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的森林覆盖率分析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的森林覆盖率分析与思考

王瑞

辽宁智测自然资源调查规划有限公司,辽宁省沈阳市 110031

摘要:为推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助力国土绿化空间的优化与挖掘,精准研判国土绿化水平提升的方法与路径,自然资源厅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利用“三调”“林业一张图”及地理国情监测等成果数据,对森林覆盖率开展了专题分析。

关键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森林覆盖率;分析;思考

1森林相关定义

1.1森林及森林覆盖率

  1. 森林。森林包括乔木林、竹林和特殊灌木林。① 乔木林。指由乔木树种组成的、郁闭度 ≥20% 的片林(连片 1 亩以上)或林带。其中,林带是指行数 ≥2 行且行距 ≤4 米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 ≥10 米的单行树带。② 竹林。指由胸径 ≥2 厘米的竹类植物构成的片林(连片1亩以上),包括毛竹林(毛竹郁闭度 ≥20%)和杂竹林(杂竹覆盖度 ≥30%)。③ 特殊灌木林。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乔木分布线以上,专为防护用途的灌木林地;二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包括茶、桑、桔、油茶、三年桐以及矮化的果树等;三是以灌木型红树植物为主体组成的红树林群落。以灌木经济林为主。2. 森林覆盖率。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森林覆盖率% =

62a00aeb87bd7_html_f2abdc0fdfd050ed.png

1.2林地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城镇、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林业部门林地与“三调”林地存在认定范畴与细化地类判别的差异,鉴于“三调”数据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唯一底版和底数,本分析中林地概念采用“三调”定义。

1.3森林与林地的差异

“三调”林地大部分属于森林的范畴,但林地上不是全部生长有森林,森林也不是全部生长在林地上。两者存在差异。一是部分林地不属于森林。按照“三调”分类,林地中的一般灌木林地(乔木分布线以上除外)、部分其他林地(主要为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等)不计入森林面积。二是部分非林地地类也生长有森林。“三调”园地中的茶园、部分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经营性果园和其他园地,作为特殊灌木林,计入森林面积;湿地中的红树林计入森林面积;建设用地内公园与绿地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种植的林木,面积达到 1 亩以上(林带要求有两行以上树木),也计入森林面积。

2森林覆盖率现状

2.1排位稳定

从连清结果看,森林覆盖率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1994—2018 年,福建省、江西省一直保持全国第一、第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较快,从34.37%提高至60.17%,从第九名跃进至第三名。森林覆盖率全国排名比较稳定,第五次到第八次连清排名均为第三;第九次连清位列第四。

2.2持续增长

从连清结果看,1994—2014 年,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累计增长 8.63 个百分点,累计增长率高于福建省、江西省,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2.3增速减缓

从连清结果看,森林覆盖率增速不断递减。1994—2014年,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 0.43 个百分点,高于第八次到第九次连清(2009—2014 年)。从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看,2009—2019年,森林覆盖率累计增长 0.64个百分点,其中 2009—2014 年年均增长大于 0.07 个百分点,而 2014—2019 年年均增长不足 0.06 个百分点,增速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数据来源: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功能价值公告)

2.4提升难度大

森林覆盖率的高低,取决于分子——森林面积,分母——国土面积。一是受地形地貌影响,分子难做大。森林覆盖率与地形地貌特征息息相关,如福建、江西两省山地占土地面积比例约80%;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地、丘陵和石山约占土地面积的69.7%、平原台地占 27%、水域占3.3%。较“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格局,福建、江西“山”占比更大,广西“水”占比小,多山地形有利于森林覆盖率的保持和提升。由此可见,森林覆盖率提升并赶超这些省份潜力不大。二是受国土面积变化影响,分母有增加。

3森林覆盖率提升空间分析

3.1林地内部挖潜

在“三调”林地范围内,扣除标注恢复属性图斑,叠加“林业一张图”,得到可利用的其他林地28.62 万亩,其中有迹地 3.58 万亩、造林失败地 0.29 万亩、疏林地 1.76万亩、一般灌木林 10.74 万亩、规划造林地 6.91 万亩、其他宜林地5.34 万亩。在上述范围内,相当一部分地块可以通过更新造林、补植提升和困难地造林等形式,营造为森林。

3.2建设用地添绿

在“三调”城镇村和工矿用地范围内,有未达森林标准的公园与绿地 7.97 万亩;在“三调”公园与绿地范围外,有绿化草地11.11万亩、小于 1 亩的小片林 5.07 万亩,以上三项合计 24.15 万亩。在符合空间规划等条件下,可选取一些条件较好的公园绿地、绿化草地、小片林,因地制宜地种植一批乔木、灌木,培育成森林景观。此外,在“三调”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范围内,对护路林、护岸林缺株断带的,及时进行补种,努力扩大森林面积。

3.3园地种植结构调整

在“三调”园地范围内,扣除标注恢复属性地类和“林业一张图”认定的森林(乔木林、竹林、特殊灌木林),还有 119.93 万亩园地,其中为果园 59.53 万亩、茶园 21.08万亩、其他园地39.32万亩。按照“宜园则园、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选取条件适宜的园地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农户培育高效经济林木。

4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建议

4.1稳定培优法

进一步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林木采伐和森林防火等管理工作,加强迹地更新、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着力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与效益,进而提升森林蓄积量和植被碳储量。

4.2内部挖潜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进一步加大山上困难地造林补植力度,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对现有一般灌木林、疏林地开展补植、更新改造和封育。疏林地、一般灌木林地等立地条件较差,都是些造林难度大的“硬骨头”,需要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实施造林攻坚。

4.3化零为整法

通过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一村万树”等项目,将全省分散在村旁、宅旁、水旁以及城市公园、居民小区等小于 1 亩地块的零星树木串点扩面成片,使其达到森林标准。

4.4复合添绿法

经论证,在未达森林标准的公园与绿地、绿化草地上适当种植乔木树种,既能扩大森林面积,降低绿地养护成本,又能彩化美化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4.5优化结构法

联合农业、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开展科学的评估研判,按照“宜园则园、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园地、草地、裸地等实施结构优化和开发利用。一是在园地中探索发展经济林基地、田园综合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环境美化与农民增收融合。二是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开发未利用地资源,在规划许可范围内选取一定比例的荒山荒地集中连片进行植树造林。

5结语

为此,有必要深入总结地理国情监测、国土调查等已开展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程中地表覆盖相关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的技术现状,结合地表覆盖成果质量特性分析,明确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地表覆盖成果质检的关键技术问题探讨与需求分析,确定科学、合理、适用的成果质量评价标准,实现高效、可靠的成果质量错漏快速检测与质量提升等,从而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地表覆盖成果质量控制与检验实施等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林友. 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过程中应用探析[J]. 安徽建筑,2021,28(03):172+192.

[2]黄升平,徐宏涛,庞洁,庄琳. 基于三调的自然资源调查成果整合汇总方法——以云南省为例[J]. 地矿测绘,2020,36(04):38-40.

[3]盛乐山. 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精准性[N].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11-10(003).

[4]张祖宇, 自然资源调查及监测数据成果检查系统V1.0.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信息测绘院,20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