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在耕地保护动态监管中的关键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3

3S在耕地保护动态监管中的关键技术


覃文琳


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耕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提,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耕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屡见不鲜,耕地总面积持续降低,很多农民无地可种或者耕地质量偏低。为减少这一方面的问题,国家在历年来越来越重视耕地保护,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为实现耕地保护和动态监管,需强化3S技术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发挥技术优势,让有关部门可以掌握各个区域内的耕地资源使用情况。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耕地保护动态监管中3S的关键技术,有利于指导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耕地保护;3S技术;动态监管;关键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自然低效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耕地保护应该成为重点关注的方面,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在耕地保护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但因为工作理念滞后且方法缺失,耕地保护并未发挥其实效,耕地浪费、破坏的现象还依旧存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耕地保护的动态监管,形成新的耕地保护工作模式,特别是3S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可以在耕地保护动态监管中发挥其作用,在未来需加大耕地保护中的3S技术应用。

1.耕地保护的3S动态监管概述

3S技术为信息时代的技术产物,主要为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采集和处理地理、土地方面的大量信息。在耕地保护中,要利用3S技术实现动态跟踪和管理,需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处理和分析系统,使有关部门在耕地保护和利用中,可由信息管理、处理和分析系统来采集和集成全部的信息,进而掌握区域内的土地、地质环境、国土资源的变化情形,以了解到的这些信息作为耕地保护策略制定的依据。耕地保护中的3S技术应用时,RS数据直接接入了GIS系统,这种系统接入方式下,有关人员可从时间、区域角度对RS数据加以分析与处理,掌握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与趋势[1]。GNSS接收装置的配置,可对有关的位置信息加以掌握,借助软件完成对航空系统的几何矫正、镶嵌,使RS数据与地面同步检测数据可自动匹配,所处理后的一系列信息,上传到GIS数据库。

1.1耕地保护系统的构成

3S技术支持下所构建的耕地保护系统,其中的RS可直接感知区域的耕地情况,结合耕地保护系统的构成,GIS子系统是其中的关键构成部分,这一子系统特有的功能,决定了在耕地动态监测时,系统可自动对空间数据加以纠正、转换,在数据满足了数据库要求后,自动存储于GIS数据库,数据库具备数字、文字、图形的分类功能。由于GIS的这种数据存储、处理和转换功能,使得在耕地保护中的动态监管中,人们可获得完整、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壤情况、气候条件等数据,构建数据库、图形库[2]。此外,GIS系统的可视化功能,使有关的耕地、土壤信息可直观呈现在工作人员面前,让他们以这些信息为参考,制定更为科学的耕地保护策略。

1.2耕地的动态监测

耕地保护动态监管的难度较大,为清晰了解不同时期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动态监测方面的技术要求较高。为促进动态监测目标的实现,有关部门需构建完善的耕地数据库,在该数据库内应包含全面的耕地信息,如多边形矢量数据、各地块属性数据,且数据库还需依据监测的标准与要求,开展地块编码、地类名称标注、地块面积计算,在耕地数据库建设时,可利用计算机文件管理系统来完成。

由于数据库内包含的数据总量庞大且种类繁多,为保障数据库建设水平,使数据库在数据集成发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建设时应适当精简数据库,提高数据库使用的便捷性。比如,要对现有数据源加以选择,利用SPOT图像、TM图像对同一年的SPOT全色图像加以融合,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直接选择适当季节TM图像加以融合、提取土地覆盖类型的空间数据,对于2年以上的航空影像图片,实施数字化处理,获得正射纠正影像,将此影像与TM数据融合,得到土地覆盖类型方面的信息。

2.3S在耕地保护中的应用流程

2.1影像处理

得到了监测区域的遥感影像后,需对这些影像实施专业化处理,包含正射影像制作、增强图像分辨率两个步骤。关于正射影像的制作,可以按照几何校正、图像配准、影像处理的步骤来实施,具体处理需注意以下方面:(1)几何校正,在这一处理环节,首先需根据监测区域内的耕地保护要求,确定投影模式,在此基础上掌握原始影像、校正底图的坐标关系;结合地面控制点,形成文件;由专人负责地面控制点点位精度的检查与校正,一旦精度达不到要求,需结合现场情况,重新进行控制点的选取;构建几何校正数学模型,在原始影像的几何校正中,应选择恰当的方式[3]。(2)图形配准,几何校正环节所得到的遥感影像图,与现场情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不同的图像之间,需开展图片配准,从根本上控制误差。(3)影像增强处理,在耕地监测过程中,地物特征信息是由传感器采集的,所采集到的这些信息,在影像上以灰度形式出现,一旦不同地物特征之间的灰度差相对较小,辨认困难,需通过影像增强的方式,提高影像分辨率,使目标地物与周围地物影像间的反差更为明显。

2.2新增耕地的提取

按照对新增耕地来源的分析,可借助ArcGIs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内,精准标准出监测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如荒草地、裸地等,提取出不同地块的范围线,叠加到已经处理好的遥感影像图中,也就可对提取的地块加以精准分析。首先,对未利用地来说,在监测和数据提取时可将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前提,提取监测范围内的其他草地、裸地等适宜农业生产的未利用地,开展坡度数据拓扑处理,叠加未利用地图斑、坡度数据,确定未利用地图斑的坡度级别属性。其次,残次林地与低效园地,从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提取出林地、园地的范围线,将这些信息与遥感影像图叠加,参考坡度、岩性、地质、生态环境的郁闭度,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筛选适宜开发成耕地的残次林地与低效园地。

