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了解多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1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了解多少

刘尊柏

巴中市巴州区凤溪镇卫生院,四川 巴中 636053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压力的增加,很多人都有胃疼、胃胀的问题,胃病是大家长时间不注意保养引起的,胃病中最多见的就是慢性胃炎。该病属于中医学范畴中“胃脘痛”、“嘈杂”、“纳差”等范畴,临床常出现胃脘不适,可能有灼烧痛、钝痛以及餐后饱胀等症,患者食欲不好,常会恶心、嗳气以及泛酸,之后会逐渐消瘦,身体虚弱乏力,还会出现恶性贫血等症。慢性胃炎大家并不陌生,发病率较高,对于慢性胃炎该怎样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肝胃不和型:患者常会出现胃脘胀痛感,疼痛会窜到两肋,经常唉声叹气,嘴巴泛酸感很重,大便费劲,心情不好时还会加重病情。治疗应以理气和胃、疏肝解郁为主。药方可选柴胡疏肝散。

2脾胃湿热型:患者胃脘常感灼热胀痛,胃里嘈杂不适,常觉口苦,嘴巴有异味,总觉口渴但又不想喝水,排尿非常黄,排便不顺畅。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与清热化湿为主。药方可选藿朴夏苓汤。

3饮食伤胃型:患者总觉胃里胀满疼痛,反酸水严重,时常嗳气,还会呕吐一些没来得及消化的食物,呕吐后疼痛感减轻,食欲较差,舌质发红舌苔较腻。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与消食导滞为主,药方可选保和丸。

4胃阴不足型:患者胃部疼痛感是隐隐出现的,口渴较明显,或者口燥咽干,大便比较干硬,舌质较红津液少。治疗应以理气和中与养阴宜胃为主。药方可选益胃汤。

5胃络血瘀型:胃部有固定的疼痛位置,不喜欢按或者拒绝按揉,疼痛时如针刺感或者刀割感,进食后疼痛感更强烈,长时间不好,大便潜血阳性,舌质呈紫暗。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与化瘀通络为主。药方可选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

6脾胃虚弱型:胃部隐隐出现疼痛感,按着会舒服些,胃部热一点疼痛感也会缓解些,进食后胀闷感严重,偶尔会呕吐清水,进食量较少,浑身无力,申请倦怠,常会出现便溏腹泻。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与补气健脾为主。药方可选香砂六君子汤。

二、中医其他疗法

1耳压方法治疗:通过在耳穴上贴磁珠或者颗粒状药物,刺激耳廓穴位实现疾病的治疗功效。耳穴法治疗慢性胃炎选取的穴位主要有脾、胃神门、交感、三焦与皮质下等,将药物或磁珠固定在耳穴上,每天按压穴位数次,双耳要交替进行,隔日一次。

2火针方法治疗:用火将针尖烧红后,快速刺入相应穴位内,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火针法治疗慢性胃炎选取的穴位有足三里和中脘等,多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炎患者。

3水针方法治疗:也被称为穴位注射疗法,将药物注射进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水针法治疗慢性胃炎选取穴位主要有足三里、胃俞和肝俞,可注射的药物有黄芪、当归或者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等.

4艾灸方法治疗:多用于脾胃虚寒性慢性胃炎患者,日常多做艾灸也可起到保健作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毒能力,使用艾条或艾炷灸都可,主要穴位有中脘、足三里、脾俞、梁门与胃俞,每个穴位建议灸5-10分钟,要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定,不能过度艾灸,避免造成烫伤。

5拔罐方法治疗:穴位选取主要是背俞穴,胃俞、肝俞、脾俞和胆俞等穴位进行重点拔罐刺激,可使用留罐法,留罐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根据拔罐处反映情况而定。

三、慢性胃炎注意事项

1每天三餐定时定量,吃饭时切勿过急过快,在胃炎发作时应少食多餐,日常不吃零食,减轻胃的压力,促进食物消化。避免吃太热、太冷、太硬、刺激性以及忽冷忽热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吃,比如粗糙的、油腻的以及纤维素含量过多的食物。若患者胃酸较严重,不要吃酸性食物和浓汤等,避免加重胃酸分泌,可食用熟烂的肉、菜泥、牛奶和面食等。若患者胃酸比较少,可适量增加浓肉汤和肉汁的食用,刺激增加胃酸分泌,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切记不能暴饮暴食,荤素搭配,均衡营养,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要注意一点,需戒烟戒酒。

2安全用药,阿司匹林、波尼松、对乙酰氨基酚、四环素、保泰松、红霉素以及吲哚类药物不可服用,特别是在慢性胃炎的活动期,严格禁用以上药物。

3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情不安、抑郁、急躁以及暴怒等都会不利于胃黏膜血液循环,影响胃机能。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出现应激反应,遇事要看淡不急,急事要不愁不焦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慢性胃炎的康复非常有益。

4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增强锻炼。健身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排空,增强胃肠分泌功能,促进消化,有益于胃健康。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大优势。胃炎急性发作时多会选择西药治疗,常用治疗胃病的西药有保护胃黏膜制剂、制酸剂以及胃动力药物等。针对幽门螺旋杆菌要进行三联疗法,抗生素治疗虽然见效快,效果好,但停药后,患者不注意自己保护或改善生活作息习惯等,非常容易复发。这也是为什么慢性胃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原因。中医治疗慢性胃炎,重在整体调理,辩证治疗,治疗效果稳定。同时中医更注重养生调理,通过改善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加强身体锻炼等,不仅能够调整身体整体素质,也能够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促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