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李炜

江安县人民医院 四川江安 6442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方法:骨科手术患者取样80例,皆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来院就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预防护理,参考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血栓发生率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组(97.5%)高于参考组(87.5%)(P<0.05);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参考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科特殊护理可降低患者下肢血液粘稠度,减少术后下肢DVT发生率,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同时,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用时,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升患者满意值,加快其康复进程,值得借鉴。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结块在深静脉处,不正常凝固的一种病症,可引起单侧下肢疼痛、下肢肿胀、足背处疼痛、部分深处疼痛等临床症状[1]。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与静脉高凝状态、静脉壁损坏、血液流速缓慢有关,形成下肢DVT后,仅少数情况可局限于发生部位或自动消除,多数情况下会扩大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则会形成后遗症,长期影响患者生活。鉴于此,本文参考2020年1月~2021年1月来院就诊80例骨科手术患者资料,观察论述了骨科手术患者实施骨科特殊护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各40例。本研究经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2~82岁,平均(63.22±6.09)岁。参考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50~80岁,平均(63.09±5.8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预防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早期功能锻练、间歇充气加压泵、足底静脉泵和弹力袜。有研究表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降低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在骨科术后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通过指导患者及家属对患肢进行踝关节被动屈曲、股四头肌和小腿肌的伸缩运动等促进患者下肢的血液回流,也可以通过按摩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促进患肢的血液回流。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减少髋、膝关节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方法是通过多腔体充气气囊有规律的充气挤压和放气达到促进静脉回流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提高代谢物的清除速度,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保持患者体内内环境的稳态。足底静脉泵是通过一种脉冲气体快速冲击足底静脉,使静脉血获得脉冲性加速,增加血流流速的方法,可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不会增加术后患者的出血量。已有研究报道,对骨科术后患者使用足底静脉泵方法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梯度压力弹力袜是根据人体生理学原理设计的,可在踝部至大腿根部形成不同的压力,在按摩腿部肌肉的同时给予静脉血管壁以适当压力,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但是,石膏固定的患者无法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

1.3观察指标

  1. 护理满意度;(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3)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包括康复时间、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统一储存在Excel 2021表格,选择的指标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23.00;其中计数资料使用率(n,%)表示,指标由X2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n(62b4252f9b9e6_html_db8dc2d2958ce833.gif )]表示,t检验指标;以P<0.05为统计学判断依据,P<0.01差异显著。


2结果

2.1比较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高于参考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研究组

40

32

7

1

97.5%(39/40)

参考组

40

25

10

5

87.5%(35/40)

-

-

-

-

11.895

P

-

-

-

-

<0.05

2.2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发生例数

发生率

研究组

40

1

2.5%(1/40)

参考组

40

4

10%(4/40)

-

-

12.855

P

-

-

<0.05

2.3 两组患者的各项护理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参考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参考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见下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各项护理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康复时间(d)

疼痛评分(分)

生活质量(分)

参考组

40

27.36±4.19

6.37±1.83

76.37±4.61

研究组

40

18.61±1.85

3.16±0.96

85.49±2.38

t

-

5.283

10.273

5.837

P

-

<0.05

<0.05

<0.05


3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多发于下肢,可伴静脉曲张、下肢水肿、色素沉着等症状。其病因有患者自身应激水平所造成的凝血;手术应激造成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并形成血栓;手术麻醉及术后长期制动降低下肢肌肉的收缩,导致血液流动滞缓等[2]

本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参考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较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87.5%)较低(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P<0.05)。分析原因: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骨科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采取机械预防护理措施,如使用逐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弹力袜时,应依据患者下肢周径挑选大小合适的长腿弹力袜,长度应从足部至大腿根部,尤其注意足趾洞与足趾平齐,保证足趾可自由活动。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认真查看各接口的密闭性,捆绑时需避开肢体关节及导管处,避免发生管道扭曲,袖带与患肢接触面可容下一指最佳;要实时监测患肢的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可降低患者下肢血液粘稠度,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祁顺娃.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1,12(20):70-71.

[2]路丹.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