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模式下的特色田园乡村村庄规划与景观设计探索——以南京江宁吴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3

微改造模式下的特色田园乡村村庄规划与景观设计探索——以南京江宁吴村为例

付溢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 随着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范围不断发展,特色田园乡村逐渐向资源一般、经济状况也一般的普通乡村过渡,如何通过一种节约经济的方式实现村庄更新和发展,成为新的议题。本文以南京江宁吴村为例,针对其缺乏区域联动性,缺乏带动,特色不明,定位不清,村庄建设有基础,公共服务不成体系,村庄田园空间零散,缺乏整合等问题,整合规划定位,明确主题,对吴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拓展,与村庄的环境要素和历史文脉充分融合;以具有前瞻的整体谋划、微改造、轻介入手段为依托,与区域周边资源借势互动、错位发展;避免大拆大建,完善服务配套,传承地方文化,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键字]特色田园乡村;村庄规划;乡村建设;微改造;


1、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使命。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2017年以来江苏省开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共公布了八个批次44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名单,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村庄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要素,挖掘乡愁记忆,重塑乡村活力、魅力,推动乡村综合振兴。

江苏各地级市也普遍开展了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的遴选和培育工作,随着特色田园乡村从个别资源本底条件好、建设标准高、动用政府资源大的“样板工程”向“可借鉴、可推广、多样化”的“普惠工程”迭代,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的选拔和建设思路也有了一些调整和演进。

以吴村为例,作为最新一批被选为市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的代表性村庄,吴村与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存在着以下不同特点:村庄资源本底条件相对不突出,产业优势和集聚态势不明显,而外来资本介入和政府建设力度有限。村民渴望通过挖掘自身的资源、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来提高收入,改变村庄日渐衰落的现状。对于这样一个资源一般、经济状况也一般的典型乡村,如何通过一种节约经济的方式实现其更新和发展,尤其在公共空间景观改造层面上,吴村具有较为普遍的研究意义。

2、吴村概况分析

2.1村庄概况

吴村位于南京江宁西部美丽乡村核心区域,隶属横溪街道甘泉湖社区,村庄总户数80户,户籍人口258人,规划面积23.8公顷,村庄建设用地3.65公顷。村庄地处山脚微丘之上,背山面湖,山间有寺有塔,已建成甘泉宸谷农庄、蘑菇基地等小规模的农业产业示范点。

2.2村庄优势分析

吴村具有一定的外在区位优势,区域交通比较便利。村庄位于江宁西部美丽乡村核心区域,毗邻一批美丽乡村和农创典范,如黄龙岘、龙乡双范、苏家文创小镇和台创园等。

村庄自身也具备一些初具雏形的乡村旅游资源,村庄北部的甘泉宸谷农庄,是一个以旅游接待和会务为主的普通农庄;有一定地域影响的佛教文化景点——上国安寺、上国安塔,始建于唐初,周边风景秀美,属区级文保单位。村庄具备初步的特色农业种植基础:蘑菇基地现有用地4500平米,蘑菇设备大棚6座,五彩豆园是村庄与农科院合作项目现有约70亩用地。村庄内潜在可利用的集体资产包括废弃民居和零碎公共空间,是未来发展的有效空间载体。

2.3村庄主要问题

经过分析认为村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区域联动性不佳,缺乏带动。村庄周边江宁西部绿道沿线景区联系紧密,已经形成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吴村未能及时发展建设打造联动集群效应。(2)村庄还没有完整正式的村庄规划,村庄特色不明,定位不清,需要梳理明确。(3)村庄建设有基础,公共服务不成体系。目前看来村庄农房建设多为两层的砖瓦房,环境景观仍需提升;污水仍有一半未纳入统一收集处理,村庄部分内部道路为土石路,仍需提升,其他服务设施较为简陋。(4)村庄田园空间零散,缺乏整合。村内特色农业种植初具规模,但未能形成体系,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生产链。

2.4规划思路

我们认为本次村庄规划要在深度挖掘和分析村庄外在优势和自身资源优势两方面条件的基础上,为其制定更为切合其实施可行性的方案。“微改造”是2016年广州市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首次正式提出的,是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经过这几年来,微改造概念的不断拓展,我们认为在乡村地区的规划和设计上这个概念也有其可以适用之处。

3、村庄规划内容

3.1规划主题

规划对村庄主题进行了深度挖掘——提出以“素飨吴村”为主题,对吴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拓展,与村庄的环境要素和历史文脉充分融合;以具有前瞻的整体谋划、微改造、轻介入手段为依托,与区域周边资源借势互动、错位发展、有益互补。

3.2

规划主题活化

规划围绕“素飨吴村”的主题定位,打造以素食生产、素朴乡居和素享山林为主的生产、生活、生态的三张空间蓝图,开拓发展村庄产业,将乡村生产生态与生活休闲娱乐情境相融入,实现主题特色的完美展示和活化延续。特色素食生产——以蘑菇基地、有机菜地、五彩豆园、山林林下竹荪特色种植、库区莲藕特色种植,形成五个主题性素食农业生产功能区块,打造功能多元的生产地图。乡居生活地图——改造建设了村史馆、豆腐坊、农特产展销站等乡村生活特色展示空间。并规划建设乡村蘑菇街,打造以素食特产零售、素食农家、茶室等特色新业态,营造丰富多样的生活地图。素享山林生态地图——根据村庄周边的自然山林环境,分别打造骑行乡村绿道、登山游步道、滨水栈道、田园漫步道等4种特色线路,构建享乐山林的绿道系统,打造西部生态环线旅游风景道之下的乡村生态绿道网络,构建可赏可游的生态地图。