2.3外业调查

勾绘有新增耕地潜力图斑的遥感影像图作为外业调查底图使用,安排有关人员深入到现场开展调研,核查新增耕地潜力图斑,主要要进行实地种植情况、地形坡度、土壤类型、表层质地、土层厚度、岩石露头度的检查,在得到了这些信息后,综合评价新增耕地的开发价值。对于新增耕地界线不明显、在图上无法调绘的图斑,可利用GPS-RTK确定空间位置。当采用GPS-RTK实施测量时,要在现场进行基准架的布设,一般可将基准架布设在已知点或者未知点上,尽可能选择视野开阔、周边无信号反射物的地方;转化参数求取时,可利用监测区域附近至少两个控制点,获得坐标转换的四参数,也可直接利用CORS完成测量;测量新增耕地范围线;绘制范围线。

3.3S耕地动态监管中的关键技术

3.1基于RS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综合管理

RS是3S技术中的重要技术,此技术应用后,可在远距离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得到完整且准确的信息,在信息技术日渐进步的今天,遥感技术逐步成熟,波普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都相对较高,重访周期大大缩短,时间分辨率也相对较高。在耕地保护中的RS技术,由于技术的这些特点,可以获得耕地的实时信息,得到的图像清晰度更高,有关人员可实现对数据和图像的利用。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中,一般会使用多期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在时空模型下,建立遥感影像数据库,此数据库建成后,可存储各个阶段的数据,在耕地保护工作中,需要哪个时期的数据,可直接在此数据库中调取,动态掌握耕地利用、保护的信息[4]。此外,所建立的遥感影像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多层次的储存体系,可以外部需求为基准,进行地质信息的发布,方便用户对某一区域的数据展开分析,对一定时间周期内的数据变化加以精准把握。对农村耕地保护工作来说,多期遥感卫星数据下所构建的专有数据库,可让有关部门的相关岗位人员,可以实时进行多时影像数据等的获取,根据区域内的耕地信息,调整耕地保护与利用策略。

3.2差分GNSS高精度定位进行项目外业实地核查

GNSS技术也时耕地保护动态监管方面的核心技术,结合这一技术的特点,此项技术在导航定位中应用最多也最为有效。网络技术在当前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GNSS技术,具备全方位、全时段的定位功能,定位效率高、精度准。农村耕地保护的动态监管中,也需将GNSS技术充分应用起来,比如,可以配备带有GNSS定位功能的PDA设备,在耕地保护的东塔监管中,此设备可完成抽查与动态巡查,一旦发现耕地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问题,或者其他的可疑情况,设备可立即对这些情况拍摄照片,照片中包含有位置信息。

3.3 GIS空间数据拓扑自动检查和入库技术

在实施耕地保护的过程中,空间数据是重要的参考信息,由于空间数据的信息量庞大,需注重空间数据的科学管理,通过管理工作让相关部门、人员掌握耕地的空间情况。关于耕地的空间数据管理,可将ArcSDE作为数据库引擎,构建连续的空间数据模型,通过客户-服务器体系的建立,为用户并发访问、同一数据的操作提供便捷[5]。在数据库内融入了RDBMS后,不论是空间还是非空间数据,不仅可高效访问,还可开展一系列的操作。在耕地管理的过程中,需将GIS技术应用到数据库中,达到对GIS的高效处理,检查坐标数据并修复耕地数据,将最终所修正的数据同步到业务审批系统,在这种数据集成下,系统可自动对入库数据加以分析与检查。为避免入库数据不完整、不正确的情况,需在同步时加强检查,确保要素拓扑结构的正确性,将一些重复性的要素删除。

3.4异构网络实现省市县一体化监管

耕地保护动态监管中,异构网络技术也是关键的技术,需在此项技术支持下构建省市县一体化监管体系,使得在耕地保护与监管的过程中,可利用相同的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系统借助网闸开放到前置机,使用web service保持数据交换、共享的统一化,构建国土资源监管业务模型、时空数据分析模型,在把握了监管需求护,立即进入耕地保护状态,开展数据挖掘与对比,组建专有的技术平台,此平台兼具监管、预警与分析功能,可对耕地保护的全部要素、流程加以动态化管控。一体化监管体系投入运行后,网络层面上要借助各级国土管理部门的内网、互联网,这些网络环境是前提,在互联网条件下,不同级别的网络之间,需保持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同步。在软硬件配置方面,包含有服务器、防火墙、数据库与GIS软件的各级子系统。

结束语:

耕地保护是自然资源部门的重点工作,但在当下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原先的耕地保护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工作需求,特别是在耕地保护动态监管中,需加大3S技术的使用,发挥技术优势,全面提高耕地保护动态监管的整体水平,实现耕地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卢江妹.3S技术精准化调查在第三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地矿测绘,2020,3(2):2.

[2]连恒,蒋大鹏,赵映秋,等.基于"3S"的陕西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查方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046(010):210-211.

[3]杨智谋,赵宇鸾,薛朝浪.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7):10.

[4]赵筱青,李思楠,谭琨.城镇-农业-生态协调的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8):13.

[5]马泉来,卫华鹏,王小玉,等.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J].水土保持通报,2020,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