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动态调整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3
/ 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动态调整的应用研究

张芳芳 冯涛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信息学院 110122




摘要:高职专业的自身发展、专业群构建和专业结构内涵的提升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数据技术能够进行全面的、多样的、客观的、动态的、即时的数据采样及分析,对专业动态调整提供了便利。基于此,本文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提出了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和策略。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的不同对专业分为三类,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预判,确定各专业所属类别,从而达到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目的。

关键字:大数据;专业分类;动态调整


专业建设始终是职业教育政策的重点,而专业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整机制建设更是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专业设置必须紧盯行业的变革和产业的变化,准确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的整体规划、深入调研、即时预测、科学评价、提前预警和动态调整等方面。

一、专业发展分类策略

美国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曾指出,基于“人力规划”而不是“市场需求”来发展职业教育并不能成功。本文提出按照区域职业院校所设专业是否匹配市场需求进行分类,专业类别不搞终身制,而是基于其发展状况动态调整。由此,推动学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迫使专业负责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分类发展制度一些地方和学校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如山东省为优化专业结构,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将专业分为A、B、C三类,对三类专业实施浮动定额拨款;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专业分为预警专业、黄牌专业、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不同专业给予不同支持,其中对红牌专业不允许招生。本文根据专业分类发展意图,从区域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角度,将专业划分为I型、II型、III型三类。I型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是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办学效果好,特色鲜明,产业服务能力强,招生就业好的专业;II型专业为常态发展专业,是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度较高,有一定办学基础,产业服务能力较强,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专业。III型专业为限制发展专业,是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关度低,办学基础不足,招生就业较差的专业。那么如何及时且准确的判断各专业属于哪一个类别就非常的重要。

二、大数据技术对专业动态建设机制构建的促进作用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市场调研分析的精度,使调研问题定量化,使预测变得更加精准。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快速精准的对各个专业进行专业类别划分。

大数据的“大”不仅指的是数据数量的“大量”,更主要指的是数据的“全面”、类型的“多样”。而高职院校专业动态建设机制的构建,需要的就是这种包含区域产业发展的数据、学生生源的数据、学生就业的数据、学校资源的数据和用人单位的数据的等各个层面、各个类型的数据。因此使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数据的采集提供充分的保障。

采集的数据是经济社会客观的真实数据、不是主观臆造的数据。而专业的动态建设和调整正是需要这种客观的判断,不是主观的猜测;需要对客观数据的分析,不是办学经验和惯性思维的推理。因此使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数据分析提供精确性的保障。

数据的分析基于一定的模型和关系,可以实现动态数据的监测、跟踪和分析,能够提前进行预警。专业动态的调整就是要提前了解预警信息。因此使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专业发展提供及时的预警保障。

三、大数据对专业调整的影响路径

  1. 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专业调整的基础

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需要具备两大基础。一个是政府构建的开放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务,另一个是管理大数据平台和学校构建的学科专业人才供需的预测模型。基于这两个条件才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面的、多样的、真实的、客观的、动态的、即时的、定量的、可关联的、可检测的、可动态跟踪的、可预测的和可分析的专业调整。

  1. 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专业设置

专业调研是专业设置的基础。考察专业设置的必要性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研。调研指涉及产业发展前景、整个行业产业的专业技能人才缺口、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工种的人员缺口的数量,以及从其他专业转行到某个专业工作岗位的人数。另外岗位的工资高低反映了该专业岗位的稀缺程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影响专业设置的有关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从而及时准确地获取社会对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种要求、需求数量、薪酬及未来岗位的迁徙能力等信息。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了解社会上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体系与社会产业技术变革匹配度的差异。调研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与产业岗位所需知识的匹配度;调研同年的毕业生薪酬,分析毕业生与其他院校学生的竞争能力;调研同一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薪酬的高低,体现某专业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调研毕业生职业吻合度,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其就读专业的吻合度。调研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确定各个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水平满足工作要求的程度见证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吻合性。调研就业现状的满意度及晋升状况,验证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度。调研招生规模配备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分析办学条件的优良状况。

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1. 专业动态数据采集的主要形式

  1. 分布式智能爬虫技术采集的互联网信息

通过分布式智能爬虫技术,采集区域内行业、岗位、薪资、岗位技能需求等信息,根据需要进行重复数据的删除和清洗。

  1. 问卷调查主动采集的企业信息和岗位信息数据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校企合作企业发布数据信息,采集到相关数据。

  1. 采集学校办学条件数据和学生就业数据

通过访问智慧化校园的网络数据,采集专业群、专业、课程、师资、实训、教学条件、学生报考率、就业对口率等相关数据。

  1. 数据计算和分析

在采集了以上大量的相关数据后,基于特定设计的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计算。首先,建立矩阵结构,并进行必要的修剪。删除那些对产生频繁项无用的列和支持度小于最小支持度的列,以减少数据库的扫描次数,提高算法的效率。然后,通过矩阵的连接产生出频繁项集。数据计算完成后,从行业、企业和岗位的变化趋势,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匹配的状态,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技能点覆盖、课程设计对技能点的培养、专业就业率和对口率、专业的基础办学条件等多个维度建立模型以进行大数据分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专业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有效层面获取客观的即时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专业所属类别。对I类专业进行重点发展。对II类常态发展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内涵建设。对III类限制发展专业,进行招生规模缩减等调整。

参考文献:

[1] 查吉德,赵锋等.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5-9

[2] 王凤辉,李林.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专业动态建设机构构建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5),83-89

[3] 刘向杰,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下),2021,4

张芳芳(1979、3)、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讲师、硕士、计算机应用技术。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信息学院、110122

冯涛(1973、12)、男、汉族、辽宁省沈阳市、副教授、硕士、职业教育信息化。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信息学院、11012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大数据分析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G20EB121

课题主持人: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