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勐小沙河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3

那勐小沙河泥石流 成因 分析 及防治思路

王玲,王文俊,彭建兴

(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18 )

摘要:那勐小沙河泥石流泥石流沟中下游沟段留有大面积泥石流堆积体,部分农田无法正常耕种。沟内这些堆积体如果在极端天气作用下再次启动,将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再次威胁下游附近的村民小组的安全,共威胁312户1543人的生命安全及7600万元的财产安全,以及沿线土地资源的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划分等级表,地质灾害险情等级为特大型。现将那勐小沙河泥石流的形成成因、主要特征及防治思路等分述如下。

关键词:那勐小沙河泥石流;成因分析;防治思路

一、 泥石流形成条件

那勐小沙河泥石流为萝卜坝河一级支流,根据本次现场实地调查以及对以往资料较为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得出小沙河泥石流的形成与当地的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水源汇集条件和松散物源补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述如下。

1)地质条件

小沙河在区域上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褶皱带,腾冲-梁河弧形构造带的南段之固东~梁河东部断裂带,在区域上地质构造复杂,项目区附近断裂、褶皱不发育,地质构造相对较为简单。项目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Q4sef)、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上第三系上新统芒棒组下段(N2m1)、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Pz1gl)及燕山晚期(γ53(2))等地层。由于降雨集中,雨量充沛,加之区内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带深厚,岩石全风化层多呈砂状,松散物储量较为丰富。

项目区及其周边区域新构造运动强烈,其形式主要以间歇式抬升、构造地震和火山活动为主。频繁的地震活动是新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引起测区山体摇动,岩土体松动、变形、地面开裂,使古滑坡体复活,新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和危害不断增加。

2)地形条件

小沙河泥石流发育于萝卜坝河左岸,流向为自东向西,流域形态呈不规则“芭蕉扇”状,那勐小沙河泥石流由一条主沟和一条支沟组成,总汇水面积11.39km2。主沟发源于茨竹园后侧山坡,自东向西流沿途流经茨竹园、兴隆寨、地平甸、红坡等村民小组。主沟长约7.5km,流域最高海拔为2009.5m(三尖坡),最低海拔1026m(沟口),相对高差983.5m,主沟平均纵坡达174‰。沟谷中上游段一般呈“V”字型,局部段相对宽缓呈“U”字型,两岸坡地形坡度一般为20~30°,局部为陡崖。沿岸有滑坡、沟岸坍塌体发育,岸坡耕种活动强烈,陡坡区段稳定性差,沟底和沟岸均存在丰富物源,岩体风化强烈,水动力条件好,利于降雨的汇集及排泄。支沟发源于尖坡,自东向西流沿途流经白马头、红坡等村民小组。支沟长约6.0km,流域最高海拔为1782m(尖坡),最低海拔1032m(沟口),相对高差756m,支沟平均纵坡达187‰。沟谷中上游段一般呈“V”字型,局部段相对宽缓呈“U”字型,两岸坡地形坡度一般为20~45°,局部为陡崖。沿岸有滑坡、沟岸坍塌体发育,岸坡耕种活动强烈,陡坡区段稳定性差,沟底和沟岸均存在丰富物源,岩体风化强烈,水动力条件好,利于降雨的汇集及排泄。交汇段往下沟床内存在大量松散堆积物。流通区下游及堆积物沟床纵坡较平缓,易于淤积,为泥石流的主要成灾区。

3)物源条件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主沟泥石流物源主要集中于中上游形成~流通区发育的H13滑坡、弃渣Z1、Z2及下游堆积区沟床内的松散堆积物;支沟泥石流物源主要集中于中上游形成~流通区发育的H15~H18、H23滑坡、沟岸坍塌CG1、CG2及下游堆积区沟床内的松散堆积物。

根据估算,小沙河主沟泥石流松散固体物储量达128.58×104m3,可移动方量为16.65×104m3,一次最大可移动方量为1.46×104m3。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大量松散固体物源,按以上原则估算得松散固体物储量和可移方量(见表1)。

1 小沙河泥石流松散固体物储量计算表

类型

松散固体物

滑坡、弃渣堆

沟床

坡面侵蚀(50年)

合计

强度

中度

轻度

面积(104m2

1.19

10.03

178.66

249.60

133.52

573.0

体积(104m3

2.03

20.06

52.70

46.18

7.61

128.58

可移方量(104m3

1.29

10.03

2.64

2.31

0.38

16.65

一次最大可移方量(104m3

0.43

0.5

0.26

0.23

0.04

1.46

小砂河泥石流物源较为丰富,以形成~流通区发育的7个滑坡体(H13、H15~H18、H23)、沟岸坍塌CG1、CG2及中下游沟床内分布的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主要物源,主沟沟床纵坡降较大,在一定的水动力条件下,揭底冲刷启动沟床松散堆积物,侧蚀岸坡崩滑物源,易形成泥石流灾害。

4)水源条件

小沙河泥石流汇水面积为11.39km2,年平均降水量1342.3 mm,月最大降雨量为457.9mm,日最大降雨量为121.8mm(1985年6月7日)。降雨是暴雨类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激发因素,特别在前期降水充沛的条件下,短历时降雨起控制性作用。短历时高强降雨特征为泥石流暴发提供充足水源,易激发泥石流。

