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回信精神 建设美丽家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4
/ 4


贯彻 回信精神 建设美丽家园

李江华

( 沧源县委党校 云南 沧源 677499 )


摘 要“建设好美丽家园”是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中的重要要求之一,总书记的嘱托,给阿佤山各族人民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思想动力、精神动力和工作动力,是我们建设边美民富、宜居宜游、富有文化韵味、和谐有序的美丽家园的根本遵循,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贯彻;精神;建设;家园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将这些变化在给总书记写的信里作了汇报。2021年8月19日,总书记给他们写了回信,对佤族同胞给予了赞扬和肯定,并作了重要指示。“建设好美丽家园”是总书记在回信中的重要要求之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情真意切、鼓舞人心,是阿佤山各族群众奋进新时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政治动力、思想动力、精神动力和工作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之大计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村的振兴就没有国之富强,因此,建设好美丽家园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因此,边疆民族地区要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回信精神,建设好美丽家园,为乡村振兴谱写好地方篇章。

一、兴产业、促发展、建设边美民富的美丽家园

2018年,总书记考察海南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2021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临沧现场办公会,提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应时据实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办公会精神,组织省上和市里有关科研机构签订促进三个示范区有秩序有速度有质量发展的战略框架协议。在“乡村振兴示范区”方面,临沧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最有效、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进程,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一)拓宽产业发展渠道、走特色化产业发展之路

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是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牢牢把握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推动乡村经济的产业革命;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开发,促进公司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首先,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可参考日本的“六次产业化”发展模式。六次产业的理论由日本学者金村奈良首次提出概念,他认为“六次产业化”是通过鼓励农业生产者搞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资制造业、农产品和农资流通业等服务业以及农业旅游业,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链条,由于1、2、3 之和、之积均等于6,因此称之为“第六产业”。日本的农业六次产业化注重将农业的工和商部分在农业内部化发展,核心内容是促进“地产地消”,更强调内生性发展理念。从全国统计来看,从 2005 年至今,日本农村的六次产业化是在不断发展的,有六次化经营的实体占到了农业经营实体总数的 20% 以上(2010年),其中以农产品的直销最为显著,有 90% 以上的六次化经营为直销型。其次,要紧紧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加快补齐短板,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路子。大力推进产业合作社建设,完善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定”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推广消费扶贫,组织贫困村农产品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交易市场;持续开发电商扶贫,组织贫困村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二)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全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职业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健全激励机制,让人才留在农村、建设农村、回报农村,打造边美民富的美丽家园。首先,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持续开展“人畜分离、建厕改灶、种花种菜”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整治、污水治理,擦亮农村形象。通过深入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围绕全域乡村旅游,按照“小而美、小而宜居、小而干净”的标准推进村庄提质改造。其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一批市场占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撬动冷链物流建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旅游思维谋划农业,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高质量规划建设一批差异化的景点景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加速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按照标准化、特色化、差异化、可持续化原则,打造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振兴示范园等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功能一体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实现休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推进农民职业化。按照“应培尽培、能培尽培”的原则,继续将培训政策和资源有机整合,对农民进行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培训,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按照能工则工、能游则游、能商则商、能农则农原则,对农民进行合理分工,把农民培养成为“产业工人”,真正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二、绿生态、美农村、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

2015年1月,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方面,临沧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出台了《关于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战略的决定》和《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4-2030)》等文件,对保护好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和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临沧积极组织提供相关展览素材,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地方贡献。围绕“宜居宜游”这个主题,建设美丽家园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建设城镇生态“美”

城市建设要实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与城市形态布局有机融合,实现林居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因此我们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以城镇为中心,加大美丽园区、美丽公路、美丽河湖建设力度,构建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人文美良好格局。既要宜居,又要宜业宜商宜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生态效益更好的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设乡村生态“美”

2018年9月21日,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要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就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回信精神,通过深入推进“百村示范 千村整治”工程,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延伸,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管护常态化,推进污染综合治理,开展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土壤污染治理,全力实施乡村“厕所革命”,推进乡村绿化,提升村容村貌。着力构建“一寨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新画卷。

(三)建设庭院生态“美”

要通过民主讨论、民主决策,集思广益,做好宣传,带领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发扬自力更生优良传统,改变“等靠要”思想,在建设住房、硬板路建设、产业发展、人就环境提升等方面,积极动员村民参与,积极投工献料,把投工投料量化到户到人,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全面布局中、长、远规划,并带领群众一项一项抓落实,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和观赏花卉为主,辅以具有区域优势的珍贵树种或特色经济林果,构建优美的庭院生态景观,积极探索一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高频共振的路子。

