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一种财富——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挫折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挫折是一种财富——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挫折教育

周昕煦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

[内容提要]

现在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过度关注和呵护。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与老人共处的时间更多,老人的宠溺加上物质生活的富足,孩子提的要求几乎都能得到满足,极少经历困难和挫折,所以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除了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外,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关键词]

优越感 负面效应 谨小慎微 设置“障碍”

我们时常把挫折当作是一种财富,感谢它让我们认识了这个世界,感谢它让我们在风雨历练中成长、成熟。每个人都是在痛苦和磨难中愈发坚强,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爬起来中走向辉煌。然而,不知您是否发现——如今的孩子正在远离挫折:他们在层层的温情与呵护的包裹中,没有了刻骨的疼痛,没有了由衷的感动,没有了付出的幸福,没有了奉献的快乐,也没有了成功的喜悦……这究竟是值得欣慰还是让人悲哀?其实,在这些孩子看似平静的生活中潜在着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内心的自私、狭隘所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比如心灵的脆弱所带来的自我毁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旦这些温室的花朵敞亮在世事的风雨中,面对迎面而来的困难与挫折,其结果将会怎样呢?坚强的人在涅槃中再生,懦弱的人只会被无情地摧毁!

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因为我们痛心地发现,如今的孩子之所以心理问题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父母过分的关爱让孩子的心灵在“优越感”中扭曲。

如今的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爱,这种疼爱与不舍让他们把原本应当由孩子承担的许多责任揽在自己的肩上,使孩子失去了许多接受锻炼的机会,理所当然的成了“享受派”。另外,父母过分的包容与迁就使孩子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惟我独尊”的优越感,缺乏起码的宽容之心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一旦这种优越感被带出家庭,历经挫败,就可能给幼小的生命以致命的打击。发生在我们周边的许多学生轻生事件和青少年犯罪都跟家庭的教育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部分媒体的负面效应将老师的教育推入了两难的境地。

上初中时曾经听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美丽的歧视》,故事梗概是:一位老师面对一名聪颖过人而又游手好闲的学生A,用尽了各种办法希图让他走上正道,学有所成,然而未曾奏效。最后这位老师对其竭尽讥讽和嘲弄之力,自尊心极强的A在老师时常的冷嘲热讽中开始发奋学习。老师似乎总会在A洋洋自得当头泼一瓢冷水,A在老师的歧视中终于有了骄人的成绩,还出了国,并且在美国当地小有名气。数年过去了,与A同在美国的一名同学回国探望这位两鬓斑白早已退休在家的老师,并捎来了A在美国的一张照片,老师突然间老泪纵横,想着A也许还怀着对自己的一份恨意,可他怎知老师“歧视”背后的良苦用心?

在听这个故事时,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许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依然深深地感动着我,这位老师的“歧视”其实正是我们所说的挫折教育,然而事过境迁,如今还有多少教师敢于背负这样的骂名。如果放在今天,这位老师早已被抨击得伤痕累累。说不定还会被送上被告席,接受世人的审判,被冠以歧视、侮辱学生的罪名。

我们痛心地发现,如今的媒体已经让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走向对立。在一件又一件校园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对老师的误解、不理解,甚至是敌视。由于一个小小的错误,会引来多少漫骂和质问,当今的老师真的成了历史的罪人!教师们在社会的流言蜚语中,在媒体的错误导向中,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哪点行为伤了学生的“自尊”,而引来家长戳脊梁骨,甚至是学生轻生事件,从而陷入万劫不复。

三、学校教育在谨小慎微中越走越迷惘。

当今的教育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得很高很响亮。校园内每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不管是不是人为因素,也不管是轻伤还是重伤,家长总会找学校纠缠不休,甚至对簿公堂。因此,安全问题得周周讲、天天讲,时时讲。因为出了安全事故谁也担待不起。因此,孩子们的游戏少了——老师说了不安全的游戏不能做(有几个游戏是真正安全的呢?)因此,孩子们享受不到集体郊游、野炊的乐趣(那得经过层层审批,并且保证万无一失,谁敢保证呢?)因此,能在教室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尽量不到室外(室内比室外安全),甚至连体育课也上得提心吊胆,老师不敢有一丝的疏忽大意;更不用说让学生参加这样那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毕竟谁也不敢拿自己手里的饭碗作赌注。

从容应对——为孩子的人生设置“障碍”

我们不得不承认,保护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是我们每位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时时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来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然而也正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做才是对生命负责。这样谨小慎微怎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接受锻炼?每个孩子有朝一日都将走上社会,从小没有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经验让他们怎样去面对江湖险恶,人情冷暖?

一、在学科教学中设置“障碍”

虽然现在都提倡赏识教育,但是也不要让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鼓励,要让他们时不时地听到批评和否定的声音,知道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两种声音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课堂上,教师有时候要学着做“白痴”,把一些难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否则要受到一些轻微的惩罚,如:罚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罚讲一个笑话,罚为同学解决一道难题,等等。偶尔,佯装不知,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让孩子在老师的“糊涂”中体会一下挑灯夜战、寒窗苦读的辛苦。

二、在班级管理中设置“障碍”

教师有时候要做一回“冷血”,不需要太讲道理,在学生遭遇不公而耿耿于怀时,当头泼一盆冷水,让孩子原已受伤的心再遭受一次“打击”,当然,之后千万要记得用温情去浇灭孩子愤怒的火焰,为他阐释其中的道理,让他知道世上原本没有绝对的公平,以后走上社会还会面对更多的不公正。教师有时候还要当回“傻子”,对孩子之间鸡毛蒜皮的矛盾偶尔也学着视而不见,让他们知道没什么大不了,不要老是斤斤计较。对孩子的一些小小的错误,当然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的宽容和谅解,但是,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有时候也应当受到应有的责罚,因为,以后走上社会不会再有人这样的来一味地宽容他。犯了大错,一定得罚(当然,罚也要讲求方法),目的是让孩子做事学会把握分寸,不能为所欲为。

三、在生活中设置“障碍”

另外,我认为,在孩子生活中也应当设置一些适当的障碍。教师应当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达成一些默契。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参加适量的家务劳动,当天的任务必须完成。每周参加一次强度比较大的劳动锻炼,以磨练意志,训练耐性。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如:做饭、洗衣、购物,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平时的指导和教育。家长还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安排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提前融入社会,体验社会中的人情世故,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而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人生是由一个个的障碍组成,没有一个人会永远一帆风顺。暂时的远离磨难,不等于就是幸福;暂时的没有困难,不一定就是幸运!我们的孩子生长在和平年代,但社会是复杂的,竞争是激烈的,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才能面对所有的不公和误解,才能面对所有的困难与磨难。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