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及扑救战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3

四川省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及扑救战法初探

徐海光

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作战训练处 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 通过对四川省干热河谷地区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地形、气候、植被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分析该地区森林火灾特点规律,有针对性地研究扑救该地区森林火灾适用的战法和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为高效、安全扑救森林火灾提供借鉴。

关键词:四川省 干热河谷 森林火灾 战法


四川省西部林区地处连接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及横断山脉的特殊位置,兼具高原高寒、高山峡谷、干热河谷等不同地形、植被和气候特点,森林火行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近年来,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3·30”、项脚乡“3·28”、西昌市经久乡“3·30”等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都发生在这一区域。特别是安宁河谷、金沙江流域部分地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气候多变,受干热河谷气候影响,森林火灾扑救困难。正确认识干热河谷地区地理、气候、植被特征,掌握火灾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遵循火灾扑救的原则要求,灵活运用灭火战法及手段,对安全高效扑救林火尤为重要。

一、四川省干热河谷分布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呈现“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大观。四川省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西昌市、木里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等地区。凉山州西昌市和攀枝花一带位于雅砻江谷地,呈南北向延伸,沿江两岸高山耸立。该地区由于纬度较低(北纬25°左右),每年立春以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角较高,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越来越多,加之“V”型谷地形影响,积聚的热量不易散开,使这里从每年4月份开始,气温急剧上升,并出现高达35℃以上的高温天气。

二、干热河谷形成的原因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是对具备干、热两个基本属性的河谷带状区域的总称。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流域,沿江的四川省凉山州、攀枝花市和云南、贵州省等地区。

干热河谷的形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焚风效应”和“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焚风”是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摄氏度。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截留较多雨水,背风坡少雨,风在背风坡的下沉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是指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与山顶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因离地较远,空气增温较少,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在山顶的近地面形成低压,并在山谷的上空从山坡流向谷地上空积聚,谷地上空空气受重力影响收缩下沉,在谷底近地面形成高压,下沉气流形成干热环境。

三、干热河谷地区地形特征

干热河谷地形一般都具有三种独特特征:一是河流与山地的相对高差要大,即山高谷深。高山迫使气流上升,在阴坡遭遇冷空气后形成降水,冷空气沿阳坡向下形成山风,气温上升导致形成“焚风效应”。如金沙江河谷地,四周高山屏障,冬季北方冷空气影响较小,气温较高。二是地势相对狭窄,热量不易扩散。干热河谷地区大多是闭塞偏远的山区腹地,山高坡陡谷深,河谷坡地多且坡度大,山地植被自然带单一、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如安宁河谷位于季风背风坡,高温少雨、河谷干热,多荒草地。三是地形相对封闭,位于背风坡。相对封闭的地形致使热量不易散发,谷风受“狭管效应”影响不断增大,“焚风效应”使温度居高不下,水分受干热影响过度损耗,缺水使土地荒芜。

四、干热河谷地区气候特征

四川省气候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西部寒冷冬长基本无夏、干雨季分明。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气温较高,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长,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干热河谷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湿度上的干和温度上的热,是特殊的地貌形成的一种奇特的气候。它的形成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部分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地区的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湿度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当空气从海拔4000到5000米的高山下降到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使凉爽的气候躁热。

五、干热河谷地区植被特征

干热河谷受干热的东南风影响,越过山体的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致使河谷干旱,即“焚风效应”显著,形成“倒置的垂直地带性”。植被特点具有典型的旱生植被特征,植被群落外貌为热带常绿肉质多刺灌丛、稀树灌草丛,空间成层结构中无明显乔木层,热带种属常绿和落叶乔木呈独立单株散生;灌木层与草本层明显,灌木层是低伏灌木,草本层地面覆盖度最高;植被形态在干热生境中出现变异,适应旱生形态显著。干热河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降雨量大,植被加速生长;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

六、四川省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特点

四川省干热河谷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区,是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地形复杂。

(一)林情社情复杂,火灾成因多,火源管控难。川西林区是少数民族活动和交融的地方,藏族和彝族同胞素有在山腰建房居住、在山边林缘开荒种地的传统习惯,加之取暖、做饭、上坟烧纸、宗教用火等,致使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川西林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进入林区生产和林副业加工作业及旅游的人员增多,加大了发生森林火灾的潜在危险性。另外,由于林权争议、林地纠纷、政策管控等原因引起的报复性或占有性为目的的故意纵火及以雷击火和岩石崩塌摩擦、撞击产生的火花以及陨石坠落引起的摩擦火等为主的自然灾害也是发生森林火灾的原因。

