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员协同育人构建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3
/ 3

关于全员协同育人构建 思考

杨朋、 张东国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四川德阳 618500 )

摘要

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体,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的不同角度与学生形成多维耦合关系,通过多维连结成为成长发展共同体。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存在着协同意识薄弱、协同推力不足、协同能力匮乏等现实困境突出。基于院校育人探索与实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优良学风建设为基础、以知识人格融通为路径,拓展协同联动育人新思路,确立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着力点,激活协同育人强大势能,实现高质量育人成效。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教师、协同育人

一、两支育人主力队伍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探索育人模式,共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的各个部门都有责任亦有义务把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的学习中。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育人工作目标的中坚力量,二者工作对象都是学生,依托不同的育人思维方向和教学载体,分别针对的是思想政治和专业成长两个路径实现育人工作中心任务,有效协同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切实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亟需教育工作者深刻认知,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基础队伍,共同担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肩负强国重任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育人任务。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资源,在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两支队伍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各自岗位同向同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平行的,在各自的育人场域中通过不同的育人方法、教育内容实现共同育人的多维互补。从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两方面,依托个人专业优势实现不同角色的育人目标,在各自工作范畴以双向思维路径弥补立德树人的短板,最大效能发挥育人优势。

(二)落实育人新要求,强化思政育人实效性

新时代强调育人工作的全方位性、全过程性及全员性,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更是全员性育人的题中之义,而育人的全方位性也对专业知识教学的思政教育主旨提出要求。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苛挑战,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严格的高要求,两支育人队伍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育人工作的方法创新、路径协同。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政为先,重点关注其德育成长;专业课教师则更侧重于专业知识课程内容的学术指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背景下,两支队伍协同共育可有效结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优势,促进方法互鉴、领域互补,德育内容经由专业教师的传播有效融入课程内容,智育的多维深化使得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得到增强。

二、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现实窘境

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多维关系将三者联结成为成长发展的共同体,认真分析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自我认知与育人路径,有助于全面理解把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境遇和实践困境。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立德树人两支重要队伍,两者对彼此的关切认知与现实偏差成为阻碍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屏障。

(一)特定职业视域下的角色认知固化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实践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育人视域、互动模式、功能定位等方面截然不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2]明确了辅导员作为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角色定位,将第二课堂明确为辅导员开展常态化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教育实践中,事务性工作往往演变为辅导员工作的主体,耗时长、精力重,众多辅导员的专业化知识能力与《规定》相比还存在本领匮乏、职业化程度不足等因素,辅导员受客观环境制约,易限于日常性事务难以脱身。同时,部分辅导员主观上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二者融通教育对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性地高度关注第二课堂。由此,造成主客观的双重认知误区致使其忽略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在德育与智育全要素融通的育人生态中浸润式发展过程的客观事实。辅导员对自身角色认知趋于固化,缺乏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坚守第二课堂,缺位第一课堂。

限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压力,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师群体重科研轻教学的角色固化态势显见。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虽将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能力作为重要的考量要素,但缺少实效性强、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停留于形式层面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局限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滋生出育人与我无关的心理意识。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价值,正是在其将个人魅力的塑造,在言传身教中体现,如果片面的将知识传授等同于育人,脱离辅导员协同,对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和现实诉求了解匮乏。

(二)双线管理模式下的协同意识欠缺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两支队伍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在各自系统分管的管理模式下开展具体工作,特别是辅导员管理存在学生处和二级学院双线管理模式,导致两支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缺乏有效的常态化沟通,二者相互关照、交流的机遇欠缺,难以形成育人的有效合力。以学生培养为主题的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互为依托,其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然而,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所在学院专业不完全匹配,辅导员队伍具有相应流动性,与长期深耕于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课教师产生了天然的专业势差。由于相应专业积累、学术范畴等诸多方面的差距,偶有技不如人的心态产生。专业课教师因日常工作中于辅导员的直接接触较缺乏,对其工作认知缺失,因对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的大量工作内容不完全了解,给专业课教师造成“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保姆”等错位认知。当学生的课外活动与专业学习发生冲突时,更诱发专业课教师对辅导员工作的不认同,产生第二课堂育人无用的错误认知。

专业课教师育人工作侧重于课程理论和技能知识的讲授,具备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路人,但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缺乏,导致专业课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堂行为管理和思想引领的自觉性,个别“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显露。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引领者,辅导员的育人过程侧重于日常事务性管理、班团建设、班团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对于专业课程的关切度不足,参与专业教学的形式、路径不明晰,从而导致第二课堂育人规划和功能定位模糊的表征。从育人格局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割裂和偏差,导致二者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行动协同。

