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3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

刘天娇

(河源市国有坪山林场,广东 河源 517000 )

摘 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构建稳定、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对这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领航。因此,河源市必须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新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策略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势在必行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小康社会的构建不仅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更是生态层面的。所以,河源市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生存资源的唯一出路。

一、绿色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动力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真正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推动绿色发展,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一种美好愿望渗透到绿色发展的全过程。在具体内涵上,政府要强化绿色服务,负责相关法律政策的健全,引导民众树立绿色理念,鼓励和扶持企业应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以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倡导广大民众形成绿色消费观,通过人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全方位理解,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带动民众健康的生活方式。

1.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变。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和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管束企业的生产程序,利用市场的功用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升级原有的产业结构,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加大绿色产品开发力度;进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培训。

2.促进民众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法律,为民众绿色生活保驾护航,逐渐筑牢民众的绿色生活理念。另一方面,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愿景下,监督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推出安全、健康的产品,确保民众绿色生活的质量。

(二) 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基础就是各行各业的绿色发展,反过来人们和谐的生活又促进绿色发展。简单地说,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是保护环境、建立两型社会、用发展的眼光统筹建设、用发展的思维和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用长远的视觉剖析世界,以构建和谐社会。人是自然的产物,与自然是平等互助、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平等的理念认知自然,自觉地进行生态维护,让自然在良性更新中为人类服务,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绿色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河源市曾经有过的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的阶段,带来的后果就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对我们的警告,面对大自然正在来临的惩罚,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则和难点

(一)总体原则

1.河源市要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目前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倡导民众参与绿色生活,养成绿色消费观念,同时促进生态文明统筹机制的完善。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帮助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让生态文明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河源市要千方百计地强化全体公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道德意识,树立民众的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节约、适度、合理消费的绿色消费习惯,让全社会形成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绿色氛围。

(二)重点难点

河源市在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对多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高效的自然资源产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完善不同渠道的社会参与机制等,另外还要分析河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系统地提出发展目标和指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以及保障措施,形成可落地操作性强的规划文本。

三、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落地

“十四五”时期是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河源市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位全局、着眼长远,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抓住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为了保证河源市“十四五”绿色发展目标落到实处,需要深刻认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坚定不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自然观,科学谋划、稳步发展,牢牢把握新时代、树立新理念、展现新担当,推进河源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二)加快推动河源市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创新的引领作用,为河源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驱动力。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创新、工程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体系的绿色发展。

(三)需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条件,这就必须有效发挥自然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倒逼作用,把“放管服”改革落到实处,推进企业的绿色发展。一方面,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各类园区的提质增效、规范发展和循环改造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切实推进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绿色环保企业,坚决制止破坏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行为。

(四)夯实环境保护体系

河源市环境保护整体形势良好,但在水环境质量、大气管控形势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大气管控形势较严峻,本地机动车尾气、露天焚烧、工地扬尘等排放源产生的污染物受南岭山脉阻隔难以扩散,污染物NO2、CO指标浓度偏高。环境问题整改力度有待加大,如存在危险废物规范处置能力仍然不足、生活垃圾焚烧率还未实现零突破、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压力大、污水管网还不完善、污水收集率较低、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此外,河源市要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的管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轴心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进行外来物种的管控。真正落实河湖长制度,行之有效地进行大江大河以及湖泊的湿地生态治理工作,坚决执行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切实推进水土流失、石漠化、荒漠化的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国土绿化的工程,落实林长制是实施。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策略

(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保护优先、节约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体,坚守自然生态安全的底线。务必深刻领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论精髓,坚持不懈地做好污染防治的艰巨工作,持之以恒地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恢复工程,加大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力度,大幅度改善流域的水环境,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为轴心的目标管理体系,以及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养成民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全民共同努力保住我们的金山银山。

(二)全面推动“林长制”政策

林长制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河源市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林长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林长制工作。要主动担当作为,推动“林长制”实现“林长治”,把林长制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大力弘扬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大胆开拓护绿、增绿、用绿的途径,进行各项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了林长制的价值。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焚薮而田是对大自然的残忍毁灭行为,也是人类自我毁灭的行为,制止这样的行为正是和谐共生工程首要任务。人类必须自我约束、对自然取之有度,切实履行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的原则。

(三)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

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碳排放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河源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制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工业领域碳排放控制,着力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推动钢铁、建材、有色、电力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发展绿色低碳智慧交通,优化运输结构,打造多层次绿色出行体系,大力推广普及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推动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峰工作,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改善建筑终端用能结构,推广绿色建造模式。控制农业生产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低碳农业试点示范。大力增加高质量水源林,全面推进高质量水源林、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林业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四)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如果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那么是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而且没有可持续性。所以,必须恪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通过节约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良性模式倒逼经济建设模式的改变,让经济发展向绿色质量型迈进。优化工业生产体系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和优化存量产能,扎实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培育壮大服务业新经济,创新发展并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现代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服务业中的广泛应用。

(五)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河源市需要因地制宜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等级,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再生水利用。要遵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生态理念。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优化和完善跨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平衡利用。必须深入探讨调入区和调出区的水资源供需情况和水生态的状况,遵循“以水定产,量水而行”的分配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

总而言之,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绝不是一句口号,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从理论政策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建设美丽中国放在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位,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体系,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主轴;从实践层面,我国针对环境污染打响了绿水、蓝天、净土的保卫战,我国的生态保护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同时大幅度提升了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但也应该看到,环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目前的生态环境压力依旧很大,结构性污染问题不能有片刻的忽视,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克服重重困难,采用更科学的环保措施,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龙宝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德育理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走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

2021年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项目编号:HYSK21P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