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三步建构”班级私密区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3

大班幼儿“三步建构”班级私密区的实践研究

周玥

萧山区开悦幼儿园 311215

【摘要】近年来,幼儿的心理情绪和独处空间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就有完全属于个人的秘密,需要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同时,也愿意主动去创设属于他们自己的私密空间。为此,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游戏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私密空间的自主创设。本文首先对大班幼儿私密区的需要和经验进行调查,通过私密区创设经验调查与铺垫—空间选择与设计—空间创设与调整的三个步骤,递进式的助推幼儿自主创建私密区,以创建私密区为载体,促进大班幼儿合作、协调、探究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并为其情绪宣泄提供了舒适、温馨的空间。

【关键词】三步建构;班级私密区。

一、存在的问题

秘密基地是指班级内供个别幼儿在不被其他幼儿打扰的情况下进行活动的私密空间。秘密基地的设置也是为幼儿提供一个独处发泄的场所。对于激发幼儿的自我意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友爱的同伴关系具有重大价值。但由于没有私密区,所以在日常班级活动中,教师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幼儿特别喜欢躲在一旁讲悄悄话,而当教师走近时他们会立马走开。长期以往,会导致幼儿心理环境人文关怀缺失,很难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独立感和掌控感,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1. 幼儿“三步建构”班级私密区的研究内容

62abe63950f17_html_c2adcf5baa015326.png

图一:研究框架

(一)第一步:经验调查及铺垫

幼儿是通过积极地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的,他们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影响的。而在幼儿园里,大部分的空间都用于幼儿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私密区则不多。在满足幼儿自主创设私密区的需求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去活动、去发现、去分享。而幼儿如何自主选择和创设,就是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

1.谈话调查,了解空间需求。

私密区不同于别的公共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幼儿可以轻声交流不被影响,同时大小适中的私密区可以让幼儿有一个独处的空间来排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形成安全私密的感觉。最后,为了方便幼儿就近使用,私密区的创设具有就近性。

案例:私密区的要求

什么是私密区?私密区有哪些要求?幼儿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设计。结合幼儿的设计图,教师进行统计,将不同的想法进行归类,而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投票。小晗说:“私密区是我们讲悄悄话的地方,所以要在安静的地方”。可可说:“私密区是要离我们近一点的,这样我们不开心了就可以直接进去了”。接着,孩子们将私密区的一些要求投票选择,这时娄鑫和可可出现了分歧:“私密区应该要小一点”“不,私密区要大一点”。那到底是要大点还是小点呢?教师进行了引导“其实我们的私密区空间不用很大,它是我们抒发情绪的一点地方,只要温馨就可以了。”最后,教师与幼儿将最终结果制作成了一份“私密区场地要求记录单”,方便寻找。通过讨论,幼儿们对私密区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思考分析:通过谈话讨论,幼儿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私密区以及私密区需要的要求。幼儿不断思考、大胆表达、互相辩论,从谈话中了解私密区的一些特性和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为下面幼儿自主寻找私密区场地做铺垫。

提升:接下来教师将幼儿所提到的一些特性进行归纳总结,而后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让幼儿自主选择私密区的场地。而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分辨能力、探索能力、规划能力在不断提高。充分掌握了私密区的特性。

在寻找场地之前,幼儿通过谈话讨论,了解了私密区是具有隐秘性、就近性、大小适中性等特点。于是遵循以上的特点,幼儿根据记录单进行多元化寻找。

案例:私密区可以创设在哪里?

第一次情景再现:地毯式寻找——全园大搜索

孩子们带着共同探讨出来的“私密区场地要求记录单”开启了私密区场地寻找之路。可乐来到了小剧院:“我觉得可以放在我们的表演区边上,这里还有空地……”“不行,这里太吵了,我们都不能讲悄悄话了!”奕凡说。“我们去绘本馆看看,那里比较安静。”于是幼儿来到了绘本馆。走绘本馆一看,发现书架边上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比较隐秘安静。幼儿非常高兴,都这个很适合做私密区。这时教师引导:“你们觉得这个地方合适吗?请对照一下你们的记录单哦!”。傢骐说:“这里不行,这里在二楼,我们教室在三楼,多不方便啊……”傢骐的一句话,所有的孩子都陷入了思考,于是他们又放弃了绘本馆。

思考分析: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寻找的范围太大了,同时只关注了私密性和大小适中性,忽略了就近性。所以在全园式搜索的过程中,幼儿们最终没有找到。

