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及清新学风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3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及清新学风路径探索

虞吉辰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 浙江义乌

摘要: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所学校重要的无形资产,学风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基于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手段,结合本人高校工作经验,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进行总结(涵盖教学、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开展原因分析并提出清新学风体系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人们的注意力逐渐由数量、覆盖率等转向育人成效,重点聚焦于如何让学生在高校中真正的学到知识和技能,实现成长成才[1]。学风作为高校精神内涵的重要展示,是教书育人最基础、最本质的需求,犹如学生成长的阳光和空气[2]。一直以来,各高等院校无不在学风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开展着永不停息的探索。尽管如此,当前各高校学风还是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学生课堂纪律观念不强、学习目标不明、动机不纯、师生双向不满等情况,影响学生成长,制约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国内外对于高校学风建设均开展了相关探索,形成了具有建设性、可参照的文献。但鉴于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结构功能、学校目标、办学理念、生源特点上存在较大差异,简单的模仿、复制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模式是不可行的。因此,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开展路径探索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体制所限,办学历史较短,基础相对薄弱,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容易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随着“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政策的实施,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加,生源结构趋于复杂,个性化差异显著,学风建设中的“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

(一)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目标不清晰

通过一份面向在校生关于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样本为来自电子商务、会计、应用英语、建筑装饰工程等专业的500名学生)发现,有26%的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40%的学生仅是为了获得大学文凭,12%的学生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6%的学生为了体验大学生活,11%的学生表示学习是为了建设祖国服务人民,但也有5%的学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习。尽管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为父母学”的情况依然存在,主体意识缺失。学习动机也不够纯粹,利己性强,未能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有机融合。

(二)诚信意识缺失,行为失范

作为高校大学生,首先应做到学业诚信,但实际情况是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广泛存在,学生甚至司空见惯,并不以此为耻[3];在大学生阳光长跑过程中,代跑、替跑现象屡禁不止;提交虚假就业信息、个人简历,学业成绩造假,购买等级证书等,或是擅自违约,另谋高就等情况均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恶意拖欠学费、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等情况。综上,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契约精神不强。

(三)纪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不强

部分学生存在纪律观念淡薄,漠视校规校纪的情况。不遵守课堂纪律,无故缺课、习惯性旷课;不遵守公寓管理相关规定,私拉乱接电线、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夜不归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上进心,行为散漫,沉迷游戏等娱乐活动。在最能吃苦、最该学习的阶段,选择舒适、安逸的“佛系”生活。

(四)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教师双向不满

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低头族”“手机党”大面积存在,上课期间不是睡觉便是玩手机。有的学生甚至连任课教师的名字和长相都不清楚。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也存在不满,有的教师对学生上课不听讲习以为常并放任自流。反观学生,他们觉得部分老师的授课模式单一,枯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令他们无法忍受,由此造成他们无法调动自身能动性,对课堂提不起兴趣。

二、学风建设困境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向前推进的过程,问题和困难的出现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也应意识到,学风问题是复杂且将长期存在的,需要多方考虑、多维度切入,对学风问题的成因开展深入剖析。

(一)社会层面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迈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历经四十余载的奋力拼搏,我国GPD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不少学生认为,即便不学习,不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也足以保障其正常生活,甘愿做“啃老族”;2.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例子不在少数,“网红经济”等热词时常被推倒风口浪尖,社会风气浮躁,许多人怀揣“暴富梦”投机取巧,追求“短平快”的成功秘诀;3.在某些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上存在隐含不良风气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的内容,使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生层面

1.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个人综合素养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大学前的学习阶段,成绩多数位于中下游,伴随着厌学、学习方法不好的情况[4];2.经历了节奏快、压力大的中学阶段,学生进入课业压力相对较轻、管理弹性变大的高职院校后,本能地出现“放松”“躺平”的心态,由于自控能力的欠缺,容易出现“一泻千里”的情况;3.大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与中学也存在较大差异,没有了中学阶段“催着学”甚至是“逼着学”,更多的是“我要学”。学生往往抱着“60分万岁,多一分都浪费”的心态,放低自我要求;

