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脑梗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预见性护理对脑梗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李莹

唐山市乐亭县医院 唐山市乐亭县 063600


【摘要】目的 分析对脑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后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 基于特定期间内(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选取本院收治的脑梗患者80例,将其展开分组(2组,随机数字表法,每组40例),A组实施传统护理,B组基于此,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B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0%)较A组(20.00%)低(P<0.05)。结论 针对脑梗患者,通过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

【关键词】脑梗;预见性护理;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实际是因深静脉血液发生异常性凝固情况,将静脉腔阻塞,引发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导致局部血液瘀滞甚至肺栓塞的一种疾病。需要指出的是,血管内皮损伤、局部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实为诱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脑梗患者往往有一种甚至多种危险因素,其存在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会使血循环受阻或减慢,容易诱发静脉栓塞,从而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及皮肤青紫等[1]。所以,应围绕诱发深静脉血栓的诱因,设计时预防性干预。本文围绕本院收治的脑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就其效果进行评定,现剖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间,对本院收治的脑梗患者进行选取,共计80例,将其分成2组(所用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在A组40例中,最小年龄40岁,最大75岁,平均为(60.28±3.09)岁,男性22例,其余为女性(18例);B组中,年龄40~74(60.15±3.12)岁,男、女比值为21:19。两组上述数据经逐一比对,并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都经头颅CT或MRI确诊;(2)发病时间<3个月;(3)入组前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4)各项生命体征趋稳。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2)伴其他脏器严重障碍。

1.2方法

A组采取传统护理,入院后评估心理状态,开展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给予饮食、运动方面的指导。B组基于A组,实施预见性护理:(1)病情观察。每班护士对患者下肢有无发热、颜色改变、疼痛及表浅静脉曲张等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且对下肢周径进行定期测量,记录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必要时可采用彩超对下肢静脉进行检查,就其有无下肢水肿进行评估。(2)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患病后,易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且可能会引发躯体、机能变化,因此,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将相关治疗的目的、基本流程及所需注意事项讲解于患者,并进行既往成功案例的介绍,增强治疗信心。(3)肢体摆放。将下肢摆放的正确姿势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讲解作用、目的以及静脉血栓所具有的危害,协助患者维持肢体的最佳功能位;在行仰卧位时,需将下肢伸直,且足背伸、踝关节呈90°,将软枕垫在外侧,预防髋外翻,定时更换体位(每2h进行1次),指导家属自上往下对肢体进行按摩,加速血回流,预防血栓。

1.3观察指标

就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用多普勒超声对静脉血管有无血栓进行检测,如果在管腔当中,发现下述指标中的任意3项:回声、静脉管腔被压瘪、管腔内有充盈的血流信号、患肢远端血流信号减弱或者消失、静脉血流频谱存在期相性改变等,即为深静脉血栓。

1.4统计学方法

SPSS24.0处理数据,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明差异显著。

2.结果

相比A组,B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组别

例数

发生率(%)

A组

40

8(20.00)

B组

40

1(2.50)

X2


4.507

P


0.033

3.讨论

脑梗患者因需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增加双下肢血液黏稠度,从而诱发血栓。对脑梗患者血栓高发人群进行及早识别,且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血栓发生率的降低,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加速康复进程[2]。既往临床在预防脑梗患者深静脉血栓时,多采取传统护理模式,即当发生血栓后,上报给上级部门后再进行处理,这不仅会造成最佳防治时机的延误,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痛苦。有报道[3]指出,通过对脑梗患者凝血指标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对于高危人群识别及及时防控有利。预见性护理乃是一种具有提前性、预判性等特点的护理模式,其护理内容具有超前性;在面对脑梗后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时,通过提前制定护理方案,并严格实施,以此达到有效预防干预的目的

[4]。本文分别从病情观察、心理干预及肢体摆放等方面来实施预见性护理,通过病情观察,及早发现诱发血栓的危险因素,而给予心理护理,则能够稳定患者心态,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而肢体摆放则能够直接预防血栓的发生。从本文结果发现,较之A组,B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表明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脑梗患者深静脉血栓方面,有着突出效能。

综上,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脑梗患者,有助于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降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开英,王守娜.风险分级评估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控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4):732-735.

[2]曾根花.基于正念减压理念的居家护理平台在乳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3):501-503.

[3]吕晓熠,孙肖舫,王芳芳.互联网+背景下不间断护理对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 认知水平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2,28(1):161-164.

[4]吴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