第二次情景再现:针对式寻找——班级大搜索

在全园式搜索中,由于都不符合就近性这一特点,于是幼儿决定先找近点的地方。这时他们发现班级里是最方便的,于是就在班级里寻找。振阳说:“我们建构区边上还有一块地,要不这里……”“不行,太吵了,要不去阅读区找找”。于是幼儿走了上去,结果发现阅读区边上已经没有空间了。这时他们走到阅读区楼下,发现阅读区的下面有一块空地,只是中午睡觉时要放床,他们又陷入了思考。“那这个地方的床可不可以放别的地方呢?”幼儿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阿姨,结果阿姨说:“可以啊,这个地方下次不放床了”。于是幼儿欢呼了起来,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做私密区,那就是我们楼下的午睡室最南边。

思考分析:在针对性的寻找中,幼儿通过对照记录单上的特性进行寻找,具有一定逻辑性,同时也学会和老师阿姨沟通,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阿姨作为幼儿最忠实的游戏伙伴兼支持者,对幼儿的需求决不可能熟视无睹,如何满足他们的愿望,又不让老师本身成为这场游戏革命的领袖是我思考的平衡点,我希望游戏能够在幼儿的意愿下开展。

经验提升:这一次的寻找经历,我了解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幼儿社会交往水平,而教师也要学会放手,以观察者的角度去解析幼儿。

3.空间欣赏,铺垫素材经验。

不同以往教师进行规划区块,由于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能力,于是在选定好场地后,幼儿主动进行设计。但许多幼儿不知道该怎么布置。这时教师给幼儿看了儿童医院里的私密区、飞机场的私密区等图片,给予幼儿规划空间的灵感。而后幼儿实地观察私密区的场地,发现这个场地上有一个三层的柜子,同时还有一面白墙。于是,幼儿围绕这些条件进行了设计。教师作为游戏的助推者和引导者,根据幼儿不同的设计稿进行归纳和引导,幼儿将整个私密区进行了划分:整个地面是休息区;三层柜作为材料区;墙面上是幼儿的温馨趣事照片。

(二)第二步:空间选择与设计

随着私密空间的规划,幼儿进行材料的填充,摆放的调整,以完成私密空间的一个创设。材料的投放具有随时跟进性。该区域中的材料,幼儿通过寻找、选取而后进行投放,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从而调整材料。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调整材料的探究活动。

1.选取材料,自主创设。

在材料选取上,幼儿想到了整个私密区的材料颜色、软硬和操作性三个要素。于是,他们从园内和园外两条路线出发寻找到了许多材料。为了能坐在地上舒服,幼儿在建构馆里找到一块棕色的地毯;同时幼儿觉得不开心了需要玩偶陪伴,就从家里带来他们最爱的玩偶。最后,幼儿从班级里选取了一些绘本,涂鸦本、纸笔、小音箱等来疏导情绪。

2. 摆放材料,原型初建。

寻找到这么多材料后,幼儿开始摆放和布置。为了能舒服坐在地上,幼儿将找到的棕色地毯,铺在整个私密区的地上;将玩偶放置在地垫上面,可以便于幼儿的使用。最后在三层柜子上,第一层柜子放置涂鸦本、纸笔;第二层柜子放置幼儿绘本;第三层柜子放置小音箱和绘本。活动中,幼儿将材料进行分类,整洁的摆放。在摆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三)第三步:空间创设与调整

私密区通过幼儿的规划和创设,有了相对完整的样子和功能。而后该私密区也投入使用。使用过程中,幼儿发现没有进区规则会比较混乱,同时发现里面的材料不足,情绪调整的方式不多,无法满足个别化幼儿。长期以往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于是,幼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整。

1.规则约定,共商共建。

规则是游戏的一个辅助方法,通过规则的建立,可以更加清楚什么时候可以进入私密区,私密区可以干些什么?私密区中要注意什么?而一开始,私密区中没有规则,以至于游戏之后,里面的材料无人整理,同时私密区的人比较多,无法真正做到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最后也有部分幼儿会穿着鞋子进入区域,导致地垫比较容易脏。教师将此现象记录在册,与幼儿进行谈话,引发幼儿深思,制定了私密区的进区规则。

案例一:初步制定,略显成效。

由于私密区出现的问题较多,于是幼儿开始思考规则,而后进行记录。教师结合幼儿的记录进行了谈话活动。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分享了他们各自的规则。晨晨说:“我觉得进入私密区要先脱鞋子。”可乐说:“我觉得这个地方怎么小,最多三个人”雨彤说:“离开私密区要把材料收拾好”……最后教师根据幼儿们的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整理材料15人;人数确定12人;脱鞋子8人。

