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小柴胡汤治疗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小柴胡汤治疗效果观察

刘旭东

重庆市忠县石宝中心卫生院 404332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眩晕予小柴胡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后眩晕者80例,随机分为地芬尼多+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n=40)与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n=4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残余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5.00%vs8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在躯体、功能、情绪三个维度分别为(5.77±0.76)分、(4.73±0.42)分、(10.37±1.85)分,均低于对照组(7.12±0.85)分、(5.61±0.45)分、(14.95±2.15)分(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眩晕予小柴胡汤干预可提高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残余症状。

关键词:脑卒中;眩晕;小柴胡汤;残余症状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病,病死率、病残率高,治疗后常伴不同程度后遗症,眩晕则为常见类型,可反复发作,对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均存在严重不利影响[1]。对脑卒中后眩晕,西医多予抗眩晕、抗血小板等措施治疗,旨在改善血供,减轻患者症状,但整体疗效欠佳。中医认为,本病与风、痰、淤、虚等密切相关,患者常存在气血、肾精亏虚等,宜采用调整阴阳、补虚泻实、化痰逐淤之法治疗[2]。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经典方剂,该次研究选择脑卒中后眩晕者80例,通过随机对照,分析了该方对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脑卒中后眩晕者80例,时间2021年1-12月。纳入标准:(1)满足脑卒中诊断标准;(2)存在眩晕后遗症;(3)认知正常;(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2)认知障碍;(3)吞咽功能障碍无法顺利用药;(4)依从性差。该80例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43~78(63.27±5.40)岁;眩晕病程3~17(7.24±2.18)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各4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后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西药治疗,口服地芬尼多,每日3次,每次25~50mg。并口服阿司匹林,每日2次,每次50mg。观察组则予小柴胡汤干预,基本方:柴胡24g,人参、法半夏、黄芩、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4枚。并结合患者症型加味用药,痰浊扰窍加用白术、茯苓、陈皮各15g;肝火上扰加用天麻6g,钩藤10g;气血亏虚则可加当归、葛根各15g;肝肾阴虚加怀牛膝、山萸肉、熟地黄各9g。每日1剂,水煎后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均治疗14d。

1.3观察指标

  1. 临床疗效。临床治愈:眩晕消失且随访4周未复发;显效:症状严重程度、发作次数改善85%以上;有效:症状改善30%以上;无效: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1-无效率。(2)两组眩晕残余症状比较,采用DHI量表从躯体、功能、情绪三个方面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11(27.50)

14(35.00)

7(17.50)

8(20.00)

32(80.00)

观察组

40

17(42.50)

12(30.00)

9(22.50)

2(5.00)

38(95.00)

X2

-

-

-

-

-

4.114

P值

-

-

-

-

-

0.043

2.2眩晕残余症状

观察组DHI量表在躯体、功能、情绪三方面的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眩晕残余症状比较 (x±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

功能

情绪

对照组

40

7.12±0.85

5.61±0.45

14.95±2.15

观察组

40

5.77±0.76

4.73±0.42

10.37±1.85

X2

-

7.488

9.042

10.213

P值

-

0.000

0.000

0.000

  1. 讨论

脑卒中后眩晕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睛发黑、眼前旋转等,症状严重可伴恶心呕吐等感受。西医认为眩晕与前庭功能紊乱以及血供不足密切相关,故多予抗眩晕、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整体疗效仍不理想,长期用药患者耐受能力差[3]。中医认为,眩晕为清窍失充导致,耳为苦倾,目为之眩。脑卒中后眩晕者气血亏虚,水湿汇聚成痰,痰浊阻络,蒙蔽清阳,故而可导致[4]。基于此,考虑在治疗本病时,宜采用化痰逐瘀,补气活血之方治疗。采用小柴胡汤治疗本病时,方中柴胡能疏肝解郁、上举阳气;生姜、半夏等则能够化痰燥湿,温中止呕;党参、红枣则能够补中益气;黄芩、陈皮则能清热、燥湿、化痰;茯苓白术则可利水燥湿;结合患者症型加味用药,诸药共使,共济活血化瘀、补气化痰之功[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5.00%vs80.00%,P<0.05),提示联用小柴胡汤干预可提高对眩晕的治疗效果,原因考虑为该方中有效成分能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而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在躯体、功能、情绪三个维度分别为(5.77±0.76)分、(4.73±0.42)分、(10.37±1.85)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则提示联用小柴胡汤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残余功能,可减少眩晕对患者生活、主观感受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眩晕予小柴胡汤治疗可提高疗效,能促进患者残余症状的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占鹏. 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小柴胡汤治疗效果观察[J]. 养生保健指南,2019(38):1.

[2]王鑫.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8):183-185.

[3]席银平.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眩晕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4.

[4]张东锋. 小柴胡汤加减对脑卒中后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94-95.

[5]徐玉婷,李若照,陈刚. 小柴胡汤加减对脑卒中后眩晕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