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起源与发展研究——宜宾真武山道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道教音乐起源与发展 研究——宜宾真武山道乐

姚俊汝,喻 娇

宜宾学院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道教音乐历史起源久远,音乐美学思想是形而上的,以"道"为本,崇尚自然,与中国音乐文化相融合,但缺少文献记录,传统宗教文化的结晶需要我们大学生来守护,同时,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宜宾市本土真武山为出发点,系统性研究宜宾道教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途径。

关键词:道教音乐、传承发展、真武山

1、道教音乐起源

道教音乐属于中国本土性音乐文化,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吸收了我国历史上众多宗教文学,例如巫术、地方方术、庄周哲学、黄岐之术等,吸收整个民族发展的精华,是整个中华文明发展中宗教音乐发展与沉积的结果。同时,道教音乐与佛教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仔细研究道教音乐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道教的起源本身就包罗万象,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了解道教音乐对于了解道教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道教音乐最开始是由道长们在斋蘸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一般用于祈福,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中,道教音乐的发展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传统音舞研究价值,经过不断地资料调查,道教音乐的发展与古代巫术等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舞蹈形式有关,巫舞、巫风、巫乐等形式,古代的宗教艺术主要以一种音乐加舞蹈的形式来舞神迎神,祈福天地太平,民生和泰,还可用于治病祛邪,修仙论道等。也可以将早期的道教音乐定性为巫术音乐。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庐山灵宝派道士陆修静在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道教音乐改革,将原来的道教音乐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教音乐唱念体制,为后世道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道教音乐逐步发展传承。在唐朝年间,由于帝王的重视与扶植,道教音乐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唐高宗甚至将道教奉为国教,曾让乐人制作道曲。唐玄宗更是大力提倡道教音乐,如《玄真道曲》由道士司马承祯所制, 《大罗天曲》李会元制, 并且玄宗自己也进行创作, 如《霓裳羽衣曲》、《紫微送仙之曲》、《降真召仙之曲》等都属于道教音乐。都是以音乐舞蹈形式呈现给观众。道教音乐得益于朝廷的推广,由宫廷流入民间,唐朝本也是开元盛世,再此期间道教音乐融入了大量的西域文化,在乐器的使用中加入了琵琶、阮等,同时也吸收了许多民族民间音乐曲调,丰富了道教音乐的传播形式与体裁。

宋明时期是道教音乐的两大重要阶段,宋代帝王们基本都编写过道曲,如《散花词》、《白鹤赞》,宋徽宗更是专门设立道乐习颂场所,北宋的道教音乐谱曲集《玉音法事》,就是一部蕴含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的谱集,

明代朱元璋通过下令整理道教, 编制斋醮仪式规范, 道乐逐渐规范化。建立“神乐观”主掌宫廷的祭祀祈福活动,永乐年间,由工尺谱记谱法谱写了道教音乐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其内容记载了明代及以后的道教音乐发展史。

清代道教音乐延续前朝旧制,民间道教音乐的传播更为广泛,与地方曲艺交融,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道乐风格,使得道教音乐更加的多元化、地方化和世俗化。

  1. 道教音乐风格特点

道教音乐起源于宗教,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在流派生成间不断与民族音乐交织汇流,二者相辅相成。首先:道教音乐的创作素材采用的多是地方性故事和地方曲艺,音乐曲调多样化,并带有独特的宗教仪式感和传统曲艺特点,道教音乐发展之明朝期间,就已经沿袭了唐宋元的旧音乐,在道乐融合过程中,还系统的吸收了南北朝的新制道曲技艺。在唱腔音乐中也有新兴的变化。声乐唱腔属于教内的念经,其中经腔的音调相对单一,有种诵读经文的感觉,调式调性相对模糊,经文的体裁多是以巫咒、诰为主,属于念诵腔。但在道乐发展的过程中,也有音乐调性相对比较有规律,清晰明了的经文,唱腔就属于吟咏腔。唱腔不同所体现的功能也就不同,道乐的经韵分为“阳韵”和“道韵”,“阳韵”一般用于道众的自我修行和与神灵沟通的途径,在道教的早晚功、上表上章中体现。“阴腔”为道士在超度亡灵的仪式中,用于驱魔辟邪、洗度亡灵的作用。

