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兴趣小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美术兴趣小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杨开庆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225116

摘要:针对小学生的美术教学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审美的实践和体验上,组建美术兴趣小组的学习方式就是基于这一重点展开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合作式学习方式,可以快速建立起学生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开发学生对具象和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促进大脑发育,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美术兴趣小组的学习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本文就美术兴趣小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希望给予广大一线美术教师一些教学启发。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感知能力;思维想象


重视美术教育组建兴趣小组学习方式,并不是非得要把学生培养成画家、艺术家,而是要利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造型能力等相关能力,通过一系列能力培养的堆砌,最终达到激发大脑深层活力培养出具有超凡想象力的创新思维人才。美术兴趣小组的组建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教育的过程和手段,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被普遍性应用,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丰富了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渠道路径,提高了审美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方式推行的的必要性和价值

部分家长并不重视美术这门学科,在他们眼中学生的主科学习成绩是关注重点,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未得到有效开发。身为教师有责任将这种错误的观念予以纠正,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案例去向家长证明美术兴趣的重要性。

例如,挪威著名科学家外交家弗里蒂奥夫南森,除了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同时有很高的绘画造诣;当我们提到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时,会联想到他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殊不知杨振宁教授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兴趣爱好,喜欢写书法且书法技艺精湛;电报之父莫尔斯,小时候就喜欢画画,14岁时进入耶鲁大学开始学习美术;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曾是一位画家。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和名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这些相似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科学的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而艺术恰好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好的手段之一[1]。所有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都是具有史无前例敢于突破创新的人才,家长和教师应该明白艺术与科学的内在联系,而不应停留在表面,认为美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在研发电子产品时,将禅学和古典美学融入到设计理念之中,其产品取得了全球人民的追捧。从中可以看出许多成功人士,会把他们经历的所有创造性元素融合在一起,将学到的不同知识体系作为其他领域的灵感,这些杰出人士常会把科学和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价值。

以上案例表明,青少年时期的美术兴趣培养奠定了日后在科学领域的发展,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创新力被很早的激发出来了。美术兴趣的培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提高智力水平,这种变化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耐心培养和等待。现阶段美术小组的组建就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增加美术训练的最有效途径,必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多学科学习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美术兴趣小组模式,合理分组布局

传统的小组学习模式,在创建小组过程中很少去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分组的标准粗糙且缺乏建设性意义。教师应留心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完善小组布局,将美术兴趣小组的学习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2]。具体分组标准如下,优先考虑吸纳对美术兴趣浓厚和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按照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细化组合,例如,将对美术兴趣淡薄的学生与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互相交流影响,激发学生的内在艺术潜力;把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编排到同组,可以让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优劣互补,内向的学生去感受外向学生的热情与奔放,外向学生去学习内向学生的理性与谨慎,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培养人际交往之间的理解沟通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小组成员的编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通过课程的不同和学生现阶段的水平发展,及时做到动态的调整,使所有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的全面了解和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找到一项真正适合自己内在特点的兴趣爱好。

(二)创新小组学习内容,丰富方式内涵

美术的表达形式很多,包含但不局限于绘画,其中绘画当中的分类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将兴趣小组的学习内容不断充实与更新,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小组成员对美术的热情。教师应以提升小组成员的艺术体验和扩充知识范围,作为丰富兴趣小组学习内容的大前提。教师可以增加更多种类的美术相关课程供学生们自愿选择和体验,例如,增加一些学生平日很少接触过的油画、国画、版画、粘贴画、剪纸画、等课程,改变学生对传统美术课程单一绘画内容的认知,从而激起学生对美术习练的兴趣和对艺术知识的知晓热情。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走进大自然的美术活动,例如,通过春游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去动物园、海洋馆参观,去观看触摸真实的小动物,回到课堂上将这种感受和灵感融入到自我的美术创作中去;定期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去田园风光中写生,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通过这些丰富的小组学习内容,让学生领悟到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明白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将美术兴趣小组与信息化场景融合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美术教育内容应跟上时代脚步,开展以多媒体设备相融合的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方式。虽然正常的绘画过程以手绘实操为特征,但日常生活的周边已存在大量美术与信息化融合的现象,例如,生活中的电视广告、精彩的立体电影、学生热爱的电脑游戏等这些都是美术与信息化结合的时代产物[3]。目前信息化也渗透到了教学领域当中,新媒体的应用快速丰富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手段,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纷繁多样的素材选择。教学活动的核心宗旨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更应关注它的参与方式,教学课件应避免过度的信息化堆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经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脑小游戏的方式去认识色彩的构成,亦可以利用简单的电脑教学软件,让学生常识初级的电脑绘图,这种信息化与传统美术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日后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科学习模式做到了预习和渗透。

三、结束语

教学的终点不应是单一学科的教学成功,而应该是学科全面发展的局面。美术教育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综合性的教育,包容性体现在它融合感性和理性教育、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综合性体现在手脑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能力。这些优秀的能力通过美术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塑造和培养,这种学习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是巨大的,它可以潜移默化的去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这种教学余温还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未来的合作发展以及塑造终身学习的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轶媛.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课堂优化教学的几点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170-171.

[2]毛自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艺术评鉴,2020(09):148-149.

[3]樊毛.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5,28(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