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6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2
/ 2

关于“ 6 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

梁雄平

南宁市沛鸿小学


[摘要]本文针对人教版培智《生活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6的分解一课做的教学反思:多次充分感知,注重差异教学,康教结合,利用情景,亲近数学。

[关键词] 生活数学 感知 康教 情景



  1. 多次感知,形成表象。

特殊教育的对象对事物的认知首先也主要来源于感知,由于学生的特殊性,所以每个个体的感知能力也有其个性,教学中既尊重个性发展,又要从个性中找共性,才能符合当今教育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游戏--观察--操作,多次机会感知6的分解,将低学习的难度,体验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达成目标,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一次感知:通过游戏“找朋友”,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拍手行走,当喊数字 几 时,就与临近的同伴抱成一团。当老师喊到数字 6 时,同学们围成的圈正好是5个男孩,一个女孩。老师恰当地引到学生学生感知:1 个女同学和5个男同学合在一起就是6个小朋友。抓住时机在导入时及时地让学生感知6的组合和分解。

第二次感知:让学生看本课的情景图:回答6个少先队员是怎么站队的6可以分成3和3。感知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第三次感知: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6条红领巾怎么分别放入2个收纳箱里的不同方法。这些特殊的学生认知的的水平较低,只能放慢节奏,让他们在操作中体验6的分解,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促进了他们肌体的发展。

通过三次分层次的充分感知,到最后的一个课堂环节:模拟超市。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从课本、课堂运用到模拟的情景中,将他们的思维由浅层次引向了深层次,既符合了学生个性的要求,又促进了大家的共同发展。切实做到教、学、做、用的合一。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认知很自然的由感知过渡至表象。

二、差异性教学,形成个性训练


1、教学目标差异性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最高形式,差异教育是融合教的必然要求,特殊教育的学生面对抽象的生活数学的学习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很大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保证学生有信心的学习数学,而不是片面的一刀切、墨守成规。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利与塑造培智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这一内容时,将其细化成看-说-摆-再说,的多个环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进行差异训练,从而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地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实现了学习知识的大环节-小环节的相通。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合适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就会倍增。在学习《6的分解》根据本班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学习认知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提出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求:(基本上语言能力低下)

(1)雷永康 能借助小棒、手指独立说出5及5以内的分解和组成,还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得6,并运用这一知识去模拟超市购买两件商品。

(2)邓健平 能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借助小棒、手指说出5及5以内的分解和组成,并能自己借助板书6的分解图在模拟超市购买两件商品。

(3)吴文超、黄健翔、欧志去模拟超市购买两件商品钦、韦达燕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基本正确地读出5及5以内的分解和组成,并允许他们有多次去模拟超市购买两件商品的机会,让他们在老师的提示,根据6的分解图多次尝试、体验、理解6的组成。

(4)王陈曦由于没有语言能力,让其用手指和老师或同学说等方式让他感知6的分解,并允许他有多次去模拟超市购买两件商品的机会,让他们在老师的提示,根据6的分解图多次尝试、体验、理解6的组成

(5)郭威鸿由于糖氏综合症及自闭症倾向,病情比较严重,只有1岁半的智商,且几本无语言表达能力,只认的10 以内的数字,要求他跟老师拿数和拿物来体验6的分解。

通过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保证每个智障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训练,保证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够得以通过。

2、提问的差异性。


在特殊教育中有差异性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能很好地引起每一位特殊学生的课堂专注,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而专注力、学习的动力、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特殊学生严重欠缺的,差异性的提问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问题。在上《6的分解》一课时提问欧志钦(中下生):你能上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名少先队员?王陈曦(中下生):你能上来数一数一共有几条红领巾?吴文超:请你先数旗杆左边有几名少先队员,再数旗杆右边有几名少先队员?一共合成几?6可以分成几和几?

