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0
/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王健

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具体护理措施。方法:2020年至2021年期间,我院收治了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在70例患者中盲抽3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其余35例作为实验组,实施细节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细节护理的临床效果更好,患者的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更优,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概率也大幅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细节护理应用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的治疗上,效果极佳,有效加快了患者的恢复进程,病症不适感也得到了极大地降低。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并发血栓;护理措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病症,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为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此类手术的优势在于创口小、操作简便、恢复速度快、治愈率高。但由于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静养,加之穿刺点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压迫,所以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极高。以血栓形成为例,是实施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术后高发的一类并发症,对患者的后续恢复极为不利。因此,临床方面为了确保手术效果,给术后患者带来了更完善的护理对策,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具体护理措施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至2021年期间,我院收治了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94±5.42)岁,按照病变位置划分为:12例左下肢病变、23例右下肢病变;实验组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65.12±4.85)岁,按照病变位置划分为:10例左下肢病变、25例右下肢病变。所有患者对此次研究事件知情且都有完整的病历,纳入标准:①同意且自愿参加;②髂动脉、股腘动脉短段、股腘动脉长段、膝下动脉具有狭窄、闭塞症状。排除标准:①具有手术禁忌症;②合并心功能、肾功能不全;③治疗期间依从性差。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实验具有可行性,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入院后对病情有基础认识,并对治疗方式、药物无过敏反馈。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包括日常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体征监测等。

实验组为细节护理,首先,医护人员将手术原理、手术过程,手术效果等详尽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将以往成功案例讲给华拿着体内,以此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可以积极配合手术。其次,手术前全方位评估、检查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结合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相应的药物治疗。详细记录术前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速度,便于术后对比。保障患者皮肤的干燥、整洁,监督患者不要进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保持清淡。手术开始前4-6h禁食禁水,在双侧腹股沟区进行备皮与过敏实验。然后,手术中实施动脉造影时,要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因造影剂刺激下肢而出现被动运动,影响图像质量。最后,术后使患者取平卧位,24h内需伸直患肢并进行制动,穿刺位进行48h的加压、包扎,确保动脉鞘管位置不会出现变化,医护人员需着重关注穿刺点是否渗血、血肿,于24h后协助患者翻身,预防褥疮,翻身时需保护好穿刺部位,避免因牵拉造成二次出血。术后72h监督患者大量饮水,便于排出造影剂,同时予以患者100mg/d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口服。指导患者将主动、被动的运动结合起来,逐渐提升患肢的锻炼强度,直到能够自主下床行走[1]。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概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

1.4统计学分析

用EXCEL20O7forwindows建立数据库,患者的信息确认无误后,所有数据导入SPSS13.0forwindows做统计描述以及统计分析。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率为11.43%,对照组为34.29%。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详细结果如表1: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对比

组别

时间

股浅动脉

(ml/min)

胫后动脉(ml/min)

足背动脉(ml/min)

对照组(n=35

治疗前

395.13±45.25

98.37±34.17

20.11±9.73

治疗后

450.85±46.10

113.68±21.88

25.88±9.05

实验组(n=35

治疗前

398.24±46.27

99.79±35.33

21.05±9.84

治疗后

499.89±57.16

130.84±33.96

30.16±10.25

3.讨论

血管腔内介入[2]是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术后并发症会使手术效率大幅度降低,因此,在术前、术后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极为重要。相关数据[3]指出,予以患者全方位的护理与监测,可以协助患者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下肢功能,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率,患者的生存质量由此得以提升。从本次实验的结果来看,实验组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率为11.43%,且患者的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可知,将细节护理应用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的治疗上,效果极佳。


参考文献

  1. 李龙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A2):147-148.

  2. 党兴元.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264-2663.

  3. 曾维佳,张旭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2):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