养和服务意识。

4.构建管理制度,保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行

制定系统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例如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班导师制、教学督导制等,为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协同合作,师生联动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实施教学的问题反馈、考核评价都畅通无阻,运行高效。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构建系统性实训课程体系。优化实训教学内容,应打破按课程开设实训的格局,将关联性强的课程附属实训进行整合,设置成独立实训课。如:将《工程结构》、《工程估价》等课程中相关性较强的重要性内容开设独立的实训课,设置《工程量清单编制及计价实训》等课程。并按照基础实训、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四个环节进行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构实习教学体系。实习是学生毕业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工程管理专业实习一般包括专业建筑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8]。但由于工程建造过程中的环境艰苦性、安全风险性、实习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考研冲击等多种原因,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实习改革要将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9],将过去传统实习方式与现代虚拟仿真实习相结合,将实习与求职就业相结合,将专任教师指导与企业兼职教师指导相结合,将实习固定时间安排与灵活机动安排相结合[8]。通过主体设计,达到实习的目标要求。

3.开展系统化课程设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项目管理类课程设计、建筑结构类课程设计和工程计量计价类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环节的改革要统一协调、综合考虑,力求改变根据单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的现状,实现与相关课程联合进行课程设计的转变,指导老师由单一课程教师指导向课程组教师共同指导转变,加强各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与协调性,每项课程设计不仅要针对本门课程,还要考虑整个课程设计体系对相关技能的综合训练[8]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递进式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以实践体系为载体,联合企业在实验、实习、社会实践中有计划的进行创新训练;选择合适的知识单元和实践环节,制定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训练目标[8],构建成为创新训练单元。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立项和专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邓光,孙兴洋.王万.专业认证视角下提升高职人才培养供给的有效性:《悉尼协议》的启示[]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6期

[2]洪晓波.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4(10):12-14

[3]赵亦希,陈佳妮,陈关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准则[N].上海教育评估,2014(4):5-7

[4]孙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33-38

[5]王吉超,赵军.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7):121-123

[6]吴韶波.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物联网技术》,2017(10):109-111

[7]梅莹,邓小玲.应用型大学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金融教改实验班”为例[J].科教导刊,2017(10):40-42 

[8]崔诗才,王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28(4):106-108

[9]赵兰英.《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M];2016年10月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0JGB212)

作者简介:王根伟(1985- ),男,河南宜阳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邮编:530001 电子邮箱:5463636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