二、泥石流主要特征

1)流体特征

据访问,小沙河泥石流流速大,来势猛,有石头滚动的声音,流体呈稀浆状。结合现场堆积物组分、大石块叠瓦堆积特征分析,具稀性泥石流特征。

2)堆积物特征

沟口的泥石流堆积区呈“长条形”展布,长约2km,宽约15~50m,面积0.6km2,堆积物大块石多位于上部。堆积区地形坡度自上而下由陡变缓,堆积物颗粒粗细混杂,分选性差,大致具有从山前向萝卜坝河边颗粒由粗变细的规律。

3)泥石流沟分区特征

小沙河泥石流发育于萝卜坝河左岸,流向为自东向西,流域形态呈不规则“芭蕉叶形”,泥石流主沟汇流面积5.73km2。主沟长约7.29km,流域最高海拔为2009.5m(三尖坡),最低海拔1026m(沟口),相对高差983.5m,主沟平均纵坡达174‰。各分区特征见表2。

2 小沙河泥石流分区特征表

分区

特征

形成区

流通区

堆积区

面积(km2

4.26

0.98

0.49

最高点高程/

最低点高程

高差(m)

2009.5/1240

769.5

1240/1080

160

1080/1026

54

主沟长(km)

3.75

1.61

1.93

沟床纵坡(‰)

250

100

40

地形条件

沟谷呈V型,多跌坎、沟道弯曲、乱石堆叠、杂草丛生,沟宽3~5m,沟深5~20m,谷坡坡度40°~45°。

沟谷呈V型或“U”型,多卡口、沟道弯曲、乱石堆叠,沟宽5~8m,沟深3~10m,沟两岸间夹宽缓台地,谷坡坡度35°~40°。

沟谷呈 “U”型,沟宽3~12m,沟深1~5m,上段沟道弯曲、乱石堆叠,下段沟道顺直,沟两岸外为宽缓台地,坡度5°~10°。

地质条件

燕山晚期(γ53(2))花岗岩,岩体风化强烈,风化程度不均;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Pz1gl)片岩、变粒岩,节理裂隙发育。

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Pz1gl)片岩、变粒岩,节理裂隙发育;下游为上第三系(N2m1)砂岩、砂砾岩夹粘土岩。

主要为第四系泥石流堆积物(Q4sef)漂石、卵石,含碎石、砾石、砂。

土壤植被

黄棕壤、棕壤、腐殖土层,植被以林地为主。有木锦、麻栎、旱冬瓜等。植被覆盖率80%。

黄棕壤、棕壤、腐殖土层,植被以林地、草地、坡耕地为主,零星有水田分布。植被覆盖率65%。

黄棕壤、棕壤、和冲积土,植被仅有零星乔木、竹丛,多为水田及建筑区。

不良物理地质作用

小型滑坡10个,弃渣堆1个。

小型滑坡3个。

弃渣堆1个。

松散固体物储量(104m3

95.18

可移方量(104m3

18.82

一次最大可移方量(104m3

3.48

降雨特征

年均降雨量为1342.3mm。月最大降雨量为457.9mm,日最大降雨量为121.8mm。

4)泥石流冲淤情况

主沟在沟底标高1240m以上,山高坡陡,沟底纵坡250‰,泥石流对沟底和松散堆积物以切割、冲蚀为主;在沟底标高1080m~1240m沟段,沟底相对较缓,纵坡200‰,泥石流冲蚀和淤积相互交替,以冲蚀为主;在沟底标高1026m~1080m沟段,沟底较缓,纵坡187‰,泥石流以淤积为主;支沟在沟底标高1130m以上,山高坡陡,沟底纵坡175‰,泥石流对沟底和松散堆积物以切割、冲蚀为主;在沟底标高1080m~1130m沟段,沟底相对较缓,纵坡163‰,泥石流冲蚀和淤积相互交替,以冲蚀为主;在沟底标高1032m~1080m沟段,沟底较缓,纵坡152‰,泥石流以淤积为主。

5)泥石流类型及易发程度评价

梁河县芒东镇那勐村那勐小沙河泥石流穿村而过,主要威胁茨竹园、兴隆寨、地平甸、红坡等村民小组,共威胁312户1543人的生命安全及7600万元的财产安全,以及沿线土地资源的安全及部分交通等基础设施,潜在危险性属特大型。那勐小沙河泥石流为沟谷暴雨型、发展期、易发、中频、大型稀性泥石流。

三、 防治思路

通过野外踏勘,根据项目区交通、地层、地形地貌,物源分布情况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已有工程治理效果。经过分析论证,提出以下防治思路:

(1)对泥石流上游形成~流通区加以拦挡工程,可以控制并提高沟床局部地段泥石流的侵蚀基准面,最大程度减缓泥石流侧蚀淘刷作用,拦蓄较大块径的泥石流固体物质,抑制泥石流的启动形成,同时达到固床护坡效果。

(2)流通区中下游及堆积区上游,沟道弯曲,且沟道浅,且村寨较为密集,通过实施护岸工程,顺直泥石流通道,一旦泥石流暴发时,以水砂、砾石等为主的细碎流能快速通过,防止冲刷沟岸发生坍塌。

(3)下游过村段,村寨密集,Q2桥涵上下段淤积严重,2016年8月5日泥石流在此段淤积漫灌两岸农田及居民房屋,通过实施清淤+局部铺底工程,疏通泥石流通道,一旦泥石流暴发时,以水砂、砾石等为主的细碎流能快速通过,从而确保村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