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数学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数学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李常远

单位:河南省夏邑县太平镇中心学校邮编: 476400

摘要:随着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弊病的逐渐显露,“以人为本”理念逐步成为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客观诉求。基于对学生课堂地位及学习自主性的主张,“以人为本”理念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当前小数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出发,探讨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数数学;应用路径

引言:“以人为本”理念强调人的重要性,将人的发展视为第一要义,主张任何活动的设计都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落实在小学数学管理领域,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发展性为题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重心,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到关心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强化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重新构建师生课堂关系。

一、小学数学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待提升

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和活跃的思维,这是数学的学科特色,也是学生觉得数学难的主要原因所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习惯于将教学重点集中在知识点讲述上,教学方式单一死板,数学课堂缺乏趣味性。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就思维跳脱、思想活跃,教师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规律,教师只注重自己教什么、怎么教,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过程,因而现有的教学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较差

应试教育模式很容易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考试分数的提升,如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应用能力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忽视已经成为小学数学管理的常态。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其学习过程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会逐渐消磨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动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当下新课改在推进的过程中已经有不少新型教学方式得到逐步落实,比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但大多流于形式化,对学生的驱动性和启发性不足,难以达到激发其自主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数学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一)以学生为本,重构师生课堂关系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课堂地位,应用于小学数学管理中,意味着师生关系需要进行重塑。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习惯将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则位于讲台之下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互动关系。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居于课堂的权威位置,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教”,即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的意见和状况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脱线”,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兴趣,教学方案的设计或多或少会脱离学生实际。同时,学生的意见与要求也难以反馈给教师,反而会逐步对教师的知识灌输形成依赖,逐步放弃自主思考与探究。在“以人为本”理念之下,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师生关系,认识到现有管理模式对学生自主性的扼杀。要打破师生之间的单向互动模式,就要求教师从讲台上的圣人,变为学生身边的助手。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由“教”转为“学”,即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意见和诉求能得到重视和反馈。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教材中《小数除法》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又多又杂,难度也比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对基本算理算法、余数问题、添0继续除、除数是小数时的除法问题等按部就班进行讲述,学生被动地听讲。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角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从学生反馈的自学情况中捕捉学生的疑惑和困难,然后有针对地进行强化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养成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因为兴趣与基础的不同,在学习方式与效果方面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基于“以人为本”的视角,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该避免一刀切的方式,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通过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以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察学情,要积极拉近同学生之间的关系,既要了解数学基础好的同学有何深入学习的需求,也要切实把握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有何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体现难度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取得进步。教师要严格做到因材施教,避免盲目套用教学模式的做法,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来将各种教学方式落地,基于学生的差异化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既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要求,也是提升教师数学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

在北师大四年级(下)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教材在讲述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时设计了“买菜”的案例情境,即买了一把油菜1.25元,买了一把芹菜2.41元,售货员收了3.66元。用数学计算公式表示为:1.25+2.41=3.66元。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讲述计算过程时可以详细拆解为整数与整数相加、小数与小数相加,即:1+2=3元,0.25元+0.41=0.66元,3+0.66=3.66元,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这一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比如3.66元减去1.25元是否等于2.41元,以及这一验证过程如何用图示或竖式演示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与验证能力。

(三)问题导学,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长期受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具体表现为在自主探索和思考方面表现懈怠,遇到问题习惯性向教师求助答案,容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挫等。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养成的重要时期,而数学这门学科又对学生个人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问题导学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导学案,将教学内容拆解为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思考或小组探究,将数学教学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教师辅之思路与方法的指导,达到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自学能力的目的。

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教材中《小数乘法》这一单元,在讲述“积的小数位数规律”时,考虑到这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同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比如猜想0.2乘以0.3的结果是多少?是0.6还是0.06?如何将这一问题转化为自己学过的计算方式?假设0.2和0.3的以米作单位,是否可以将这一问题转化为2分米与3分米相乘?得出的结果6平方分米等于0.06平方米,这一结果的小数位数同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何关系?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式的导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积的小数位数是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和。

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问题导学,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学生为本,重构师生课堂关系等策略,组织开展各类教学计划,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提升小学数学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柳光秀. 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探究[J]. 南北桥, 2019(3):150-150.

[2] 陈欣. 以人为本 有效引导——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J]. 新智慧, 2019(22).

[3] 李春艳. 以人为本 方能高效——浅析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19(5).

[4] 秦宜磊. 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J]. 文学少年, 2019, 000(017):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