3.3产业升级融合

以吴村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打造产业升级、全链闭环,探索以素食为特色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复合型产业发展道路。一产为村庄山水田林等农林用地因地制宜地规划了蘑菇基地、有机菜地、五彩豆园、山林林下竹荪、库区莲藕五大主题农业产业。二产考虑以蘑菇、竹荪、菜干、豆制品为主的素食加工类产业,结合规划了晾晒场架配套设施。三产以乡村美食、乡村民宿和乡村生活三种休闲活动打造复合型的乡村生活体验区,提供包括农庄、乡村蘑菇街、民宿农家乐、农特产销售站等品种多样的体验空间。

3.4产业资源强化

村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内外联合,加强与省农科院专业合作,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增扩了五彩豆园实验田项目规模,为科研和劳作人员规划了专用的晒场、棚架和小型管护用房等设施,并在村史馆和农特产展销站为项目预留了农业技术和生产知识宣介的空间。同时升级了蘑菇基地,并拓展山林林下竹荪特色种植项目,以“农科院+农庄+农户”的联合合作模式,帮助农庄和农户从之前简单的试验基地劳务提供者,向农科院全方知识下乡、科技助农的新形式试点拓展,搭建了农科院与村庄之间深度的技术服务桥梁。

4、景观设计探索

4.1建筑环境营造

村民民居建筑根据新旧程度及质量程度进行分类改造指引,现状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规划建议整体保留。并将对建筑的更新提升,重点放在公共建筑上面,深度挖掘吴村的特色基因,彰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意义本原,以整合打包式的创意策划和功能植入展示主题,“变废为宝”,这对乡村的废旧建筑和设施更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现状闲置民居的修缮和改造,结合对周边菜地、水塘的环境整理,打造更具乡村气息的村史馆,保留村庄历史和记忆。利用紫金湖旁的闲置建筑,结合甘泉宸谷项目,改造提升为销售蘑菇、竹荪等的农特产展销站;以破旧牲口棚改造为豆腐坊,为村庄提供农特产展销窗口,拓展村庄产业发展需求。

4.2道路美化设计

结合民居的提升改造以及房前屋后庭院的营造,对主要道路的进行黑色化提升,对道路两侧杂灌木、堆放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提高入村景观效果,打造村庄内部的优美环境。并且梳理和细化了周边的景观设计,串联与周边村庄的乡村生态绿道网络,根据村庄周边的自然山林环境,分别打造骑行乡村绿道、登山游步道、滨水栈道、田园漫步道等4种特色线路,打造西部生态环线旅游风景道之下的乡村生态绿道网络。

4.3公共节点设计

不再使用“大拆大建”的普遍做法,而是关注景观节点的微改造塑造和细节优化。通过对现状场地功能的重新划分,结合休息亭廊、花坛、矮墙座凳、宣传栏,打造功能更加合理、完善的村民休闲广场。古井水池通过对现状水池的清淤、增加井台修整洗菜池,结合水车、打水装置等小品的方式,打造村民洗菜洗衣聊天的公共空间,营造自然亲和的田园农家生活景象。结合拆除现状危房、整理场地空间、新建休憩亭廊的方式设计公交车候车亭,在水杉林下营造舒适的休憩空间和安全的公交车和校车接驳点。周边绿道的各个景观节点,主要采用因地制宜的小微处理手法,注重对自然山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利用的精细处理手法来打造自然和谐的小节点。

4.4水系梳理及驳岸整治

通过对村内水域进行水系梳理和生态驳岸的治理,重点包括水塘、沟渠及污水设施整治。梳理出重点河塘清淤,对水岸挡墙进行修复,适当增加水边埠头,并在水边补植水生植物,提升村庄水系环境景观效果。村庄硬质沟渠整治修复同时梳理田间水渠,整体岸坡绿化,搭建小木桥,并修补田梗路,营造景观优美的农家菜园。

4.5绿化美化设计

村庄各节点绿化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同时,需考虑乔灌草搭配的层次性,还需考虑观花、观果、观杆、观叶和季节性效果。庭院的绿化营造以农户院落现有板栗树、橘子树、石榴树等观花、观果且具有生产性的种植特点为主,树下零散地块以以季节性蔬菜种植为主。公共节点绿化,背景植物注重色彩搭配和层次感,前景植物以乡土草花组团为主,如波斯菊、金鸡菊、硫华菊等。沿甘朱路的紫金湖驳岸和甘泉湖路两侧水系的绿化营造以生态自然为主,可选芦苇、黄菖蒲、再力花、荷花等,硬质驳岸且高差较大处还可种植云南黄馨来美化环境。林下种植可适当播撒二月兰,增加绿化层次感和乡土景观效果。

5、结语

随着大批乡村试点改造的完成,各地的乡村建设进入拉网铺开势态,怎样以经济平衡的方式,契合实际的乡村建设落实将变得愈加重要。我们认为乡村建设的实施,必须强调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为各个乡村发展千差万别,因此不存在统一的乡村建设模式,需要深入挖掘不同村庄在产业、文化、生态、空间等方面的特色资源优势,并在区域内外协同的背景下综合考量。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讲话精神“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采取微改造模式,以推动村庄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村庄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为目标,重点提升村庄建设,完善公共和基础服务配套,美化生态环境,凸显特色风貌等,以点带面提升乡村建设内在动力,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莹.美丽乡村“微改造”建设模式初探——以广西南宁上林县云里村内里庄城乡统筹示范村为例[J].建设科技,2017(23):48-50.

[2]朱教藤,丁博禹,洪亮平.景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以武汉东湖大李村"微改造"实践为例[C].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3]陈依婷.乡村建筑景观的微改造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走马镇慈云村景观设计为例[D].四川美术学院,2020.

[4]陈淑菡."微改造"下的广州洛场古村公共空间更新活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