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老年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1张子晴 2武静 3于晓娜(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 92493部队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 ccu 辽宁葫芦岛 125000

[摘要] 目的 针对老年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内科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5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观察评价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高血压危象、恶性心率失常、心肌梗死、院外猝死、半年内再次入院等恶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5.7%;0.0%;2.9%;4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17.1%;5.7%;8.6%;68.6%。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老年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恶性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老年心内科患者;心理特点;护理干预

老年心内科患者普遍存在病情严重、预后较差、恢复较慢、病程较长等特点,随着病情的蔓延发展,心理压力逐渐增加,表现出焦虑、抑郁、无望、烦躁等不良情绪,极大地影响到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1]。因此,加强对老年心内科患者心理特点的观察和了解,正确评估掌握其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缓解其内心的困惑、焦躁,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针对老年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进行临床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内科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9.2±2.4)岁;疾病类型:高血压13例,冠心病11例,心率失常11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9.8±2.7)岁;疾病类型:高血压14例,冠心病10例,心率失常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监护、静脉输液、吸氧、康复训练等。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3]

① 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大多己经离退休,儿女不在身边,部分丧偶独居,人际交往缺乏,内心深处难免产生孤独感,充满被遗弃的苦闷。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及时纠正这种孤独心态,解开压抑的心结,往往会越陷越深,对治疗预后产生不利影响。随着身体各种功能的逐渐老化衰退,逐渐患上各种老年性疾病,对于突然发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正常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多梦。② 制定护理方案根据每个老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性格、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具体情况,对其心理状况进行正确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其心理状况,放松心情,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③ 心理护理干预积极主动与老年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鼓励其倾诉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对其尊重和理解的心意,用温和亲切的话语抚慰其心灵,疏导心理压力。叮嘱其家属多来探视,多给老人以关爱和温暖,体贴关注老人的疾苦,帮助解决其具体生活困难,消除其内心的孤独感和被冷落感。护理人员多与老年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解释自己的护理工作,加深其对护理行为和语言的理解,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化解由于误会所产生的矛盾。④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耐心细致的向老年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患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介绍治疗成功的方法和病例,认真解答其提出的疑难问题,提高其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掌握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及方法。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害怕心理以及焦虑抑郁心理压力,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争取早日康复。老年心内科患者的疾病,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治疗过程,指导其做好与疾病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加强对自身疾病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4]

1.3.1 恶性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高血压危象、恶性心率失常、心肌梗死、院外猝死、半年内再次入院的发生率。

1.3.2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62b3fdb29e344_html_42f39c55f53d2428.gif 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分别用t检验与x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恶性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高血压危象0例,占比为0.0%;恶性心率失常2例,占比为5.7%;心肌梗死0例,占比为0.0%;院外猝死1例,占比为2.9%;半年内再次入院17例,占比为48.6%。对照组发生高血压危象3例,占比为8.6%;恶性心率失常6例,占比为17.1%;心肌梗死2例,占比为5.7%;院外猝死3例,占比为8.6%;半年内再次入院24例,占比68.6%。观察组的恶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1.667,P<0.05;半年内再次入院比例,观察组显著更低,X2=4.885,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恶性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组别

例数

恶性事件发生率

半年再次入院

高血压危象

恶性心率失常

心肌梗死

院外猝死

对照组

观察组

35

35

3(8.6)

0(0.0)

6(17.1)

2(5.7)

2(5.7)

0(0.0)

3(8.6)

1(2.9)

24(68.6)

17(48.6)

2.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对护理满意例数为26例,满意率为74.29%;观察组中对护理满意例数为33例,满意率为94.29%。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2=5.285,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老年心内科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高血压危象、恶性心率失常、心肌梗死、院外猝死、半年内再次入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分析掌握老年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改变内心的孤独感、恐惧感、焦虑抑郁心态及怀疑猜忌心理,积极配合治疗,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恶性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其布日哈斯. 老年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干预[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3):379-381.

[2]杜清蓉. 心理干预护理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2):310.

[3]张素清. 老年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干预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10):1257-1258.

[4]刘英慧,张艳,于娟. 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