思考分析:通过幼儿自主讨论设计私密区的规则,使得幼儿们的自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而教师的隐形指导,通过谈话、观察、归类统计,做到了幼儿活动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案例二:规则调整,制作门牌。

随着规则的建立,幼儿进入私密区的规则性不断提高。而问题也来了。一次小晗心情不好,于是她就一个人进入私密区。这时奕凡也进去了,小晗就与奕凡争执起来,小晗认为是她先进来的,她想一个人。而奕凡认为他也心情不好,规则上写着可以最多进入3人,他没有违反规则。这时两个人争执不下。作为教师,我们进行了适当的介入:“如果下次有孩子想一个人待,可以怎么提醒别人呢?”这时幼儿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勇烨提出了一个好办法:制作门牌。而后幼儿开始设计门牌,当一个人想独处是就挂一个人的牌子;当你愿意其他幼儿进来和你交流的,可以放一个两个人的牌子,其中一个人是彩色的,一个人是黑白的。该门牌可以挂在私密区外面的柱子上,可以方便他人进入。而后也调整了我们的规则,不是最多可进入3人,而是进入私密区前可以先看一下门牌,再进行游戏。

思考分析:随着私密区的使用,问题不断出现,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导致幼儿使用产生分歧,说明我们应该要调整规则。而幼儿能通过集体讨论,各自思考,小组设计,而后制作了门牌。使得幼儿主体性不断扩大,并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性。

2.材料调整,优化游戏。

在私密空间创设的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心理和身体上的需求,投放了较多的材料,如垫子、绘本、小音箱等。随着游戏深入,幼儿提出了3个问题:垫子太暗了,不好看;里面太暗了,看绘本不够亮;这个私密区没有遮挡物,聊天时总是小朋友会进来看。于是,进行了材料的二次调整。幼儿将棕色的垫子换成粉色的地毯,同时还让家长买了应急灯,装在了在私密区的顶部,而这个灯有一块小铁片,是可以随着幼儿的需求进行使用的。最后,经过幼儿的讨论,我们加装了一块透光的门帘。经过调整之后,私密区的舒适度和功能性在不断增强。

3. 情绪调整方式的调整。

在活动中,幼儿们自主投放了绘本、小音箱、玩偶等。使得幼儿情绪调整的方式就比较固定,只有绘本阅读、音乐宣泄、分享秘密等方式,没有做到个别化。于是幼儿进行了调整。

案例:我爱吃糖。

记得有一次,王瀚待在私密区里,可是他一直在里面翻来翻去,似乎在寻找东西。不一会儿,只看他满脸失望的走出来。这时我走上了前:“王瀚,怎么了?”王瀚说:“老师,我有点不高兴,可是我又没有找到能让我变开心的东西”“那什么可以让你开心呢?“我喜欢糖果,吃糖可以让我开心”随着与幼儿的个别化交流,我发现不是每位幼儿都喜欢用这个方法。于是我们展开了调查表,了解了幼儿们情绪调节最需要的东西,于是大家决定可以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放在这个私密区中。

思考分析:通过观察,了解到每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以及需求,同时处于私密区人文关怀的一个功能,我们应该要允许幼儿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进行投放。做到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以及人文关怀。

图片 23

最终版私密区

三、教师支持性策略

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三步建构”秘密基地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空间,同时又在幼儿游戏出现问题或矛盾时给以适当介入。而教师的放手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规划能力、选择能力等,让幼儿做到游戏的主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运用数据,满足幼儿创设需求。

教师通过观察和《放空期月记录》的数据统计,发现私密区对于幼儿是非常需要的,而这时作为教师不应该固守旧观念,要根据幼儿的情感需求而给予幼儿空间,让幼儿可以自主创设。在这个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师幼关系,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展示了真正的人文关怀教育。

2.结合谈话,促进幼儿掌握特性。

幼儿通过“三步建构”私密区,有了一定的统筹“空间”和“材料”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适当介入,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等方式获悉幼儿对于私密区的了解程度。例如,幼儿对于私密区的空间大小问题产生了分歧,而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集体谈话,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建议,从而让幼儿们能够有效的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力。

3.经验铺垫,激发幼儿空间创设。

秘密基地是基于幼儿心理情感需求而建立的一个区域。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创设一个区域虽有难度,但也是能激发幼儿兴趣的。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幼儿了解私密区,给予幼儿自主创设私密区的机会。让幼儿遵循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自主调整和规划材料与空间。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规划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同时满足幼儿的人文情怀。而教师在了解幼儿需求和想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私密区进行调整更新,提高了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协助能力。


Shape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