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变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变革研究

张美霞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办事处 山东济南 251400

摘要:在我国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正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帮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载体和要求,在政策帮扶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突破我国农村与城市的贸易壁垒,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围绕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落实乡村振兴的实践措施展开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农业变革

引言: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依然面临严峻的问题,在劳动力、农业经济资源等方面受限,造成农业经济现代化水平不足,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突出了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我国逐渐认识到农业经济滞后问题不解决,会较大程度影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此,国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还需要在农业资源、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和研究。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遇到的挑战

(一)城市与农村生产要素存在壁垒

市场化经济转型发展,虽然为经济水平提升提供多元发展可能性,但是由于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农村各项生产要素存在短板,在土地、人才和资本这三个要素方面,拉开了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使城乡之间未能按照市场资源配置规律实现交换,所以市场化改革进程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化改革步伐。当下应该着重解决农村生产要素资源如何有效激活和充分利用,解决我国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源交换受阻问题,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打造城市和农村要素壁垒[1]。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壁垒问题,加快改革农村经济生产要素市场制度,会让城乡发展水平的矛盾性越来越突出,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造成阻碍。一是劳动力要素流动形成的挑战。根据网上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城镇化常住人口占比达到了60%,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45%,所以农民工子女的户籍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由于户籍制度与城市公共服务是绑定的,无法落实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而且需要面临更多花费的生存窘状,以此维持家庭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这让农村劳动力在流动中同城市公共服务与各项保障存在隔阂和诸多壁垒。如农民工在城市生活面临的教育花费高、医疗保障欠缺等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难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之城市落户门槛高,面临经济、教育水平、资源等多方面难以平衡的差距,增加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二是土地要素交易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土地制度改革缓慢,土地不同的配置方式也造成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资源分配中存在严重差距和不公现象。三是资本要素存在经营壁垒。农村和城市在经营方面存在倒置现象,农村蕴含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缺乏资本要素;而城市资本要素丰富,但是土地资源贫乏。由此,确立了“资本下乡”理念,将城市与乡村资源协同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是理论可行,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土地经营中受到诸多管控,面临农业种植收益不高、经营风险高等问题,造成城市资本企业常年处于亏损状态[2]

(二)农村生产配套措施落后

农村生产配套措施是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益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农村基础硬件设施滞后,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缺少有活力的劳动力要素,加之现代化生产软件也建设不足,造成城乡协同推进、资金进入农村处处受限。一是生产硬件设施有待加强,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削弱生产能力。虽然近年来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有所增速,但是已经投入建设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在质量上缺少保障,而且维护成本较高,难以支撑,容易因维护不到位降低使用性能。结合这些方面问题,需要从质量、成本和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二是人才资源严重短缺,人才资源相当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软件”,“软件”的缺乏,让农村生产观念、生产技术、操作方式等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生产模式,缺少创新的生产理念。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农村农业生产人员年龄普遍偏高,并且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初中以下学历的占据90%,大专以上只有1.2%。所以农村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要素缺乏,同样高质量、脑力型人才极度缺乏,缺少人才的支撑,对先进农业技术传播和培训以及农业经济发展都会造成影响。

二、在乡村振兴助力下改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快城乡市场化改革,加快产业集约型建设

城市和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分割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生产主体和市场经济,同时要借助城市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突破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障碍。一是应从户籍制度方面切实落实改革要求,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受户籍制度和城市公共服务的绑定制度的限制,而无法享受制度和生活服务保障,所以应为户籍制度与城市公共服务绑定制度“松绑”,切实做好农民工在城市享有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措施,推动城乡之间人口、资源等有效流动。二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理规划城乡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现状,改善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资本要素短缺、城市资本要素丰富而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通过顶层设计、建构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制度,实现城乡各自优势资源的相互补给。由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供给上都存在短板,并且农村人才资源缺乏,人口老龄化加速,造成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滞后,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和后续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动力。为此,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政策,积极为农村农业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优化农村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但在提供资金过程中,应考虑到地域差异,不同地区人口资源分布和开发建设水平等方面异质性较强,不仅仅是通过补给资金方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可以正确认识并学习日韩成功的乡村振兴经验,建设集约型乡村,打造大村落,在生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集中建设,并按照因地适宜原则,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产业等要素的优势,建构集生产、加工、制造、销售、经营、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体系,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紧密联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生产与建设效率。

(二)做好公共服务供给,量化分配农业资源

维护农村社会运行机制稳定,提高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人的作用,人选择什么样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会产生相应的生产结果,所以应从人的作用着手,切实落实人的发展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村整体运行的稳定和农业长远发展。为此,应改善民生,做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完善,从城乡资源、公共服务等发展水平的差距着手解决,实现城乡各类资源供给的均衡化建设目标。在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从农村教育资源、卫生服务资源等公共服务保障方面做好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平衡分配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医疗保障资源、经济收入等,做好起点公平合理配置。对于农村低收入人群落实相应的补贴政策,明确补贴标准,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和覆盖范围。与此同时,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当地政府以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和各类农业资源,做好统筹量化分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另外,农业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政策保障,在财政支出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结合现有经济实力,优先补给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投入资金,聚焦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漏洞,调整资源配置比例,优先向重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倾斜,并基于我国国情和乡村实际情况发挥政策红利,并出台农业管理文件,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提供文件指导和政策扶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地位。

结语:综合上述分析,虽然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比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制度和各项资源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局面,面临农村经济发展困境,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保障政策,调整城乡生产要素供给不平衡问题,坚持改善民生,做好公共服务的完善,促使人口均衡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探究[J].畜禽业,2022,33(03):28-30.

[2]李新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J].山西农经,2022(0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