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3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0
/ 2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 30例临床观察

龙华

桂林市中医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内服外敷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的具体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患儿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常规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与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的治疗组展开对比,比较两组患儿的具体疗效。结果:中药内服外敷的治疗方式效果更好,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明显缩小,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可以有效降低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患儿的症状,提升患儿就医效率,故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内服外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


造成小儿腹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导致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一种常见病因,腹痛反复发作会对患儿的脾胃功能造成干扰,使得肠道内菌群失调,进而影响患儿成长。近些年,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且多发于7岁以下的小儿当中。数据指出,肠系膜淋巴结炎大多数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一定关系1]。中医在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方面的效果良好,所以本次实验对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展开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患儿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5.02±1.14)岁,平均病程(4.67±1.06)d,其中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6例、伴有发热症状2例、伴有呕吐症状1例,伴有大便异常症状1例;治疗组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11±1.08)岁,平均病程(4.84±1.17)d,其中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7例、伴有发热症状1例、伴有呕吐症状2例,伴有大便异常症状2例。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行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实验采取分组对比方式进行,以一周为治疗周期。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及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

治疗组患儿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内服药方:黄芩、枳壳、陈皮、神曲、茯苓、白术、防风、甘草等,发热、呕吐患儿随证加减金银花、板蓝根、竹茹、木香等。每天1剂,早晚饭后各1次,具体用药需结合患儿实际情况与医嘱。外敷药方:吴茱萸、艾叶、丁香、佩兰、川楝子、白芍六种药材,按照等比打磨成粉,用醋调匀后贴于腹部中脘、神阙穴,每次敷贴2-3h,1次/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肠系膜淋巴结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由IBM公司推出的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的软件spss26.0分析本次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

2.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86.67%,实验组治疗方式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肠系膜淋巴结对比(x±s

组别

淋巴结纵径

淋巴结横径

-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15)

15.21±2.15

10.11±3.06

6.98±1.73

5.25±1.39

实验组(n=15)

15.15±2.36

7.58±2.37

7.21±1.02

3.16±1.58

t

0.635

3.254

0.968

2.979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小儿的体质较薄弱,身体各项机能均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患病的几率远高于常人。以肠系膜淋巴结炎为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细菌、病毒造成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肠道内菌群失调等都是可能诱发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因素,此时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就会变得肿大、发炎

2]。西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通常为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虽然可以有效杀死有害菌,但也同时抑制了肠道内的有益菌群,会使得肠黏膜生物屏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机体微生态失去平衡,患儿致病的几率就会变高许多3]。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归于“腹痛”范畴,患儿生病后,易化热化火,加之小儿脾虚易聚湿生痰,所以才会出现湿热蕴结之证。因此,中医治疗以清热燥湿、理气止痛为基础,内服药方中的黄芩、枳壳可以清热燥湿、理气止痛;陈皮、神曲、茯苓等可以理气消食、健脾利湿;防风祛风止痉;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术可以促进乳杆菌与双歧杆菌的增殖,改善患儿肠道内菌群的状态4];甘草缓急止痛。除此以外,外敷药方中的吴茱萸、艾叶、丁香有行气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效;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白芍平肝止痛,上药合用有疏通脏腑经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功效。正确的穴位对缓解腹痛有着较佳的效果,加之中药敷贴期间,药物会加大对穴位的刺激,从而通过经络对机体进行调整,最终达到散结止痛、缩小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外敷可以有效降低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患儿的症状,提升患儿就医效率,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雷惠婷,乔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大众科技,2017,19(12):58-60.

  2. 盛海英,秦玲.中药腹痛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6):75-76.

  3. 李慧梅,陈悦.中药烫熨疗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8,27(5):24-25.

  4. 尹明霞.艾灸在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