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心理问题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职校生心理问题浅析

李薇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机电技师学院,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摘要 当代职校生处于十七八岁的年龄,是青春期的关键阶段,但心理上尚不成熟,价值观有些仍有偏差,以致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选择、职业目标和以后的发展前景,这是对他们成长很不利的,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就职校生心理问题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空心化 中国梦 人格力量


近日,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时刻,奥运健儿对于冰雪运动和热爱和对集体荣誉的捍卫让观众心生敬畏,在众多选手中,有一位日本选手成为了中国网民的“团宠”,那就是羽生结弦,他成为花样滑冰的标志性人物,同时因为赛场上的表现令人尊重。不为第一,而为唯一的精神让所有人敬佩。但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很多思考。作为新时代的职校生,我们不得不细细反观如今坐在课堂上的同学们,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心里的那颗“定盘星”到底是什么。思虑许久,发现职校生有这样几种特点。

一、空心化

最近出现了一个新词“空心化”,笔者觉得很契合职校生。当代职校生的空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缺乏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

在上学的时候笔者学习儒家经典,当时并不完全明白,如今才渐渐懂得,比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对于我们当代的职校生来说就很难理解,他们不知道“任重道远”的含义,职校生甚至是年轻人往往缺乏了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丧是生活常态,普遍缺乏真正的信仰,当然,当他们看到奥运健儿,看到抗疫英雄,看到电影里一幕幕的冲锋陷阵时会流下激动的泪水,但激动过后很难与自身相结合,“他是他,我是我”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又一种诠释。

(二)缺乏主体性

目前,很多职校生感到焦虑,这些焦虑主要来源于外貌、家庭等外部因素,源于自身的不自信,但是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非常不利。

(三)对于生活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

佛系,就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我们常说,学生是国家七八点钟的太阳,但是这些“太阳”仿佛不那么热衷“散发光芒”,这源于当代学生良好的生活环境、无忧的经济条件,让他们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经济上的危机,以致于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找不到目标在哪。更加可怕的是,那些有目标和生活充实的学生反而成了“异类”,不被大部分的“佛系”青年所接受,这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四)对生命的快乐缺乏感受

据调查,我国每年平均有10万青少年自杀,这就意味着每两分钟就有2人失去生命,6人自杀未遂。这个数据显示出了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压力和心理问题也是造成这一可怕数字的重要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兴趣少,爱好过于单一,通常都是网络游戏,往往刷抖音都能刷上半天,过于重复和虚拟的方式让他们对于外在环境的理解更加局限,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将自己封闭在手机这个小环境中,无法更好的与外界相处,感受不到世界、运动、与人相处的快乐。此外,网络游戏的“超现实设置”也让他们对生命的概念弱化,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这使得职校生的自杀率逐年上升,也是社会的一个隐患。

二、造成原因

(一)理想世俗化

第一个原因应该是理想世俗化。犹记得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份“你幸福吗?”的调查,在此之中,发现今天青少年的理想已经世俗化,已经被固化,不再望向天空,而是关心脚下。它的内容,就是生活费怎么才能更多一点;能不能让自己更漂亮一点,毕业了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工资增长能追上CPI,换言之,这种理想,不再包含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是“得过且过”的妥协,“实际一点”不算是坏事,但是对于十七八岁的学生来说,实在都点悲观,这往往能透露出他们并不多的“安全感”,这是他们之间缺少的心理因素,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二)阶层固化

第二个原因当推阶层固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有教无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不能完全将每个人的生活、家庭环境完全剥离,不同环境和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就算接受了一样的学校教育,性格、成就照样天差地别,这对于我们阶层固化,让我们从一个家庭就能看出学生未来的模样,甚至以后的职业生涯,看似“水到渠成”,但是也存在着对于受教育者的不公平,所以,家校融合是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努力将父母、城市、外部环境原有的阶层“弱化”,让所有学生都在一条起跑线,这样才能摆正学生的心理,“公平”才算是真的存在。

三、解决方法

(一)要看到学习的用处

每个学期都会存在一定的流失,有些学生尚未年满十八岁,但却不愿意继续在校上学,继续读书,这让我们很被动,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怎么劝也劝不动”是我们无奈的表达,但是,其实说这些已经晚了,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用处,专业的用处,学会学习的好处,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坐在课堂上上课,“混日子”的人大有人在,其实,学会听课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能力,专注度和记忆力更是以后工作中很宝贵的财富,学生不以为然,是因为他们体会不到知识的内在奥妙,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吸引他们真正愿意听课。才能让他们看到学习的好处。

(二)营造向上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要有中国梦,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我们应该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精神,明白“任重道远”的真正含义,明白个人的成长奋斗是会改变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集体的成长奋斗也是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中国梦,营造向上的社会环境,充分宣传有力量的青年楷模,让“青年说”成为网红和热搜,肃清网络环境,让社会中”苦累都不怕,怕的是没机会”这样的言论停止。

(三)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

有时候我们会问,学生为什么会那么脆弱,那么小毛病。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身上的担子太小,看不到父母的艰辛,看不到老师的付出。“理所应当”是他们默认的想法,我们在保护他们的同时也让他们隔绝了以后会面临的拒绝和困难,缺少了这些能力,也让我们为他们的未来更加担忧,所以我们要加大学生自管体系的力度,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和挫折教育,为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和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党达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才智. 2020(15)

[2] 赵生兰.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 2021(26)

[3] 杨冰.浅谈学生心理教育[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S1)

[4] 兰加晨.学生同伴交往的特点与对策分析[J].戏剧之家. 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