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3

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初探

——以广州市越秀区秉正小学为例

吴美婷 李姝洁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 (广东 广州 51008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秉正小学(广东 广州 510030)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所自主开发、确立的课程,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秉正小学的“正本”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践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在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学校文化 校本课程体系 构建 路径


校本课程是结合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所自主开发、确立的课程。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植根于学校的历史文化,立足于学校的发展现状,展望学校的未来规划,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构建“正本”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出了基于学校文化构建校本课程的路径。

一、以学校文化为基准点,导航课程体系的开发方向。

文化凝聚力源于历史,学校的全体师生能在历史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认同。秉正小学始建于1953年,早期名为北区大塘街小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实施人本教育,秉承“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本着“质量求生存,创新促发展,科研立品牌,特色创声誉”的办学方针,构建了“崇尚人文管理,追求文化品位,实施人本教育,实现和谐发展”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体育文化凸显个性”的办学特色。学校又地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秉政街。秉政街原名秉正街,得名于汉代的“秉正祠”。秉正祠是羊城百姓为了纪念张戊、张买父子,颂扬他们秉正不阿正色立朝的风范大德而建的。2008年越秀区大塘街秉政社区被广州市纪委确定为“廉政文化进社区”的示范点,学校毗邻社区内的“秉正文化广场”,因此更名为“秉正小学”。浸润其中,学校传承了秉正不阿、崇廉尚洁的薪火,深入发掘了“如莲正善”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了廉洁文化、体艺文化的外延,形成了人本文化、廉洁文化等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了以廉洁文化为核心的“正本教育”办学特色。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应停滞不前,学校文化也应当是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只有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现代化的学校文化,才能够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之更具备竞争力。所以学校通过梳理以上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历程,通过校园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师生的精气神,了解师生的发展需求,紧紧抓住人本文化和廉洁文化的特色,邀请专家进行头脑风暴,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学校文化创建的方案,凝练出了“正本”特色办学理念体系。

正本”特色办学理念体系

  • 办学特色

    正本教育特色

    办学理念

    以正为本 和谐育人

    发展定位

    正本的幸福乐园

    正雅的创新学园

    正和的文化家园

    育人目标

    培育品正博雅的正雅学子

    一训三风

    校训:秉志立德 正善求真

    校风:尚礼合作 健康和谐

    教风:爱生育人 求实创新

    学风:乐读善思 博学探究

    发展目标

    正雅学子

    品正博雅

    正善教师

    身正德善

    正本校园

    风正固本


“正本”就是“以正为本”。“正”,既是“公正”“正义”“正道”,又是“正直”“正派”“正气”;“本”,即根本、根源。正本文化是在学校原有的人本文化和廉洁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学校以“正本教育”为抓手,致力于正本文化的建设,通过统整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构建正本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品正博雅的正雅学子,为学生最终成长为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将“正雅”作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体悟、践行,成长为“心态端正,品行方正,品味高雅,气度儒雅,见识博雅”的正雅学子。

二、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拓宽校本课程体系深度和广度。

立足于学校原有的课程资源,是建设校本课程的基础。学校始建于1953年,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又地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秉政街,靠近广东省体育场、越秀区廉洁文化教育馆、南越王博物馆,与广州市少儿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农民运动讲习所隔街相望,这些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历史和区域文化优势,根据现有的条件对已有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估,将能突出学校正本教育特色和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切实的课程重组。首先,完善了原有的课程。学校的廉洁教育课程已出具规模且有一定影响力,学校继续借助社区内的秉正文化广场、“秉正不阿”浮雕墙等廉洁文化资源,在更新、修订《敬廉·崇洁·修身》廉洁修身校本读本和《崇廉·体验·践行》廉洁体验校本读本的基础上,分年级编制了与廉洁教材和廉洁体验册的内容相适应的《“小公民”素质养成手册》,通过手册的评价真实记录学生成长为一位小公民的全过程,完善了廉洁小公民系列课程,将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廉洁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廉洁教育链条。其次,创新了原有的课程。定期举行的仪式和适宜的典礼,可以增强学校文化的向心力。学校在每学期学子首课的基础上,将开笔礼和毕业礼融入其中,创造性地整合开发了“秉正人·秉正魂”活动课程。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初,学校都会借助番禺学宫的场地,争取区关工委的支持,将开笔礼办得隆重且充满仪式感。再次,丰富、发展了原有的课程。家长,职业不同、经历不同,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校合理使用家长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国旗班就邀请了退伍军人家长作为常驻嘉宾,参与授课,协助日常训练。除此之外,还邀请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退役队员作为特邀嘉宾,定期到学校授课,逐步组建起一张学校内部与外部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最后,开发了新课程。学校所在的区域红色资源丰富,为了讲好家门口的红色故事,学校开发了小讲解员课程。校本资源是校本课程的基础 , 这些宝贵的资源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规划后,成了一门门特色鲜明的课程,拓宽校本课程体系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和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创新形式为突破点,增添校本课程体系的发展动力。

