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1

浅谈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蒋汶洁 王威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在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教学模式随之而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模型构建教学模式十分重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快速提升。因此,教师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确定核心素养视角,并基于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深入推进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模型,从而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受到思维触动、体悟生物学习的科学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并内化生物概念,解构生物解构、洞悉生物原理、发现生物学规律等。运用模型建构模式开展生物课程能够使学生被生物课程所吸引,较好的掌握高中阶段知识技巧,提升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素养。


一、概念模型——建构生物知识体系

629ec2c51b6ad_html_234df2924d57d9dd.jpg 念模型是一种或多或少的形式化描述,这通常是对实际的简化描述,包括一定程度的抽象,显式或隐式地按照头脑中的确切使用方式进行构建。概念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明了,我们在上完一个板块的内容时,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来对这一板块的内容进行建模。通过概念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我们所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我们在进行完细胞核的教学后,很多学生头脑中就会充斥着“核膜”“核仁”“核孔”“染色质”以及“染色体”等名词,很容易把这些名词的关系搞混淆,久而久之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如果我们在讲完细胞核的相关知识点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来建构关于细胞核的概念模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核的认识、厘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生物学知识贯穿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记忆。如下图所示。













二、物理模型——形象化呈现知识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每一个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物理模型通常用相同比例的实物或者图形展示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学生在学习“细胞的结构”这一章中会涉及到多种细胞器,学生在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不能将各种细胞器根据功能来加以区分。如果我们拿一节课让学生来做细胞模型即做细胞的物理模型,学生在做模型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对各种细胞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记忆抽象知识。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在课上运用物理模型,形象直观的对研究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研究对象的结构特点。



  1. 数学模型——揭示事物本质

数学模型是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建构的科学或工程模型。很多人都是“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但是,生物毕竟属于理科,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概念及其含义后,可用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就比如学生在学校“有丝分裂”的时候,教师最开始主要是介绍什么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含义?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当学生了解完这些基础知识点后,就可以带着学生分析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时候,染色体的行为是怎样的?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推理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DNA含量的变化?在讲解这个过程时,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展示,如下图所示。

629ec2c51b6ad_html_2ef6039bf4533f38.jpg













模型能够大概率帮助人们对事物进行立体的解读、了解,可以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真正的做到化繁为简,极具概括性,能够将事物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展示出来。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建构模型的思维体系,在这过程中领悟其中的奥妙,从而获得生物知识的累积;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进入所建构的生物模型中,较为有效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