三、育文化、铸灵魂、建设富有文化韵味的美丽家园

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因此,要把乡村文化兴盛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坚定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一)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之美,美在文化。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传统村落文化活起来,厚植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和魂。要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品牌“走出去”战略,做好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包装,充分展示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增强宣传效果,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打造一批旅游精品,赢得突出的竞争力,不断扩大文化旅游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具体而言,可着力于丰富的佤文化去开展。临沧的佤族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60%左右,其丰厚佤文化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栽体——佤族的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大多涉及本族“最初从哪里来或始祖或母亲”的问题,其“本源”各有千秋。临沧佤族的司岗里神话是佤文化的核心和根基,将佤族的历史、经验、生活、文化等编成神话系统代代相传下来,其中讲到阿佤人最初是从“葫芦”里出来,然后经过不断迁徙才来到如今的阿佤山,因此他们的“始祖母”是“葫芦”。佤族的图腾崇拜。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大多源于原始宗教,他们将一个或多个实物当作本族的“保护神”加以崇敬,祈求平安、丰收、生育等。临沧佤族主要有牛头骨图腾、木鼓图腾与寨桩图腾,牛头骨图腾代表财富多寡,木鼓图腾是跟神灵通话的“通天神器”,寨桩图腾是驱鬼除妖的“避邪物器”。佤族的神灵祭祀。少数民族祭祀的神灵大多源于其原始宗教,不同民族信仰的主要神灵也不同。临沧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神灵,它可主宰万物和创造人间万物,以拉木鼓、砍牛尾巴等活动去祭祀,以村寨附近的茂密林子作为其永久“居住地”,这个地方叫“龙梅吉”,不能随便进出,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如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的神林等林地,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佤族的口传文学。由于多数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口传文学就成为他们讲述本族故事的主要载体,代代相传,丰富了民间文学。如佤族混沌初开的创世神话有《司岗里的故事》《万物起源的传说》等,如解释自然人文现象的风物传说有《“青苗节”的由来》等。佤族的灿歌劲舞。少数民族的歌舞,原生态的具有神秘感,结合现代元素的很抢眼,表现出他们勤劳、勇敢、奔放等健康因子,是走向市场最重要推力之一。临沧佤族爱歌爱舞,拉木鼓、狩猎、纺织、剽牛、取新米、尝新米、播种、收割、婚嫁、生育、串姑娘,统统都有歌舞,出名的歌曲有《阿佤人民唱新歌》等,出名的舞蹈有甩发舞(稿西尾嘿)等;因其激情奔放,他们的舞蹈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土风舞”,因为歌舞,他们被誉为“亚洲野玫瑰、中国黑牡丹、云南黑珍珠、沧源黑巧克力”。佤族的招牌饮食。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饮食,满足了旅游者“吃喝玩乐”里的“口腹之欲”,也是走向市场最重要推力之一。临沧佤族的饮食有佤王宴、鸡肉烂饭(馍尼亚布绕)、牛干巴、牛撒撇、女人酒(布来浓)等,佤王宴是佤族宴请尊贵宾客的最高礼节,芭蕉叶当碗,手当筷,都是传统美味,因此佤族现在仍将它视为他们的“满汉全席”。佤族的精致服饰。少数民族的服饰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勤于耕耘的“耕山力穑,颇知纺织”的精神风貌,也是走向市场最重要推力之一。临沧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银制臂箍、手镯,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过去,她们脚上都戴有数个或数十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增加一个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男子裹青红布于头,身着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颈上戴有银竹制项圈,手戴银(铜)手镯,耳附银环,腰系海贝,颈带项圈或珠串。佤族的各异房屋。少数民族的房屋依据环境、气候、生产与生活等建造,恰如其分达到了因地制宜的要求。临沧佤族的干栏式草顶房建筑(俗称“叉叉房”)结构原始独特,唯一的自然采光源是斜顶开的一个窗户,为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或堆放柴火,所有房子里都有火塘,终年烟火缭绕,是家庭兴旺的象征,房子里铁三脚既用于生火、支锅做饭,又是家庭团结的象征,以火塘上的炕笆喻父亲,挨着火塘的阁楼喻母亲。佤族的庆贺节日。少数民族节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依据市场需要又作了开发与创新,既保持了庆贺、感恩等,又促进了发展。临沧佤族创造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等,开发的主要是“摸你黑狂欢节”等;新火节熄火塘送旧火,然后到神山用“钻木取火”方式取火种,辞旧迎新;播种节杀鸡看卦,祭祀谷魂祈祷风调雨顺,择定吉日播种;新米节商定吉日,男子修路搭桥,妇女打扫卫生,采摘谷穗,共庆丰收;“摸你黑狂欢节”被誉为“大山深处的东方狂欢节”,活动时用药泥“娘布洛”涂抹对方,开始前,还有剽牛、司岗里古歌演唱等充满佤族特色的节目。若将以上佤族文化融合发展,必定对乡村旅游产生巨大推动力和吸引力。