(三)学校层面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未“与时俱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受重视的程度大幅提升,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为促进职业化教育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之高职教育在我们国家起步较晚、办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依然在教室,授课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若教师的授课方法单一,单纯讲理论、谈概念,或是简单的配合PPT进行讲解,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学校管理制度滞后且执行不力。基于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生源数量增加,生源构成趋于复杂,学生的发展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异化,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限于制度陈旧化,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简单的套用制度,模糊化、批量化处理将造成更多问题。此外,因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能力较弱而出现学生因学业不及格、违规违纪等原因无法毕业,或是就业率不理想时,考虑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学生和其家庭等因素,对规章制度“打折扣”执行,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风气。

三、清新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清新学风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大工程,涵盖教学、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基于高职院校学风问题的成因,破解学风建设困境的路径应是多切口、多角度、多层次的。

(一)科学制定学风建设总体规划

1.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5]。高校须在对学风建设树立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明确学风建设内涵,确定建设内容。清新学风的形成与其功能的发挥,应当无处不体现学校的治学理念和校训精神,换言之,高职院校首先应明晰自身办学特色、治学理念,在总结学校发展经验的同时进行改革创新,并以此为指导设定本校的学风建设理念和内涵;2.学风建设应系统、全面,切不可只聚焦其中一个环节,或只落实在一个模块,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多个环节入手开展规划;3.学风建设的规划应群策群力,广开言路,面向全校教职工征求意见,一线工作者对于学风问题的感知往往更直接、更清晰,提出的解决思路或许更有效。学校可以将大众智慧进行汇总、整合,经校内外的专家论证后,制定一套最适合本校的建设方案。

(二)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育人合力

学风建设绝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全员育人”才是出路。以学生资助对象(经济困难学生)为例,这部分群体往往伴随着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和就业困难,但高校各部门因职能不同、信息数据不互通等因素,只能在本部门业务范畴内对学生开展帮扶,容易导致帮扶缺位,出现“双困生”“多困生”,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阻碍。因此,要想推进清新学风建设,应打破部门壁垒,破除数据孤岛,将学生的需求、困难在最短时间内通过数据共享、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一次性解决,实现“全员育人”。

(三)革新制度,优化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治理水平、改善教学质量是清新学风建设的必要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在校生绝大多数都是“00后”,相比90后,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生活习惯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套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教学部门应当从授课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因“人”制宜,大胆创新,科学制定教学内容并采用学生能接受、愿意学、喜欢听的授课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生旷课多、课堂氛围差的问题。对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要做到动态更新、通盘考虑,不仅要考虑到“00后”,还要对社会扩招生群体进行特点分析。多数扩招生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阅历,心智更加成熟,部分学生会有更强的纪律观念、责任意识,学习目标更加清晰,行为规矩,但也必会存在部分学生我行我素,校规校纪在他们心中或许“不值一提”。制定、修订规章制度时,应充分、全面考虑制度的效度和广度,切不可简单的一刀切,“大笼统”更不可取。

(四)强化思想引领,端正师德师风

1.高等教育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使命,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将是高等教育的行为准则、前进方向和最终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我们对青年一代的期盼与要求。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阶段的全过程,提升对思政课、始业教育的重视程度;2.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思想的培养。守好“入门关”,重视新进教师的政治考核,把好“考核关”,将师德师风与绩效考核进行有机融合,给予正向激励。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划定“红线”“高压线”,将教师的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跨越底线”的情况。

四、结语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脊梁骨,是立身之本,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学风建设的范畴不应仅局限于教学,而应涵盖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相较于本科院校,存在更多的挑战,也将有更多的机遇,清新学风的建设将从学生、学校、教师三个方面推进,开展系统规划、制度革新、思想引领。我们应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大工程,唯有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舍娜莉、梁芷铭.浅谈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5(02)

[2]王凤英.新时期影响高校学风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2096-4110(2019)10(b)-0142-02

[3]李颂明、林丽娅.和谐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 教育探索,2008(11)

[4]韩萍、翟国静.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及学风建设措施,1008-3782(2014)04-0058-05

[5]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育部以教技[2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