(二)火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利,接近火场难。金沙江、雅砻江和安宁河河谷地势陡峻、岭谷相间,坡陡谷深,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地势高差大,道路少且崎岖难行,限制了大型机械装备的使用,很多火点在悬崖峭壁上,处置的难度非常大。据统计,川西林火多发生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距离公路较远,灭火队员负重徒步翻山越岭,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多个小时,甚至3、5天时间,既消耗了体力,又贻误了灭火的最佳时机。

(三)山高坡陡谷深,环境很恶劣,组织扑救难。该区域林火多发生在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林立地带,植被以针叶林为主,部分区域地被物多为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冬季凋落物丰富;加之降雨集中,干湿季节明显,冬季气温较高,林地干燥,河谷风大,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可燃物在气温、风力、地形等多因素作用下,极易发生地下火、地表火、林干火、林冠火立体燃烧,极难扑灭。在灭火的同时,还要防止摔伤、滚石砸伤等。

(四)干湿季较分明,气象不稳定,彻底清理难。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森林火灾具有突出的季节性。一般来说,该区域的森林火灾多发于冬季和春季。夏季植物生长旺盛,地被凋落物较少,雨水较多,不易发生森林火灾;而春冬季节,气温较高,降水极少,湿度较小,山谷风力大,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川西地区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和干热河谷气候,使该地区冬春季节相对湿度低于20%,季风、山风、谷风交织,乱流现象随时发生,有时阵风会达到七、八级甚至更高。林下可燃物比较多,腐殖层厚,难扑打、难清理。

七、扑救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主要战法

结合对川西林区灭火战例的分析,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扑救宜采取以下六种战法。

(一)边打边清稳步推进战法。干热河谷地区发生森林火灾后,受谷风影响多为上山火,即所谓“冲火”,发展速度快、燃烧猛烈,不易正面扑打,采取边打边清、稳步推进战法较为合适。从火尾突破火线,先扑灭下山火(坐火),把火场最尾端火线扑灭,沿两翼逐步向火头位置稳步推进,打一段清一段保一段。待灭火的有利时机出现后,快速调整战术,派精干力量从两翼前侧追歼火头,对火头形成夹击之势,将大火封控在一定范围内。在火场面积较大和投入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可采取多点突破分段围歼的战法,最后达到合围的目的,具有安全系数高的特点。

(二)打隔结合分隔包围战法。此战法适用于次生林或森林较稀疏地带森林火灾扑救,是灭火队员直接靠近火线扑打与开设阻火隔离带相结合的方法。次生林或植被较稀疏地带的火灾具有发展速度快、强度相对低的特点,有时可在风力作用下使火头沿山腰横向快速发展。扑火队员一部从火尾或火翼突破火线,沿两翼追歼火头;一部在火头前方依托有利地形,在适当时机采取人工(使用油锯、砍刀、铁锹等)或机械设备(挖掘机、装载机、遥控隔离带开设机等)开设出隔离带,降低林火燃烧强度和蔓延速度,创造扑火最佳时机,迅速投入直接灭火力量,配合两翼队伍分割合围,逐段消灭,最终实现全线封控。

(三)封控外线火攻灭火战法。火攻战法是在发生强烈火灾或重要保护目标受到威胁时采用的应急方法,是对付大火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优点是灭火效率高,不需要特殊装备,但必须要由具备丰富经验的指挥员组织实施;缺点是一旦时机不对、地形不利、组织不好,很容易造成跑火。一要选择有利地形。可利用道路、河流、农田做依托进行点火;二要做好安全评估。点烧前要对周边地形、植被、气象、道路、水源等情况进行详细摸底,认真评估风险和隐患;三要精心准备器材。要有充足的装备保障点烧行动的实施,如火种和灭火工具等;四要明确相关责任。要科学划分小组,控制好点烧人员和扑救人员的比例,确保不跑火;五要彻底清理余火。对点烧后形成的火线外围要彻底清理,确保不跑火、不复燃、不留隐患;六要控制点烧方向。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尽可能控制新点烧火线的蔓延方向,确保达到以火攻火的成效。

(四)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战法。干热河谷地区发生森林火灾,一般难以及时就近组织大量灭火力量,加之森林覆盖面积大,受交通滞后、通联困难的影响,不易控制和扑救。应充分发挥地空配合优势,在净空条件好,适宜直升机机降的地区,优先运用这一战术,迅速将精干兵力机降或索降至火场的重点部位和险段,在林火失去控制前遏制住进一步蔓延的势头,尔后迅速调集优势兵力,对火场形成合围之势,从两翼或多点突破,迅速控制明火,做到“打早打小打了”。目前,四川省成都、西昌两个航站在重点林区共建有停机坪和站点128个,取水点252个,为开展机降、索降、载人巡护和吊桶灭火提供了条件。