(二)培育文明乡风、探索移风易俗工作新机制

农村之美,美在文明。培育新时代文明新风,提高文化道德素质,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抓手,针对农村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问题,我们探索了移风易俗工作新机制,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由德高望重的民族头人、上层人士组建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德治组织,由德高望重、有威望的人教化、引领全村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改变落后思想观念,引导群众主动摒弃集资建庙堂、生病杀鸡看卦、遇事“叫魂”“做赕”等陈规陋习,倡导崇善德、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要组织修订村(社区)村规民约、乡村振兴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文体协会、妇女协会章程,积极探索“自然村长—乡村治理理事会—村规民约—议事活动场所”的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建立农村“治理有效”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首先,树规立矩改风气。“有钱多尽孝,丧葬不铺张”,“一人一碗菜,能省一万块”。要将“红白喜事反对铺张浪费”,“村民要积极参与公共事业活动”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为群众婚丧嫁娶提供执行标准,同时通过一事一议为每个自然村修建自然村活动场所,为村民提供“自办宴席点”,所有农户家里婚丧嫁娶,都可在规定地方免费举办,群众减少了一半以上费用,有效遏制了互相攀比、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其次,道德讲堂传新风。要始终把道德讲堂建设作为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将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讲活动、道德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国学经典诵读、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学唱红色经典歌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内容纳入“道德讲堂”活动,通过“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全面丰富提升道德宣传教育。第三,村史室里忆传承。村史知根脉,文化传承情,了解发展的过去,才能让村民心怀感恩珍惜当下。让经历过时代变迁的乡亲亲自讲述本村故事,无论是前辈当年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刻艰苦卓绝的奋斗,还是当今村民日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抑或是本地乡贤通过各种渠道回来建设家乡的生动事例,让该人更好地了解了发展的不易,并将传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农村之美,美在团结。首先,开展民族团结工作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提出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且要一贯坚持,其中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是根本。临沧一贯坚持并切实落实“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精神,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民族工作也如此,要让各民族一贯坚持并切实落实“维护核心、心向北京”精神,要让各民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以“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为主题,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要筑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逐步在精神层面上聚人、聚心、聚气,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永放光彩,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富有文化韵味的美丽家园。

四、强治理、建机制、建设和谐有序的美丽家园

乡村要振兴,农村基层治理是关键。2019年,在江西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因此,要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一)以党建为引领、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和能力

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民心、发动群众、引领发展的作用,让农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能人乡贤作用,实现乡村治理有人“治”,大事小情有人“管”,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把乡村治理全面融入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中,发挥“治理”+“示范引领”,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化。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沿边小康村建设、鲜花盛开村庄、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等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大力推动“示范提质扩面”、“人居环境提升”、“厕所革命”、“特色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节庆品牌”打造等,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延伸,使乡村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要不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持和鼓励农民自我创业致富,自我创新就业,为群众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形成组织保障指挥有力、目标任务落实具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二)以法治为保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要不断完善乡村法律法规体系,解决农民维权、农业支持保护、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难题。要积极引导村民信法、学法、用法、守法,不断提高广大村民对法律权威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法治基础,真正做到以良法引领和规范乡村有序发展。全面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教育,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及重复信访专项治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严防各类群体性事件。要不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反邪斗争成果,深入推进第五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持续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实现“三防”有机结合、有效管控,保持打击跨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

(三)以德治弘扬正气、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积极宣传乡村正能量,培育良好家风家训。要用好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阵地群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等鲜活事例,开展评选一批“洁净家庭”“先锋模范”等活动,选树一批“身边榜样”,以典型引路推动群众摒弃集资建庙(教堂)、生病杀鸡看卦、遇事“叫魂”“做赕”等陈规陋习。通过树立道德模范,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向上向善氛围,让美丽家园建设和谐有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而言,可从“四个讲明白”着力,即找专人讲明白讲清楚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临沧市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行动计划》与乡规民约的实质精神。此项工作,重点对象是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的推进乡规民约与乡风文明有效衔接的负责人,只有他们真懂了才能真用。乡风文明是通过广泛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农村形成文 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爱国爱乡、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俭自强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体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临沧市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以乡村文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乡规民约是由乡村群众集体制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平时生产生活关系、贯彻国家政策法令等;目的是为了加强团结,促进生产;需靠群众自觉遵守,对违者进行批评教育或适当处罚,但是不得超越法律;制订乡规民约不能违反国家法令政策及社会生活准则,否则应予以修改或撤销。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

[2]今村奈良臣.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现在及未来 [J].技术与推广,2010(9).

[3]国务院办公室.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Z].2019.

[4]冯育林.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几个着力点[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

[5] 万钰莹.新时代云南边疆文化安全无缝隙治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5).

[6]尹未仙.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探析——基于云南省腾冲市的调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

[8]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沧源故事[Z].2022.


注:作者个人相关信息

姓名(李江华)、电子信箱(zgcydx@126.com)、联系电话(13759317016)、邮政编码(677499)、通信地址(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委党校)。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