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脱贫人口持续增 收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卫方方

中共长安区委党校 (陕西西安)


摘 要:实现全面脱贫后,如何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加收入,防止脱贫后返贫或者产生新的贫困,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国家将会持续性、常态性助力农村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本文分析了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面临的困难和影响因素,探讨了脱贫人口增收的方法路径,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全面脱贫 衔接 乡村振兴 增收




2021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精准扶贫任务如期完成,全国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正处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不断扩大和持续增加脱贫人口收入始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课题。

一、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意义重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国家还会扎实持续助力农村农业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发展,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稳步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脱贫人口增收既是关键基础、也是重要目标。脱贫人口收入增长慢,不仅影响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会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越来越密集,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乡村建设提速扩面,各种要素资源流动聚集,正是依靠着这些强力支撑,脱贫人口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好势头。必须看到,当前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和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双重挤压,脱贫人口经营收入增长空间受限。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加大。支撑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传统动能在减弱,新动能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如期实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还需下大力气保证增收的好势头不减弱、好趋势不逆转。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文件专列了“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一项内容,有具体的论述和要求。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拓展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众多目标任务,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项任务,也是确保人民群众步入新生活,迈向新奋斗最坚实的基础。面对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要持续实现脱贫人口的增收,既要在政策上发力,也要发挥脱贫群众的主动性,聚焦就业、产业和创业,让脱贫地区的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二、影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主要难点

综合来看,脱贫人口增收难有其历史原因,站在全面脱贫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脱贫人口增收还面临以下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持续增收的素质技能欠缺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专业化的农村人才也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脱贫地区的实际来看,无论从人员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严峻挑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外流人口大都为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现有人员多为老年群体和留守儿童妇女等,农村发展建设的有效力量不足。特别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各类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需要更多具备科学技术和职业素养的新型农民。但是,当前在脱贫地区,劳动力主要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门路少,自主选择的空间有限,直接影响了脱贫人口增收能力的提升。

(二)持续增收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从外部环境来讲,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脱贫解决不了所有贫困,全面脱贫也不能成为脱贫攻坚的终点。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是看得见的成绩,但部分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贫困户增收办法不多,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差异、脱贫地区和其他基础较好地区的差异、贫困人口和其他人口的差异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失,这也是脱贫人口增收必须面对的社会影响因素,不利于脱贫人口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

(三)持续增收的资源要素利用效益不高

传统农业有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相比于其他产业而言,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农业产出的比较效益不高,农民个体也难以通过从事直接的农业生产持续增加收入。具体来说,贫困地区的形成也与自身农业发展的短板息息相关,特别是贫困地区大多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农业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自身受益普遍较低。刚刚迈出脱贫部分的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闲置土地、耕地、林地、池塘等资源和要素,这些自然资源的闲置和低效益运转,形成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人口的增收。

(四)持续增收的创新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动力,创新创业也是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重要动能,但当前脱贫人口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还面临诸多限制因素。从宏观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政策体系不完善、措施衔接力度不够、创新创业平台不完善、管理和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从微观层面看,主要存在脱贫人口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创业的个人意愿不强烈,对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不明了,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能力不具备等问题。

三、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对策分析

依托全面脱贫的大形势,稳住脱贫人口收入增长的好势头,持续增加脱贫人口收入,要多方面下功夫、多渠道推进。

(一)着眼长远,加强教育培训和引导

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建立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开展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农业农村政策等专业素养培训;开展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等业务培训;开展农产品加工、“互联网+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安全使用、农业转基因安全知识等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经营、管理和农业电商等市场知识培训。通过分类组织开展培训,提升素质能力。

(二)产业支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扶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在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方面作用巨大,激发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了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实现稳定脱贫,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上来。只有做大做强产业,脱贫人口生活富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要坚持培育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农业规模化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以及与文化、休闲、养生等产业融合,挖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实现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加速脱贫人口增收步伐。

(三)立足实际,充分释放各类资源活力

积极盘活脱贫人口所在地区的各类要素资源,启动各类闲置资产,把现有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推动生产和生活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激发脱贫人口的增收依托和活力。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对脱贫地区闲置的承包地、宅基地、池塘、林地,以及废弃场地、老厂房、老村宅、老作坊、老校园等进行核查梳理,引进、转让或兴办经营产业和项目,以转让出租、合作开发、作价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流转,让更多的要素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闲置资源成为脱贫人口的可经营资产,助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四)完善配套,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从新的发展趋势看,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返乡下乡的创业者们已经成为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不断加大力度,让传统动能和新兴动能提升结合,形成更加强劲有效、更可持续的合力,为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提供更强动力。脱贫人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人数较多、潜力较大的重要群体,针对意愿不强、动力不足、能力不够等问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范例、宣传推介推广、创业辅导培训、搭建服务平台、政策措施扶持、优化服务保障等,以增收能人、部队退伍军人、返乡人员、社会人员等群体创办的农村现代民宿、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户外游学、民间手工艺为重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激发多方面的活力,增强脱贫人口创新创业比、学、赶、超的劲头,提升脱贫人口创新创业的实践基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脱贫人口创新创业融资模式,重点建立脱贫人口创新创业发展基金,进一步降低脱贫人口创新创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风险防范机制和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农民增收的六条经验[J].农村工作通讯. 2022,(1)

[2]廖冰.脱贫人口返贫风险“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防控研究脉络[J].农学学报,2021(12)

[3]陈文端.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与预警机制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21(3)

[4]范燕丽,丛树海,郗曼.从“争穷保帽”到“主动摘帽”:正向激励与农民持续增收[J].财政研究, 2021(10)

[5]莫申容.可行能力理论视角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人口返贫防范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31(17)

[6]刘志磊.农村经济中的农民增收与农业管理问题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