二是道乐发展中器乐的使用也在逐渐的变化发展,器乐的运用主要作用于烘托仪式的气氛和道教活动情景的转换,器乐运用在道教中属于法器音乐,能最大程度体现道乐的宗教特性,法器以钟、磬为主,为道教活动带去神秘色彩。钟为天,磬为地,与古代王朝帝王有紧密联系。钟磬天地也显示了道教文化有着天、地、人合而为一的思想。道乐是在道教仪式中进行,其曲调都能独立成曲,在进行仪式时,时间都相对较长,音乐形式也比较复杂,但音乐特性也在这样的仪式中逐渐形成。器乐与曲牌不断在仪式中贯穿结合,与经韵的主题材料结合,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仪式、经韵、器乐都是道教音乐形成的重要元素。

三是道教音乐的地方性特色,中国文明博大精深,在不同地域区间也有着不同的音乐特色。道教音乐在与地方音乐融合的同时,又与传统音乐有所不同。由于道教服务对象的不同,风格形成就意味着既可以全国通用,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的音乐色彩。在开展不同法事时,同一音乐曲调,在根据不同的地方可采用不同的行腔和旋律来装饰。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本土音乐的特点。所以道教音乐在植根民间音乐,具有多样性、通俗性、民用性。并且在民众的传播中,也相对比较容易。也使得道教音乐能够雅俗共赏。但由于我国地域南北差异大,道教音乐追求“道法自然”,我国南方的柔美秀丽,北方的苍凉雄浑,与道教的“虚静”修道思想,三者合为一体,使得道教音乐的风格呈现出阴柔阳刚两种不同的曲艺色彩。

  1. 宜宾真武山道教音乐

宜宾真武山与翠屏山相邻,山上有真武大帝庙而得其名,真武山古建筑群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在东汉顺帝时期真武山就开始道教活动了,相传东汉顺帝时(126——144)沛国丰邑人张道陵中年修道,离别家人,朝山睹海,沿长江西去至真武山,见其山有仙山灵气,为道家养性存神,餐霞炼道之洞府,于是定居下来,在真武山上传道数载。到了唐朝,又传有吕祖白天在翠屏山练剑,夜居住于真武山,现存有“纯阳洞”又名仙侣洞。宋代的杨道人也在仙侣洞中修炼成仙,因为山下有长生茅,有郁后山有郁姑台,杨道人因得食仙茅之法,因此神仙得道,取洞名“郁姑洞”,为其修炼之所。因有神仙踪迹,遂招来无数修仙者,“郁姑仙踪”乃成古宜宾八景之首。真武山宋名仙侣山,还有师来山等名称。明代万历元年(1573)由四川巡抚曾省吾被派去征讨都掌人时,特托词真武山祖师助其师,因此还在山上增建了真武祠和众多庙宇。

宜宾真武山道教音乐在表现召神遣将时,音乐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音乐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音乐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音乐优美恬静,而表现祈祷修炼时,音乐又悠扬缥缈。正是由于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仪式才更显庄严而又神秘。道教反映出本民族独特的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色。弘扬了道文化的核心价值。因此,真武山道教音乐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还给予人们以心灵上的触动和正能量的激励。 宜宾道教音乐非常有研究价值,从文化价值和意义上来看,宜宾道教音乐不仅是传统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扬都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晓培:道教音乐无为的妙韵[J].中国宗教,2021

  2. 许天鸣:洞头道教音乐现状调查[J].当代音乐,2017

一作:姚俊汝,女,汉族,籍贯:四川绵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学。

二作:喻娇,女,汉族,四川成都,职称: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