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玛沁县“十化”党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3

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玛沁县“十化”党建为例

张生娟

中共果洛州委党校 814000


【摘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建设,不仅能落实党的方针、路线,为广大群众服务,而且通过与群众交流能不断完善我党职能。创新是源泉和动力,新时期如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更好地开展活动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玛沁县“十化”党建为例,重点探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有效措施,旨在将玛沁县创新探索出的“十化”党建模式加以推广和给予相关人员一定参考。

【关键词】 玛沁县;“十化”党建;“1+10+N”;变化


  1. 玛沁县“十化”党建的提出

(一)提出背景

2019年经玛沁县委调研发现,县域内党建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党组织松散无力、自身建设不强导致组织力、号召力不强,群众认可度、参与度不够,基层党组织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二是党建工作和实际需求之间出现匹配缺口,呈现出“两张皮”的情况,群众路线走得不深不细不扎实,干群关系疏远,导致党组织工作难以满足新时期群众需求;三是在固有思维和工作惰性的影响下,少数干部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工作方法单一,缺思路、少创新,难以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需求。

(二)模式释义

党建工作并非单一的室内办公作业,而是与群众的思想、生产、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所以党建工作要同社会治理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玛沁县在坚持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提出“1+10+N”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工作思路,努力把基层社会治理变成群众积极参与的生动实践。“1”就是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根基;“10”就是党建工作制度化、生产化、生活化、大众化、精准化、地城化、具体化、通俗化、时代化、实效化的10项具体措施;“N”就是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使党建成为解决基层问题的“万能钥匙”。

  1. 玛沁县“十化”党建的探索与实践

  1. 主要内容

1.助推党建工作“制度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坚持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完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干部管理、党员发展等基层党建制度,做到理论学习教育制度化,党内生活制度化,工作落实制度化,实现“制度管理人、岗位锻炼人、情怀温暖人”,以制度规范建设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处、见成效。

2.力促党建工作“生产化”。党建工作就是生产力。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以生态畜牧业为基础,以村集体经济为突破,提升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努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在服务群众生产经营活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引导、鼓励、帮助群众提高自力更生的思想和能力。

3,凸显党建工作“生活化”。党建工作既要关注群众现实需求,又要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使党建工作贴近群众生活,让党建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把党建工作融人到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矛盾纠纷调解、邻里关系融洽、教育质量提升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当中。

4.突出党建工作“大众化”。党建为我,我为党建。转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思维和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让基层工作“能说清”,牧民群众“能听懂、能参与”。充分激发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的力量,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形成党建工作全覆盖、牧民群众全参与的局面。

5.推动党建工作“精准化”。针对玛沁实际,党建工作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落实什么、缺少什么就解决什么”的工作思路,把工作力量、经费导向等向基层延伸,做到工作任务精准、服务群众精准,群众参与工作精准,深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精准发力。

6构建党建工作“地域化”。注重把党建工作和地域特点、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融合起来,通过马背宣传队、牧民运动会、育苗加油站、红旗广播站、帐篷党支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延伸党建工作触角,使其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7抓实党建工作“具体化”。党建工作要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要有具体的平台和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方式参与,把生态文明、脱贫巩固、乡村振兴、意识形态、党风康政、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贯穿到党建工作中,使党建工作“虚功”变“实功”,让“十化”党建为"实化"党建。

8.重视党建工作“通俗化”。党建工作要坚持“重理简学”。宣传教育要符合基层群众的现状和实际,把理论思想和政策文件“口头化”,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接受,使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入脑入心,增强普通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感恩之心。

9,彰显党建工作“时代化”。党建工作要紧跟时代脉搏,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深入宣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员干部紧跟时代步伐,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来,推动各项工作均衡发展,使群众的思想行动紧跟时代要求,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见效见实。

10,提升党建工作“实效化”。基层党建要真抓实干,落到实处,不能只图“墙上好看”,要常做常新,通过党建达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拥护党的领导要见行动,领袖思想植根于心,党的政策植根于地,决策部署落地开花结果。

(二)工作载体

1.以专项工作组为纽带,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力。为凸显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作用,玛沁县在全县43个村(社区)成立生产发展、纠纷调解、环境保护、互帮互助、卫生评估、治安联防、教育督导、精神文化、保障联络、联系协调、效率督导11个专项工作组,广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各尽其能,改变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村级事务的管理,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使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2.以“双联共建”为抓手,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过县级领导干部联点包乡,县直机关党支部主动“下沉”,与43个村(社区)党支部建立了一对一的党建活动“联办”、为民服务“联做”、优势资源“联用”的“双联共建”关系,

