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林高校经济林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0
/ 2


新时代农林高校经济林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李树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对经济林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这对农林高校经济林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专业方向、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国内农林高等学校经济林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提出新的见解和思路,以促进农林高校经济林专业走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道路。

关键词:经济林;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了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2021年,我国经济林产值超过2.2万亿元,经济林专业人才出现较大缺口,对经济林专业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经济林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例如:如何推进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把现代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专业上、如何创建品牌、如何运用网络直播销售经济林产品等等方面。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以人才振兴为基[1],而各大农林高校是培养“三农”人才最为重要的培养基地[2, 3]。然而,经济林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课程多年来无论是授课形式,还是课程内容,都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经济林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笔者在近年来的经济林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现分别从农林高校经济林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1农林高校经济林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不断转型发展的深刻背景下,如何应用经济林专业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四个方面都能综合发展而且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时代课题。针对这一时代难题,合理地提出解决经济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障碍的有利措施是当务之急。目前的重点主要是围绕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入手,以更高效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坚持以一线课程教学实践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不断创新,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经济林专业作为主要培养绿色高素质人才的特色专业,先后为我们国家培育了大批具有高尚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深厚情怀的农林行业优秀人才[4]。在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农林业在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领域的特殊优势地位日趋明显,同时加快培养高素质经济林相关专业人才也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经济林专业作为农林高校特色专业,一方面,该专业实验教学经历了多年的授课周期,尽管已经获得经济林专业学生的认可,但面临着我国对传统林业的重新定位及国家林业相关政策不断更新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林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持续更新。另一方面,新时代经济林专业还承担着培养绿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鉴于我国林业政策不断发展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尽快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融入新的经济林教学体系势在必行[5]

2农林高校经济林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2.1建立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理论考核评价。不能简单地摒弃实验报告和理论考核,而是要尽量综合这两项评价指标的优势,体现在实验教学考核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实验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整形修剪教学环节重点考核学生对其目的、手法、时间、树形和效果综合评价,通过综合应用能力来考核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教师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本学科前沿、产业发展的了解、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能力、转化教学情况等。三是实验和实践考核。针对学生的实验实践考核指标,如杂交实验、良种繁育、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操作过程中,考核学生对林木育种学、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等课程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校外企业实践考核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将经济林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产业发展中,为企业发展解决某一个技术或其它问题。实验实践总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收获情况,如团队协作、实验操作关键环节、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对企业与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等。

2.2整合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一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当前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林相关育种与栽培技术体系不断更新,因此在进行经济林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必须结合当前经济林科研技术水平现状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并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关知识内容,着力打破传统经济林专业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上的限制。二是科学整合课程资源。对于新的课程体系,科学整合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程资源,紧密结合经济林专业课程特色,包括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筛选,从而更高效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实践课程体系,要严格按照“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划分原则,明确课程的每个单元基础内容、重点内容以及难点内容,有目的地指导大学生由简单课程向综合课程的过渡,并提供有力的保障。

2.3实验实践教学法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学教融合度不高,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参与度不高[6]。如花芽形成与分化,在课堂上只能看到图片,树种或品种花芽形成到结果整个过程无法亲身经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易消化与吸收。经济林生长与发育规律、良种繁育、整形修剪、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等,若仅靠理论讲授,抽象而空洞、枯燥乏味,远不如实验实践形象直观,并且课堂气氛也较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地发挥校内外实验基地的作用,采用校内和校外实验实践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达到以实践操作消化理论知识目的。针对经济林树种生物学习性、生长发育规律、新品种选育、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等。通过室外现场观测,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理论知识和关键技术有效融通,让学生形成形象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能够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参与产业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2.4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方面,在实验和实践教学设计过程,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将课程接受者转化为学习、分解、消化的主体,提前熟悉实验教学流程,亲自动手实验设计等。知识的输出形式多样化,将输出的知识进行深加工以实现知识的再输入,借助知识的转化过程,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知识的学习,加快大学生有效提升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另一方面,角色变化对学生要求不仅是简单的传统知识受众,而是有其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在掌握经济林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把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7]。增加实验操作方面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整个过程,如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高效栽培技术、整形修剪后增产增效等。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林高校应把培养绿色人才作为首要任务,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林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教学改革与探索,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家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质量经济林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金,焦方杨.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城乡融合与农民主体性的三维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19-127.

[2]薛友林,徐杰.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背景下涉农人才培养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05):107-108+111.

[3]潘昊辰,王倩倩,孟涵,徐伟.新时期高校“三农”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团队培养探索[J].黑龙江科学,2019,10(01):30-31.

[4]许斐然,贾卫国,吕柳,曹福亮.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1(03):1-3+48)

[5]刘玉林,李龙,新时期高校《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1): 93-94.

[6]包文泉,德永军,斯钦毕力格,敖敦.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06):54-56.)

[7]朱震锋,万志芳,朱洪革,李微.TP-CDIO理念下《林业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1(06):64-67.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古曲南路199号三江花中城2期,李树战收,410027,电话13873155926

作者简介:李树战,男,河南太康人,1981年2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林育种与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