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院儿童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妇幼保健院儿童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李川

崇州市妇幼保健院 112300


[摘要]目的:分析妇幼保健儿童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本次对象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儿童1000例,时间段2019年月-2021年11月,统计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000例用药儿童中,有130例儿童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0%;分析发现,抗感染药物是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药品,静脉滴注是主要的给药途径。结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因素相关,临床医师应掌握药物适应症,规范药物的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儿童预后。

关键词:妇幼保健院;儿童用药;不良反应


临床上,儿童是一类特殊群体,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能力差,相较于成人更容易患病。再加上儿童肝肾功能尚未成熟发育,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无法清除药物,用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人仅6.9%,说明和成人相比,儿童用药的安全形势更严峻[1]。本文以我院1000儿童为例,探讨了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次对象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儿童1000例,时间段2019年月-2021年11月,男性520例,女性480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0岁,平均(4.69±0.32)岁;急诊200例,门诊650例,住院150例。所有儿童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由家属签订同意书。

1.2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式,对1000例儿童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联合用药、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

2结果

2.1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1000例儿童中,有130例儿童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0%。分析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3岁以下91例,占比70.00%;3岁以上39例,占比30.00%;分析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严重10例,占比7.69%;一般120例,占比92.31%。

2.2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和分布情况

分析药物使用情况发现,抗感染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占比最高,其次为中成药、营养、维生素等,具体见下表1。

表1 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和分布情况

药品种类

例数(n)

构成比(%)

抗感染药物

85

65.38

呼吸系统用药

7

5.38

中成药

20

15.38

营养、维生素药物

8

6.15

激素和相关药物

2

1.54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3

2.32

其他

5

3.85

总计

130

100.00

2.3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给药途径

分析药品给药途径发现,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的占比最高,其次为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具体见下表2。

表2 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

例数(n)

构成比(%)

静脉滴注

103

79.23

肌肉注射

10

7.69

口服

13

10.00

静脉注射

3

2.31

皮下注射

1

0.77

总计

130

100.00

3讨论

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会降低用药安全性,影响治疗效果。本次调查以1000例儿童为对象,发现有130例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通过对130例儿童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不良反应和儿童年龄的关系。在13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儿童中,3岁以下儿童不良反应率占比70.00%,这是因为[2]:此年龄段的儿童器官功能、免疫功能均未发育成熟。相较于2-3岁儿童,0-1岁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能和他们以母乳为主、环境简单有关。

第二,不良反应和药品种类的关系。儿童易患感染类疾病,因此抗感染药物使用比较多。数据显示,在我国门诊患者的费用中,抗生素药物占据较大比重,一般在50%以上,国外仅15%-30%[3]。而且,我国使用抗生素的儿童也比较多,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严重。本组130例儿童中,抗感染药物引发不良反应最高,占比65.38%。临床实践表明,抗感染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危害较大,不合理使用会引起免疫力下降、药物过敏、二重感染等问题。其次为中成药,占比15.38%。在中医理念中,中成药尤其是清热解毒类药物,可以治疗儿童手足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使药物用量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

第三,不良反应和给药途径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除13例患者为口服用药引发不良反应外,其余均由注射给药所致,其中静脉滴注占据最高比重。2019年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在全国的用药不良反应中,注射用药占比62.80%,静脉注射用药占比92.50%,和本结果基本无差[4]。和其他用药方式相比,静脉用药的优势是可以规避肝脏首过的效应,促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因此静脉用药较其他用药方式,也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儿童健康关乎国家未来,而药品又在儿童健康的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由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药物说明书不完善、过度使用静脉给药等因素的影响,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现象普遍,用药安全性有待提高。基于此,临床医师在对儿童用药时,应结合儿童的病情、表现等合理用药,尤其是联合用药,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儿童带来的危害[5];用药之前,注意询问儿童是否有过敏史,科学使用抗菌药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给药途径上,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若儿童情况特殊必须静脉给药,应加大监护力度,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因素相关,临床医师应掌握药物适应症,规范药物的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儿童预后。


参考文献:

[1]黄薏霏,叶菡,黄莉雪,等.某妇幼保健院218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6):68-71.

[2]古典,郑新,王缉义,等.我院2016~2019年44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1):162-163,176.

[3]朱淑平.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儿科用药合理性分析[J].海峡药学,2021,33(3):204-206.

[4]冯华,高健.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调查及合理用药指导效果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1,27(2):199-202.

[5]杨青青,陆强.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因素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15):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