帮助村(社区)党组织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建好制度、理清发展思路、开辟增收渠道、解决突出问题。并通过量化工作任务、细化考核指标等措施,促进各支部工作落实落细。通过“双联共建”工作,改变了干部的思想意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工作的思路、点子、办法越来越多,走实了群众路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干部群众"连手、连心、连情“,提升了工作效率,有效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3.以“两个能力”提升为主线,激活干部能力提升“原动力”。党的事业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事业的中间力量是干部。充分发挥县委党校主阵地作用,通过“党校全年,干部全员”的培训方式,扎实推进理解能力、执行能力“两个能力”提升培训工作。设置“党的理论,党性教育、重大战略与决策:干部能力提升"四大模块,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受众特点,运用“专题讲授+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教学新模式,让培训系统科学精准,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有效改变了以往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成效不佳的状况,实现了每年村“两委”班子成员轮训一遍的工作目标,开创了玛沁县干部教育培训先例,切实增强了基层党员干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和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1. 玛沁县“十化”党建喜迎重大变化

(一)“十化”党建与组织建设相结合,基层党组织转变。“十化”党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牧区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明确村“两委”班子对基层工作的目标、抓手,增强村干部的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带领群众一起找思路、破难题、谋发展,增强了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将党组织的带动引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提升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望。

(二)“十化”党建与转变思想相结合,思想认识转变。“十化”党建调动了干部群众想干事、干成事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村级专项工作组,群众开始动脑、动手、想办法解决道路维修、纠纷调解、卫生整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前的“等靠要”思想变成了现在的“我能行”,身边的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做不到”变成了“现实”。

(三)“十化”党建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党员觉悟转变。“十化”党建推行中,我们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牧民党员在实践中摆正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位置,切实增强了抓工作落实的责任感,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度不断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成了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职业”,吸引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踊跃入党。

(四)“十化”党建与作风建设相结合,干部作风转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根本处做工作,以转作风、重实干的实际行动推动全县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制度管理人、岗位锻炼人、情怀温暖人”的理念,全面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以严管厚爱的措施把干部工作热情激发出来,把拖沓懒散的作风收敛起来,有效推动干部转变作风,形成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局面。

(五)“十化”党建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群众观念转变。通过成立专项工作组,结合群众专长意愿将其编入其中,把分散的“社会人”再组织化,普通群众由“编制外”的人成为“体制内”的人,由“旁观者”成为“参与者”,群众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使群众内生动力越来越足,爱国爱党爱领袖的共识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更加淳朴热烈,发自肺腑,成为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最坚实、最可靠、最广泛的力量源泉。

(六)"十化“党建与脱贫欢坚相结合,生活质量转变。通过环境保护、卫生评估、纠纷调解、教育督导等专项工作组的引导,群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理念,家庭卫生整洁了,居住环境优美了,邻里关系和谐了,群众生产生活、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得到根本性转变,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七)“十化”党建与意识形态相结合,宣传形式转变。充分利用“乡村文艺队”、“马背宣传队”、“摩托车宣讲队”、“红旗广播站”等基层宣传阵地的一线优势,通过举办群众厨艺大寒、服饰表演、针线活比赛等活动,让群众自发参与,由“观众”变成“演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五个认同”,领袖思想根植于心,感恩意识发生实质的变化,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到了国旗是最好的“护身符”,共产党是最稳的“靠山”。

(八)“十化”党建与社会治理相结合,乡风文明转变。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对天价彩礼、高额丧葬费等陈规陋习作出限制性规定,引导群众向善、向美,群众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崇尚新风尚,摒弃旧陋习,感受到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从过去的有困难有矛盾纠纷找寺院、找僧人、找活佛变成了现在的找干部、找党委政府,实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同步脱贫”。

(九)“十化”党建与工作创新相结合,工作成效转变。“十化”党建以“双联共建”“两个能力”等为载体,坚持人员下沉、资金下沉、资源下沉,全面引导、发动群众参与生产生活各项工作,在脱贫攻坚、道路养护、环境整治等村级事务中形成“班子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之间比着干"的工作氛围,凝聚起全县上下共担当、抓落实的干事创业强大合力,极大地缓解了缺编少编矛盾,提高了工作成效。

玛沁县通过“十化”党建,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使党的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初步形成,提升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位置,夯实了走群众路线的基础,建立了培养干部的渠道,提高了村民参与度,实现了各项决策不折不扣落实在了玛沁大地,各族群众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到了国旗是最好的“护身符”,共产党是最稳的“靠山”。


【参考文献】

[1]中共玛沁县委办发《关于实施“十化”党建措施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2019年5月15日

[2]玛沁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十化”党建工作制度机制的方案》.果洛报.2019年9月10日第003版

[3]果洛州委常委、玛沁县委书记 熊来元.《党建是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万能钥匙”--玛沁县“1+10+N”基层党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青海省情研究》.2020年第三期

[4] 沁办发〔2021〕42号《关于印发《玛沁县2021“十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5月11日

[5]《坚持“十化”党建引领 办好惠民利民实事》.青海日报.2021年9月23日.第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