3、作业的差异性

作业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差异性连习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又知其所以然,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个性化的作业,缩小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共同发展。

在练习环节将6条红领巾放进两个收纳箱,对不同的学生作业完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邓健平(中上生),自己观察,自己数,自己记。

吴文超(中等生),先让他自己数,发现错了,老师再提醒;登记数字时,也是让他自己先登记,发他错是再提醒。

王陈曦(中下生),同学数,他自己边听边拿红领巾,也让他自己尝试着摆和做记录。

郭威鸿(班上各方面能力最弱的学生),老师带着数6条红领巾,然后请另外的同学帮放进收纳箱里。

欧志钦(中下生),自己试着帮郭威鸿分别将6条红领巾放进2个收纳箱里。放错了在提醒更正。记录时,提醒他数清楚了对应的收纳箱的红领巾再做记录。

黄健翔(中等生),先让他自己数6条红领巾,他自己尝试着摆和做记录。

韦达燕(班上各方面能力最弱的学生)要求她看板书,会读6的分解和组合。


三、数学教学与康训融合,利于个性化教学


大多数智障的儿童语言、动作感知、情感等方面都有缺陷为了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就要抓住康复训练的良机。通过将数学个性化的教学与视、听、触等多个感官的融合,提升他们的专注力、动手能力及反应能力,从而也锻炼了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的数学分析和肌体的调节能力,注重了数学知识的个性化传授,又矫正、补偿他们的缺陷,这也是康复训练的目的。康教的融合使智障儿童尽最大的可能接受知识、培养动感、促进沟通、激发了良好的情感。

雷永康感知觉领域有时候对一些概念模糊不清楚。在本节课中让他在购物中自己多体验、慢慢地领悟,让他通过实践明确概念。

邓健平:争强好胜,对批评抗拒、很犟,但多数情况下又控制不了自己,虽然意识到做不对,但还是做了违法纪律的事。故在情感与行为领域,好的及时鼓励,做不对的也及时引导。

吴文超,脑瘫后遗症、手指不灵活、发颤,注意力不集中,训练他数数、写数,让他充分发表想法,利用他喜欢的食物作为强化物,吸引他的注意力,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黄健翔、欧志钦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读、说的机会。

四、创设情景,亲近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原因是——良好的情景。”抽象的数学知识让这些培智的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课上上创设(1)游戏情景----“找朋友”,让学生在不活动中不知不觉得进行学习;(2)创设发现情景——6条红领巾不同方法分别放入2个收纳箱里,让学生发挥想象,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3)创设生活情景--模拟超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用数学。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感知数学,有亲切感,更易于理解6的分解。

创设情景学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遭的事物,处理身边的事,活学活用,也很好地拓展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领域。





不足之处:

  1. Shape1

    62a5349f19a9a_html_d8bbab68bd3d7412.png

    虑问题不够细,没有充分地考虑学情。(一)在探究性练习环节—用 Shape2

    62a5349f19a9a_html_d8bbab68bd3d7412.png

    不同的方法将6条红领巾放进收纳箱,当学生放进收纳箱的方法对时,应让其在旁边摆上相应的数字,如图: Shape4Shape7Shape6Shape3Shape5

    62a5349f19a9a_html_d8bbab68bd3d7412.png

    62a5349f19a9a_html_d8bbab68bd3d7412.png

    33333

    33333

    62a5349f19a9a_html_d8bbab68bd3d7412.png62a5349f19a9a_html_9914842d73995372.png

    62a5349f19a9a_html_d8bbab68bd3d7412.png

    62a5349f19a9a_html_9914842d73995372.png

3 3

这样后面做这个练习的同学就比较清晰明了地的知道前面的同学放了几条,自己将不能重复放这个数字。(二)在购物环节,应给中下生准备6的分解表如:

6 6 6 6 6

∧ ∧ ∧ ∧ ∧


1 5 2 4 3 3 4 2 5 1

这样他们就能对照着以上的表按要求完成任务,而不是只想着自己想要什么就拿什么,根本没有想到运用刚才学的知识购物,也不记得刚才学的知识,第一次购物都不成功。当时由于没有考虑周详,白白浪费了这个时间。










































参考文献 :

[1 ]姜华爱.动手操作:培智儿童最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J].教育界,2020(3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