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影响

 彭丽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中,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抽选对象,院内血液病患者80例,2019年3月-2021年10月,均接受固相凝集法,随机数字法分组下,对照组40例患者均输注同型血小板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则根据血小板抗体筛查进行输注治疗,探讨阳性率检测结果、以及不同输注效果。结果:80例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5例,占比18.75%(15/80),输血次数增加则阳性率增加(P<0.05);研究组输注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着输注次数增加;同时患者接受抗体筛查,并对阳性结果患者采取交叉配型输注治疗,可在加强对患者血小板抗体现状进行了解的同时,改善患者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输注增强。

关键词:血液病;输注血小板;血小板抗体筛查;血小板交叉配型


临床上血液病较为常见,患者会因贫血、出血等症状导致血小板减少,需要及时采取血小板输注,近些年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并不理想,多是因患者存在血小板抗体,而加强对血小板抗体筛查,对阳性率血液病患者进行交叉配型输注,进而加强临床血液病输注效果[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中,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应用价值进行调查分析。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抽选对象,院内血液病患者80例,2019年3月-2021年10月,均接受固相凝集法,随机数字法分组下;研究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0.52±8.54)岁,病程(4.75±1.45)个月;对照组4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0.49±8.39)岁,病程(4.66±1.39)个月;纳入病例做基础资料对比P> 0.05。患者自愿签署研究相关文件。

1.2研究方法

选择XN-100X血球计数仪(SYSMEX)进行研究检测,选购国内生物公司血小板抗体筛查、以及交叉配型试剂盒,选择固相凝集法,并严格遵照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血小板输注指征:患者检测结果中,外周血血小板<20×109·L-1,以及有出血症状出现;部分患者有血小板计数>50×109·L-1,检查中有脏器出血,且程度严重,则也需要进行输血[2]

1.3研究指标

输注效果:1hCCI超过7.5,24hCCI超过4.5为有效,与之相反则为无效;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血小板数-输注前血小板数)×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3]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 22.0.2,包括计数资料(%)、计量资料(x±s),采取x²、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情况

表1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5例,占比18.75%(15/80),输血次数增加则阳性率增加(P<0.05)。

表1不同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情况调查表(%)

输注次数

阳性例数

总例数

占比

1~3

2

28

7.14

4~9

4

32

12.50

≥10

9

20

45.00

总计

15

80

18.75

2.2两组患者临床输注效果情况

表2中,研究组输注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患者临床输注效果情况调查表[n(%)]

项目

输注效果

CCI(×109·L-1

显效

无效

1h

24h

研究组(n=8)

6(75.00)

2(25.00)

9.87±1.62

7.65±1.52

对照组(n=7)

3(42.86)

4(56.14)

8.21±1.56

6.22±1.67

x²/t

4.0571

4.4578

4.3589

p值

P<0.05

P<0.05

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分输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输注血小板已成为成分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出血的首选。

研究之中,80例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5例,占比18.75%(15/80),输血次数增加则阳性率增加(P<0.05);研究组输注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受到影响,可能导致与输注相关的疾病、致命伤害和相关并发症。因此,在临床输血中筛查血小板抗体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已发现,部分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临床效果不明显,使相应疾病的治疗更加困难,造成血液资源浪费,增加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分析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发现血小板抗体会破坏血小板,降低血小板输注后的功能。与抗体阳性患者相比,血小板试验阴性的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为体内的血小板抗体会与血小板结合,导致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的效果降低[4]。研究表明,虽然患者体内会产生血小板抗体,但通过实施血小板抗体筛查,我们可以了解血小板抗原的分布和产生的抗体类型,然后交叉匹配血液,选择与我们自身血液匹配的血小板,从而有效避免抗原。抗体反应,使新引入的外源性血小板在体内发挥更好的作用,输注的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加[5]

综上所述,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着输注次数增加;同时患者接受抗体筛查,并对阳性结果患者采取交叉配型输注治疗,可在加强对患者血小板抗体现状进行了解的同时,改善患者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输注增强。

参考文献

[1]唐龙泉,傅梅,吴国英. 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研究[J]. 当代医学,2018,24(12):120-122.

[2]孙春玲. 探究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型对预防免疫性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07):1080-1082.

[3]郑元,蒋敏,李勇,张健,林春艳,胡佩璐,成婧,王雪明. 血小板交叉配型在免疫性输注无效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2016,29(07):711-712.

[4]郭翠,李淑萍. 血液病患儿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输注效果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2020,30(01):44-47.

[5]谭茜茜,魏习薇,巩天祥,洪缨,李执如,李萌,傅雪梅,李书平. 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临床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2021,34(04):38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