三、协同育人理念遵循

(一)培育协同理念,构建“三全育人”局面

对协同育人和课程育人的认识不到位,对立德树人的总要求领悟不透彻,是专业课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应坚持德育、智育同向发展的育人理念,引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深耕脚下沃土、协同共育优秀人才。立德树人不是某个部门的独立任务或某支队伍的个体职责,而是所有部门和教职工共同发力的目标,部门联动、队伍协调沟通是协同育人路径构建的重点环节。

由于社会物欲化和实用性思想的影响,高校教育普遍趋于实用性功利,一味追求就业率,侧重学科建设、技能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有所松懈, 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均不能缺位,只有融合专业课程教育指导、日常思想引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本位优势,形成合力同向同行,为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贯彻落实党中央“三全育人”的方针,构建“三全育人”新要求下的思政育人的新局面。

(二)路径融通,构筑协同联动契合点

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正从知识、能力、素质的阶段,转向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阶段,更加强调能力、素质与人格塑造的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正在汇聚起时代新人塑造的磅礴之力。现实中专业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辅导员重思政轻专业的刻板认知函待更正,这既是对时代发展客观需要的回应,也是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无疑,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互呈专业成色和思政底色。在育人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应科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养成、人格塑造的微元素;辅导员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引领过程中应注入引燃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火种,从而让专业教育有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有方向,形成共融共育的协同态势,这也是践行融入课程的思政育人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效联动是打通智育和德育融通路径“最后一公里”的前提,齐重并举的现实需求也是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根本驱动力,共绘育人同心圆。

四、协同育人路径实践探究

(一) 发挥非对称优势,实现育人能力水平共同提升

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协同育人复杂而艰巨,课程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的理念遵循亟待突破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单线作战思维瓶颈,化解理论和实践的结构性矛盾,强化协同育人观念,形成互为你我的同心聚力的团队精神。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自觉加强理论修养,构建多元化知识体系,从日常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工作本身出发,纵深挖掘拓宽知识面和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和交流,避免纯粹理论灌输,真正将思政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环节。协同配合和相互促进,形成多维度、相互交叉的育人环境,夯实协同育人效果,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真正做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人。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融通联动的过程中,需不断夯实内在的教育技能,以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习者的生活、学业和就业等问题作为工作载体,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指路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具备向对方所擅长的领域延展的非对称优势。辅导员兼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其自身所研究的其他学科的专业背景,其专业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可有效启发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课教师承担在科研领域中上下求索的人生体悟,是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的宝贵素材。充分挖掘各自专业领域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建立“思政元素”素材库,引导专业课教师将思政教育带入课堂,打造有味、有料的课程教学。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相互“补台”,通过两者的有力融通和高效协同,让思政之盐,融入专业之水。

(二)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

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组建辅导员工作室或教学名师工作室,吸纳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辅导员或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辅导员工作室和教学名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建设的形式将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的人员集中,实现育人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就业、心理健康指导等活动,达到协同育人效果。

以二级院系为育人基础,搭建校、院、系协同育人信息沟通平台,开展定期联系会议,由院系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实验实训管理教师定期参与交流沟通,盘活院系协同育人的生力军,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固定信息和动态信息的资源互通,从时空和纬度拓宽育人边界,成人达己,发挥协同最大合力。

(三)拓宽育人边界,推动双向成长

专业教育是融知识启发、知识传授、专业实践乃至生涯规划于一体的“全链条”式教育过程,专业课教师走下讲台,教学境遇的变换也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强化课堂教与学的体验。专业课教师应积极投身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学业规划、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进一步细分,并赋以不同的学分作为学生培养计划的必修环节,鼓励专业课教师引领学生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发挥育人功能,拓宽专业教师育人边界。

如果辅导员既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还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兴趣点,学生在辅导员心中的印象自然更加清晰和鲜活,在开展具体思政教育工作时也必然会更具针对性。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拓展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边界,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思政育人作潜能,支持辅导员结合个人特长与专业课教师“共建一门课,同育一群人”,从而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相得益彰,最终推动二者有效协同的平衡态势,双向成长,两翼齐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 .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教育部令第43号, 2017-09-21.

[3]王群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6.

[4]贺武华,张云霞,杨小芳.“课程思政”育人方式转变应处理好三对关系[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14(06):60-64.

[5]周民凤.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9(13):226-227.


课题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立项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构建‘54321’全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MBXH21YB153)。

作者简介杨朋(1982.07—),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张东国(1987.03—),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