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3
/ 2

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王家乐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群乐初级中学 636084

人民领袖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中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在经济转型中提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他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教育上,也是如此。他强调要深刻理解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把教育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这体现了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定决心,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培养四有新人和创新人才,我们教育人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从事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多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为此,要转变教师观念与行为,使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重视课堂教学,巧妙质疑,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成功的喜悦。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束缚着老师的思想,影响着老师的教学行为。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灌输式教学似乎已成为教学法则。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素质不断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落得“老师教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了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课堂变成了讲堂,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实施教学创新,彻底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活动者、参与者、实践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创新教学活动。

二、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扎牢基础知识功底。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人说它是理科中的文科,的确它需要文科的理解领悟能力和理科的思维能力,纵向思维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新事物,发现新事物改造旧世界。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功底,潜质赋能,才能升华出潜在的内在动力,随机应变理性应用于生活中,这就是能力,当然创新能力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教材上,只有延伸拓展知识面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就能培养思维动机激发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由于物理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大千世界相互关联。老师指导学生可以走进图书馆,畅游书的海洋。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书目,可以先看一下《时间简史(普及版)》它不仅由浅入深,且几乎所有的专业词汇都有《小词典》解释。然后再看一下《宇宙简史》它可以使你再巩固一下对一些理论的理解,然后你就再可以看一下《万物简史》、《果壳里的宇宙》和《霍金演讲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最后就可以开始看《相对论浅说》。可激发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世界、探索宇宙的奥秘的欲望,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还可以看看有关物理学和发明创造的书籍,如《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文集》等等。其次认真学好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基础学科也很必要,能给你插上理想的翅膀,帮助你学好物理。总之开卷有益,多多益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物理课堂上老师可采用形象而直观的教学模式,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来设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学生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物理课上可以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在实验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的去猜想。比如说在新课时的学习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在生活中常见而往往被学生忽略无法做出正确解释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飞机能在天上飞?”“水产市场为什么没有活的带鱼?”“为什么物体在流体中也有压强?”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以此来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只缘生在此山中,激发思维的灵感。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创新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伟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学习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认真学习,才能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激发学习热情。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也不要总是讲那些枯燥的公式,可以讲一些物理学史烘托课堂,可讲讲法拉第在上课时突然发现一个现象,然后抛下一班的学生跑去实验室,这才使电磁感应定律得以产生。还可以讲讲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的故事,做白光散射实验时,可以讲牛顿自制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结束了人们一直以为光总是白色的错误想法。通过对物理学家、科学家的了解,这样不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关于物理的知识,还能以伟人求学的历史故事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懂得,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有可能是物理学中的重大突破,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一个梦想,要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研究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就是创新的引路人所在。

五、走进实验室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意能力。

我们读过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彻底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这句话深刻揭示出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实践的思考只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后,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更正确的理解。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大气压强》一课后,同学们可以走进实验室,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还可以自己动手做做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感受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粗造的知识点变成了活生生的案例,锻炼了学生的应用发散思维,把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融入生活,遇到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去考虑,用事实验证。一个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对象。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走进实验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经过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一方面要将课本上所涉及到的实验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哪怕不成功,也比只看不做的收获大得多。

六、引导学生参加课后活动,寓教于乐。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课外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最好纽带。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又可能尽情放飞他们的想象。在活动中,学生不受课本知识的局限,让他们在学习后根据原理做出创意作品,也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自己做一些小发明,在自己有兴趣的方面做出更多的思考研究,充分享受到自由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思考动机。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是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创新思维,创造更多的科技作品。实验的地点就不局限在学校实验室,也可以到操场上自己家里,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生活中的易拉罐、小气球、饮料瓶、铁钉都是好的实验器材。比如说在教学《弹力》一课时,说到相互作用力可以让同学们来到操场上,开展一次拔河比赛认识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学习《平衡力》时,知道了平衡力的条件,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车站工地等地点找出生活中的平衡力的实例等等。在家庭实验室,进行一些小设计、小制作、小发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评选优质的科技活动作品,做出展览评奖,让同学们领略成功创意的喜悦。

物理学是初中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也注定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要引导学生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即使在创新过程中遇到挫折,经过再三思考也能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何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在这一门学科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现在老师必须以此为目标,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上的讲话》

  2. ②.《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③.陆游的《剑南诗稿》》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④.清·叶燮《原诗·外篇上》

⑤.陆游《剑南诗稿》中的《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