学校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基于学校文化构建的校本课程体系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唯有创新能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师生的共同成长。

创新课程选课形式。个性发展系列课程是学校开发的选修课。学校大胆尝试,将选课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每学期开课前,学校将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列出来,制成课程清单,公布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每门课程分配到每个班的名额,到班主任处报名。遇上扎堆报名某门课程的情况,由报同一门课的学生们自己商量,自己调整,必要时教师居中协调但不干预学生的选择。低年级的学生选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协助,而其他年级已经完全能实现自主选课。自主选课方式下,小学六年,学生最多能选择十二门课程进行学习,有效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自主选课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创新课程管理形式。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一应工作。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与学生的课程需求相结合,让教师报名填写“感兴趣的课程”“能胜任的课程”。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各种因素考量后,确定课程清单。教师按审议后的课程进行课程申报,先确立该门课程的目标,做好课程六年规划,然后设计出本学年的课程内容框架,提交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才正式开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校本课程记录表,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简单记录教学内容和思考,并自选形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每个学期,学校根据教师提交的课程申报表、课程记录表以及学生反馈的课程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选出“科研先锋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灵活、高效的课程管理形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主观能动性,激活了教师的创造力,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注入了活力。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学校将专业力量引入课程,改变课堂生态,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学校对小植物学家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时,邀请了区综合实践科和劳动教育科的教研员到校调研指导。在听取了教研员的意见,学校立足校情,充分利用南小楼种植园的中草药,聚焦岭南中草药研究,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乐于参与课程学习了。学校的广彩课程邀请了广东的广彩非遗大师进课堂,与学校教师一同负责课程内容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既给了学生更丰富的课程体验,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创新教师研训形式。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者还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质量。而在课题启动初期,学校的调查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程开发理念有待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课题组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成开发教师专业共同体,让校本课程实施有成效、学生满意度高的授课教师做主题分享,把研发课程的宝贵的经验写成短小的文章或文段,制成长图片上传到微信打卡圈,在打卡圈上互动交流。这种将研究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既提高了研训的实效又不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四、以学生发展为落脚点,筑牢校本课程体系的根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创造参与、成长的空间。如:小古王课程不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还将一些成型的节目推荐到学校的艺术节展演。小讲解员课程,学校主动联系周边的文化场馆如越秀区廉洁教育馆、农讲所、省立中山图书馆等进行合作,让学生走进这些文化场馆给参观者、读者进行讲解。结合区的红色宣讲活动,学校将参与课程的学生组建成红色志愿讲解队,走出校门,到农讲所、到红色公交上讲解红色故事。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学期末课程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所选课程的满意度,收集课程建议。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各项因素考虑后,灵活地对课程进行调整,充分满足学生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在传承学校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了“正本”校本课程体系,打造了灵动、有生命的课堂,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特色教育品牌的形成,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文红.追溯、传承与创新:百年老校校本课程建设之路径探索[J]. 中小学管理,2019(8)

2.王跃海.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构建研究[J].理论观察,2020(7)

3.邹贤莲.文化浸润中的课程整合——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创新实践[J]. 基础教育课程,2017(11)

4.吴苏腾.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以重庆市A小学为例[D].西南大学,2014


作者简介:吴美婷,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专职督学(广东 广州 510080)

李姝洁,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秉正小学教师(广东 广州 51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科研一般项目《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秉正小学为例》(课题编号:越教类[2018]05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