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立美,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2

以劳立美,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王美霞

广东省河源市第三小学 517000

摘要体验德育是一种自能德育,是最贴合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之一。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在推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融美”育人校本课程体系基础上,依据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要求,以劳动教育为桥梁推进“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径,以美为核,以劳育为重”的“五育融合”系统工程,积极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劳美”实践拓展课程,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赋能。

关键词:劳动课程 实践体验 形成合力 多元评价

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强调,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而现阶段实施“五育”融合,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径,以美为核,以劳育为重。德育让人明理,智育启迪人的智慧,体育使人拥有健康,美育让人赏心悦目,劳动教育就是“五育”并举中的“那座桥”。我们要以面向未来的视角,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从学校向家庭、向社会延伸,增强全民的劳动教育意识,以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因此,我们着力打造劳动实践教育特色课程,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赋能。

一、开拓思路,拓展课程,成就“全人之美”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需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开设“班务劳动自主管理”“农场劳作”“食堂烹饪”“学科创意作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劳育实践拓展课程,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成就“全人之美”。

(一)“劳动+管理”课程,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在实行精细化自主班级管理中,组织学生商讨设定班务管理岗位、岗位职责要求、班规班训,通过竞争上岗、履职。让每一位学生知晓“为什么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需达到怎样的效果”,知晓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营造出整洁、和谐、优秀的班集体。在此课程中充分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班集体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班级,增强班级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二)“劳动+烹饪”课程,丰富情感体验。以班为单位的轮流制“食堂烹饪”实践活动,每周安排班级参与实践。在活动前,组建小队并商讨、绘制出特色菜单,分工负责菜式、甜点、果盘等,学生各自提前在家里淬炼操作。活动进行时,大家分工合作、大展身手、大快朵颐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活动后,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此外,有的班级在传统节日组织家长志愿者与孩子在“开心食堂”学做传统美食。如清明节做艾粄、中秋节学做冰皮月饼、端午节做粽子、元宵节做汤圆等。让学生对祖国传统佳节及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在获得喜悦的情感体验时又掌握劳动技能。

(三)“劳动+农科生态”课程,体悟生命成长。学校的“开心劳作农场”划分给各班级承担,学生分小组分时间段轮流实践种植时菜,在耕种前请教长辈或通过网络信息等渠道,了解每个时令种什么菜,购买菜种、菜苗,分工进行锄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观察生长、病虫害的防治、采摘等全过程,深入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并把每次参与体验的过程进行记录。这种以农科实践基地为载体的生产劳动课程,使学生通过系统性参与劳动、学习知识、与人互动,获得精神的滋养、知识的积累和劳动的历练

)“劳动+学科创意”课程,发展创新能力。各学科举办劳动创意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制作与劳动相关的发明创造。例如在美术课中进行手工、版画制作,科学课上进行科技小创作与变废为宝的设计,心理辅导课上的心理沙具制作、心理手抄报与心理漫画,中英数的知识思维导图设计等,让学生在创作中活用知识、思考问题,培养实践研究的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智慧劳动,体验新型劳动者的生活,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崇尚劳动,家庭引领,形成“生命自觉”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积极推动家校共育,开展“全年家务劳动小能手”“优秀小当家”等实践活动。在家长的引导下参与家务劳动,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同时推进家庭崇尚劳动,形成良好的家风。在家长的监督下,“家务劳动登记本”记录了家务劳动时间、劳动项目、劳动体会、自我评价等,班主任根据学生劳动时长、项目进行考核评比。经过家校长期不懈地推动下,学生从“要我做”到慢慢地形成“自觉行为”,发展和形成儿童的“生命自觉”。同时让学生懂得,作为家里的成员,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责任担当。

三、借力社会,形成合力,促进多元成长

学校鼓励班级家委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亲子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如拔花生、插秧、割稻子等;又如到敬老院、公园、社区、街道进行清洁行动,到志愿驿站做志愿,植树节参与公益植树等,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并在活动中树立“服务他人”的意识,以实际行动体现自身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生命健康多元成长。

四、多元评价,提升素养,创造美好未来

人的行为是外界刺激的反应,充分运用激励评价机制,不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对策。我校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如实记录的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以评促长。

(一)认知评价。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等进行过程评价。

(一)过程评价。对学生合作参与度,生生间与师生间融洽关系,如实记录的“植物生长记录”“我的成长故事”“班级劳动小结”文字材料,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进行评价。

(二)结果评价。让学生在自定劳动目标,通过“家务小能手”“自理小能手”“优秀小当家”“最美小厨师”“优秀红领巾志愿者”“优秀设计师”等系列主题实践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同时,我校注重榜样激励,利用校会、班会、广播站宣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普通劳动者和同学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激发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三)多元主体评价。在活动过程与期末总评中,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

结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始终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引导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