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容易造成结果差异的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2
/ 3

血常规检验中容易造成结果差异的因素分析

田嘉莉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湖南张家界 427000


[摘要]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对结果精准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院内500份血常规检验结果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缺陷样本纳入缺陷组,无异常样本纳入非缺陷组,收集采血部位、存储温度、待检时间等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检验质量影响因素。结果 5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中,存在缺陷标本50份,正常标本450份,缺陷组末梢采血、常温条件存储、2h后送检、1:5000抗凝处理比例、抗凝剂、脂浊、溶血、黄疸、输液后采血均高于非缺陷组,对比有差异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采血部位、存储温度、放置时间、抗凝剂比例、抗凝剂、脂浊、溶血、黄疸、输液后采血是血常规检验质量影响因素。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容易造成结果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采血部位、存储问题、放置时间等,可通过标本采集规范化、临床检验操作规范化等措施加以防控。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检验质量;影响因素


血常规为临床检验基础项目之一,具体为对血细胞数量变化与形态分布情况进行观察,为血液情况及病情判断提供依据[1]。血常规中多个指标均为临床常用敏感性指标,可反应出机体病理性改变。例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等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此,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准性至关重要[2]。而血常规检验涉及到众多环节,各环节中均存在能够干扰检验结果的因素,包括人为操作、样本质量、检验过程等[3]。本研究中通过对500份血常规检验结果与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了血常规检验中对检验质量能够造成影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院内500份血常规检验结果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男性319例,女性181例;年龄18~79岁,平均(51.26±14.62)岁;呼吸道感染154例,消化系统疾病127例,心脑血管疾病121例,骨科手术患者98例。

1.2方法

将缺陷样本纳入缺陷组,无异常样本纳入非缺陷组,收集采血部位、存储温度、待检时间等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血常规检验质量影响因素。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1.0统计软件完成调查数据处理,用(62b2d12313676_html_35c98dfe0801f945.gif ±s)描述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代表数据对比有差异性。

2 结果

2.1血常规检验质量单因素分析

5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中,存在缺陷标本50份,正常标本450份,缺陷组末梢采血、常温条件存储、2h后送检、1:5000抗凝处理比例、抗凝剂、脂浊、溶血、黄疸、输液后采血均高于非缺陷组,对比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血常规检验质量单因素分析(n,%)

项目


缺陷组(n=50)

非缺陷组(n=450)

2

P

采血部位

静脉血

20(40.00)

400(88.89)

80.026

<0.001

末梢血

30(60.00)

50(11.11)

存储温度

常温

19(38.00)

422(93.78)

134.519

<0.001

4℃

31(62.00)

28(6.22)

放置时间

立即送检

21(42.00)

435(96.67)

167.564

<0.001

2h后送检

29(58.00)

15(3.33)

抗凝剂比例

1:10000

20(40.00)

415(92.22)

108.508

<0.001

1:5000

30(60.00)

35(7.78)

脂浊

26(52.00)

20(4.44)

121.826

<0.001

24(48.00)

430(95.56)

溶血

23(46.00)

25(5.56)

84.819

<0.001

27(54.00)

425(94.44)

黄疸

25(50.00)

22(4.89)

107.528

<0.001

25(50.00)

428(95.11)

输液后采血

24(48.00)

20(4.44)

121.826

<0.001

26(52.00)

430(95.56)

抗凝剂

EDTA-K2

27(54.00)

30

99.818

<0.001

柠檬酸钠

23(46.00)

420

2.2血常规检验质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采血部位、存储温度、放置时间、抗凝剂比例、抗凝剂、脂浊、溶血、黄疸、输液后采血是血常规检验质量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血常规检验质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β

SE

Waldx2

P

OR

95%CI

采血部位

-1.265

0.128

10.274

<0.01

4.562

3.486-6.674

存储温度

-1.314

0.167

11.625

<0.01

3.564

4.347-7.635

放置时间

-1.285

0.504

12.241

<0.01

3.614

2.524-5.687

抗凝剂比例

-1.234

0.365

12.562

<0.01

3.537

2.268-5.367

脂浊

-1.316

0.134

9.524

<0.01

3.482

2.054-5.162

溶血

-1.054

0.142

10.045

<0.01

3.265

2.137-4.618

黄疸

-1.526

0.139

9.745

<0.01

3.341

2.365-5.078

输液后采血

-1.345

0.142

9.684

<0.01

3.298

2.142-4.556

抗凝剂

-1.352

0.214

8.526

<0.01

2.314

2.054-4.518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结果能够为病情判断、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属于临床医学检验中基础项目[4]。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等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准性可直接影响到病情诊断可靠性,为此,有必要加强对血常规检验质量的管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5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中,存在缺陷标本50份,正常标本450份,缺陷组末梢采血、常温条件存储、2h后送检、1:5000抗凝处理比例、抗凝剂、脂浊、溶血、黄疸、输液后采血均高于非缺陷组,对比有差异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采血部位、存储温度、放置时间、抗凝剂比例、脂浊、溶血、黄疸、输液后采血是血常规检验质量影响因素。