(五)地空配合以水灭火战法。川西林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降水不均、大风日多,一旦发生森林大火,人员开进困难,开挖防火隔离带费时费力,传统灭火工具效能发挥有限,直接扑救尤为困难。但川西林区水资源丰富,充分利用以水灭火,是扑救森林火灾最经济最适用的方法之一。一是利用水泵接力抽水灭火。水泵灭火具有迅速彻底、安全高效、威力强大、间接灭火适用广泛的特点,在干热河谷地区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的灭火实战验证了水泵灭火的可行性、可靠性、高效性和安全性。水泵灭火既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水资源,又解决了人员靠近难、常规机具效能差等诸多实际矛盾,大大提升了单兵和小战斗单元的灭火战斗力。二是利用直升机吊桶取水灭火。直升机就近取水,采取悬停或带状洒水的方式,直接控制火强度较高的火线和火头部位,地面队伍迅速跟进清理余火,具有灭火进度快、机动性强、喷洒准确的特点,适合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海拔较低的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扑救。三是实施人工增雨雪灭火。干热河谷地区垂直高差大,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径流量大,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空气受热上升,热对流显著、水分大,为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六)新特装备辅助灭火战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森林灭火装备加快了更新迭代步伐,工业无人机负载水溶剂、泡沫剂灭火,灭火炮远程灭火系统等在实战中得到运用,促使灭火战法得以改进和丰富,更加适用干热河谷地区山高坡陡谷深林密的特点,不仅提升了森林火灾扑救效率,更为安全灭火增加了砝码。如悬崖峭壁上的火点,可以利用无人定点清除,也可利用灭火炮远程覆盖,即节省队员体力、节约扑救时间,更能确保扑救安全。

八、扑救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是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森林草原火灾要防要扑,但更要注重安全高效。扑救森林火灾是救援行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扑火理念,首要任务是救人,其次是保证重点目标安全,最后是扑灭森林火灾。要注重把安全防范工作做在前,主动规避风险、选好退路、降低风险隐患,使扑火人员始终在安全的前提下灭火。

二是要就近调集力量快速扑救。林火的发生发展非常快,特别是遇有大风天气,其发展更为迅速。要遵循就近调集力量、快速出动扑救的原则,将灭火力量尽快输送到火场,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扑救行动,否则将会延误战机,使小火酿成大火,造成更大的损失。火场附近有兵力要首先使用,尽量采取机降或索降灭火队员的方法投入兵力,达到早发现、早出动、早消灭的目的。

三是要周密勘察科学部署力量。勘察火场、掌握火场动态和预测发展趋势是科学部署力量的前提和保证,指挥员必须全面准确的掌握火场情况。条件具备要乘飞机勘察火场,充分发挥空中观察优势,对火场地形、气象、植被、水源、火势、重点目标、周围环境等进行详细侦察,为前线指挥部定下决心提供可靠依据,为制定正确的灭火作战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科学合理部署扑救力量,风力较大、火势较猛时要先布火尾、后布两翼、再布火头;火势较弱时,先布火头、后布两翼、再布火尾。

四是要关注火场变化活用战法。要根据复杂多变的火场态势,不拘一格运用各种战法,力求最佳灭火效果。火发初期,要根据总体意图,从保证重点方向、重点地段的安全出发,不分散力量,不轻易冒进,不草率出击,实施严密的立体封控;灭火进入关键时段要集中重兵快速扑灭;明火扑灭后要及时组织清理火线,分兵监守,不留隐患。

五是要坚持边打边清重在清理。要坚持“三分打七分清”的原则,根据可燃物的种类进行力量部署,边打边清、反复清、彻底清,力求不留隐患。一旦发生复燃将前功尽弃,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影响扑救人员士气,还有可能危及灭火人员安全、影响全局,是灭火行动中的大忌。


参考资料

1.《森林草原火灾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李兴华、武文杰;内蒙古森林草原防火协调调度中心,吕迪波、张存厚;

2.《西南干热河谷的分布和气候特性分析》,楚雄州气象局,王金萍,文忠宇,张小松;

3.《川西高山峡谷地区森林火灾应急救援探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王毅,谢兢;

4.《干热河谷形成的原因》,缪水芳;

5.《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彭宣勇;

6.《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成因及防控措施探讨》,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熊定伟,李梅,王腊梅,余超,韩珊;

7.《攀枝花干热河谷区森林火灾特征及对策初探》,攀枝花市林业科技推广站,黄传响,崔秋华;

8.《雅砻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的森林防火对策》,罗乾;

9.《川西林区灭火战法初探》,廖志坚。




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