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增强表现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增强表现对比研究

黄平刚

彭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站,四川 眉山, 620860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增强表现。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经本院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患者70例,均在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增强表现。结果:70例患者共有78个病灶。超声造影、增强磁共振检查的门脉期的增强强度、滋养动脉显示率、中央瘢痕显示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内的增强表现存在差异性,联合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可促进疾病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超声造影;磁共振成像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生率在近年来呈现升高趋势[1],属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该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表现缺乏特异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超声造影、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增强表现,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该病提供参考。

正文阐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经本院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男性34例,女性36例;年龄30-74(52.52±4.70)岁。单发病灶62例,多发病灶8例。纳入标准:(1)疾病诊断符合《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中有关诊断标准,且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呈阴性;(2)既往无放化疗史者;(3)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存在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的患者;(2)存在肿瘤转移者;(3)存在重度幽闭恐惧症、安装起搏器或其他植入物者;(4)存在手术或穿刺禁忌证者;(5)处于特殊时期的患者;(6)不配合检查者。

1.2方法

超声造影检查:仪器选用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C1-5探头,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3.5-7.0MHz。对肝脏内病灶部位、数目、大小等情况进行观察,选择出最佳观察切面。造影检查时探头频率为2.5-5.0MHz。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加入造影剂Sono Vue,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在5d内完成推注,再予以生理盐水5mL注入。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时叮嘱患者配合屏气,记录动脉期0-30s、门脉期31-120s、延迟期120-300s的实时动态图像。应用软件对造影后病灶内感兴趣区的时间-强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BrivoMR355超导1.5T核磁共振仪、体部3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扫描参数:层厚为5-8mm,层间距为1-3mm,视野、矩阵分别为34cm×40cm、256×320。采用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序列。以2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钆喷酸葡胺(GdDTPA)0.1mmol/kg,注射完毕后延迟18-25s进行动脉期扫描,门静脉重复三次扫描。

两名专业的影像科医生单独阅片,当结果存在争议时,经过讨论获得一致的诊断结果。

1.3评价指标

  1. 观察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2. 观察超声造影、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增强强度、增强特征。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体现。


2结果

2.1诊断结果

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共有病灶78个,其中肝左叶23个,肝右叶50个,尾状叶5个。病灶直径为9-95mm,平均值为(44.20±10.18)mm。超声图像上呈低或稍低回声50个,等回声7个,高或稍高回声21个。边界清楚21个。磁共振平扫显示TIWI上呈低信号70个,等信号8个;T2WI上呈高信号66个,等信号10个,低信号2个;在DWI上病灶均为高信号,病灶边界清晰51个。

2.2两种检查方式的增强强度

超声造影、增强磁共振检查对比动脉期、延迟期的增强强度显示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检查方式门脉期的增强强度对比差异较大(P<0.05)。

见表1所示:

表1: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增强强度[n(%)]

检查方式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超声造影

78(100.00)

0(0.00)

0(0.00)

28(35.90)

45(57.69)

5(6.41)

27(34.62)

45(57.69)

6(7.69)

增强磁共振

78(100.00)

0(0.00)

0(0.00)

45(57.69)

33(42.31)

0(0.00)

39(50.00)

31(39.74)

8(10.26)

z值

-

10.805

5.047

P值

-

0.005

0.080


2.3两种检查方式的增强特征

不同检查方式的增强-减退变化对比无较大区别(P>0.05),超声造影检查的滋养动脉显示率比增强磁共振检查高,中央瘢痕显示率较增强磁共振检查更低,P<0.05。

如表2所示:

表2: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增强特征[n(%)]

检查方式

增强-减退变化

滋养动脉

中央瘢痕

快进慢出

快进同出

快进快出

超声造影

26(33.33)

46(58.97)

6(7.69)

61(78.21)

26(33.33)

增强磁共振

39(50.00)

31(39.74)

8(10.26)

24(30.77)

46(58.97)

z/X²值

5.808

35.388

10.318

P值

0.055

0.001

0.001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病机制,但是认为同血管发育不良、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动脉高灌注等因素有关。病理学上可观察到中央星状纤维间隔,并向四周延伸,可见结节状的实质;中央星状瘢痕包裹着厚壁滋养动脉。术前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多采用影像学检查,该病的影像学特征与原发性肝癌存在相似之处,故需要选择准确性高的检查方式。

超声造影能够对肝脏病灶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清晰地显示病灶内部血供及增强情况。超声造影将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增强方式分为轮辐状、分值状、泉涌状和整体一致性增强。根据增强方式能够较好地显示疾病的增强范围、结构特征,且超声造影可弥补常规二维超声、彩超的不足[2]。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可对病灶内部病理结构进行反映,明确病灶实质强化特征,且通过不同序列和扫描参数能够以高分辨的图像展示靶区域组织的特征,清楚显示微小病灶组织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3,4]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同超声造影进行比较,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的门脉期增强强度、中央瘢痕显示率更高,滋养动脉显示率更低,提示两种检查方式的增强表现有一定差异存在。

总而言之,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中,超声造影、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各有优势,联合诊断可减少误诊了,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炜彬,董怡,汪瀚韬,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增强表现对比研究[J].肿瘤影像学,2020,29(4):345-351.

[2]刘志龙,张超,严继萍,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9):2056-2058.

[3]李满柱.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722-724.

[4]郑晓东,唐亮.CT和MRI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J].肝脏,2019,24(12):1468-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