(1)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所选采集部位的不同,对于检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血常规检验常用采血部位为手指采血与静脉采血,其中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精准度较高,而手指血液为末梢毛细血管血液可能影响到检验结果稳定性。(2)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对于检验结果稳定性也具有一定影响[5]。为尽量提升血液,检验可靠程度,确保误差处在可控范围,则应在适合时间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若急诊患者临床检验仅进行血常规检查,则可选择固定时间进行标本采集,避免患者生理状态,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6]。(3)在检验标本存放温度因素方面,采集血液标本不同温度存储,包括常温下存储于4℃冷藏下存储。与4℃冷藏下存储标本对比,常温下血液标本所检验的白细胞与红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等可能出现偏高情况。(4)在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因素方面,常规情况下进行血液检查时,采集标本后应立即送检,若标本存放时间过长,则可能出现溶血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精准度。(5)在抗凝剂因素方面,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标本在检验前需要通过抗凝剂处理

[7]。抗凝剂在标本中,若比例过低,则容易导致标本中出现微小凝血块,对于血细胞分析仪器可造成堵塞,进而影响到检验结果。但若抗凝剂比例过高,容易导致中性粒细胞肿胀或分液消失以及血小板肿胀,同样可干扰到检验结果。而不同抗凝剂的应用可能导致不同的检验结果。在血常规检验中,EDTA可造成的血小板减少是影响检验质量的主要原因。EDTA-K2与柠檬酸钠对比,对血小板计数影响作用相对较高。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具体作用机制当前并不清楚。但多认为与血浆中抗血小板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相关。EDTA可致使血小板活化,转变血小板膜表面隐匿性抗原构象,进而影响到血常规检验质量。(6)溶血后红细胞破裂可释放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容易导致检验结果假阳性。(7)脂浊因素方面,脂质颗粒可黏附到反应孔内壁,导致吸光度A值升高,进而造成假阳性。(8)存在黄疸的患者,若胆红素浓度过高,则会直接干扰血液检验结果精准性。(9)若患者在输液后短时间内进行采血,则获取到的标本浓度与正常状态存在偏差,可造成各指标检验结果偏低。

除本次调查中所总结出的几点影响因素之外,其他检验仪器与人为因素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具有重要影响。以人为因素为例,对患者采用多个采血管,同时血液采集过程中,血液采集人员若操作速度过慢或样本入管注射时为依据标准顺序进行,则可能导致血液样本凝固。血液标本注入试管后需要摇晃均匀,避免血液无法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导致血液标本凝固[8]。血液标本采集后,若未立即送检则容易造成检验结果误差。应用仪器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时,需要采用相应参考物进行校准,如果操作不规范或所选择参考物不当,则容易造成仪器校准自身存在误差,影响到检验质量。

针对以上容易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总结相应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血液标本采集时选择适合时间进行。患者的生理指标包括活动情况与精神状况等,均可影响到血液标本质量。为确保血液标本质量,需要对血液标本采集时间给予有效控制。常规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同时还需要避免在患者剧烈活动后采集标本。第二,合理选择采集血液部位。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均属于血常规检验常用采血部位,但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证实,静脉采血更有助于保障血常规检验质量。第三,合理选择试剂。对于试剂的应用尽量选择配套试剂原装试剂。第四,持续强化检验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为确保血常规检验质量要求检验人员具备充分专业技能以及丰富临床检验经验。采集标本与检验程序需要严格依照相关流程进行。若采血部位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同时标本存放环节以及检验环节也均存在多种人为因素所影响的检验结果偏差。针对此情况应制定血常规检验规范化流程,并要求所有检验人员均依照此流程完成医学检验。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定期培训,提升临床检验人员责任意识,在临床检验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约束,对影响检验结果的不当行为及时纠正。以血液标本采集环节为例,要求采血人员尽量一次性操作成功,采集后立即拔下针头,最快速度注入抗凝剂,将试管放在掌心充分摇晃促使抗凝剂与血液混匀。在此过程中需避免动作过大对血细胞造成破坏致使溶血现象的发生。无特殊情况下采集标本后要求检验人员立即送检,避免标本存放时间过长而干扰检验结果稳定性。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中,容易造成结果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采血部位、存储问题、放置时间等,可通过标本采集规范化、临床检验操作规范化等措施加以防控。

参考文献:

[1]郭丽霞,丁亚丽.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提高检验质量的体会[J].人人健康,2020,511(02):269-270.

[2]张扬.血常规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9):123-124.

[3]郭文涛.血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缺陷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探讨[J].医药界,2020,07(01):1-1.

[4]张鑫.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5):88-89.

[5]探究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0):349.

[6]叶昌远,程晓玲,陈伟君.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及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03):53-54.

[7]郭兰.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临床意义研究[J].人人健康,2020,523(14):282-282.

[8]张宇杰.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进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