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影像技术研究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冠心病介入影像 技术研究新进展

潘月彩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 吉林 长春, 130021

要:近几年,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虽然收到一定效果,但是该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依然存在。因冠心病发病具有普遍性,为此,及早、有效的诊断一直是临床比较关注的重点。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大。专业的影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危险分层等意义重大。当今,影像技术的进步体现在诊断、治疗、网络等方面。未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内超声、心脏磁共振等先进技术的普遍应用,会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影像技术;冠状动脉;


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疗效、治疗策略、药物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的诊断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解剖诊断及功能诊断。解剖诊断在于对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其导致的管壁及管腔变化进行观察,包括技术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这些都属于有创检测。无创检测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用无创的形式对冠状动脉血管有关解剖结构进行评价。功能诊断广泛用于对冠状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心脏运动功能(运动负荷心电图、心肌灌注成像、超声心动图等)。当前,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已经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以上三种技术进行阐述。

1.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是把微型探头利用导管送到患者血管腔内,图像能够显示血管360°横截面,利用超声探头能够对患者的血管腔、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构、病变性质进行详细观察,并能够对管腔大小和狭窄度进行测量。血管内超声对于冠心病患者主要应用于诊断及辅助治疗方面。

1.1冠状动脉造影不确定的病变

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对比,不受投照体位影响,可以对管腔及管壁结构进行准确评估。针对冠状动脉造影不能判断的病变和特殊位置病变,血管内超声可以进行补充,能够直观显示冠状动脉横截面,并能够对血管狭窄度进行准确测量。为此,在指导介入器械和冠状动脉支架的选择上,加强支架植入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等具有重要作用。

1.2不稳定斑块的检测

临床有关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变位置斑块的性质。一般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四种:①软斑块超声反射上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域;②纤维斑块超声反射性高低在于纤维组织含量多少,超声反射上介于软斑块及钙化斑块之间;③钙化斑块属于超声中最容易辨别的一种斑块,在图像上显示为强回声和背后的声影暗区;④衰减斑块属于特殊的一种斑块在超声图像上显示低回声区,但背后也会存在声影暗区,常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介入手术后血流有预测作用[1]

2.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通过近红外光在血管内或者其他组织中显示有关组织结构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最初在眼科上应用发展到心血管方面,作为冠心病检测冠状动脉造影的一个补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能够对血管内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其分辨率非常强,被称作“光学活检”[2]

2.1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易损斑块的识别

易损斑块的检测方法有多种,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血管镜、磁共振等,但是每种检测方法都有其利弊之处。易损斑块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中的主要表现分为:①测量纤维帽厚度、薄纤维帽的识别:斑块易损性的决定因素有纤维帽的厚度,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属于当前测量纤维帽厚度最精准的检测方式,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上体现高密度、低反射影像,并且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能够对薄纤维帽的易损斑块进行清晰分辨。②斑块侵蚀及破裂:有关专家指出,斑块的破裂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上表现为内膜撕裂、破坏或者斑块纤维帽夹层。

2.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冠状动脉介入的指导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最新腔内影像学技术,其价值主要在与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和术后的指导。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于支架贴壁不良、夹层、组织脱垂等方面的检测具有极高的灵敏度。①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支架贴壁不良的识别能够防止支架内血栓的风险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②血管夹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利用其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对冠状动脉管腔是否真正存在狭窄进行辨别,当不具备真正狭窄时,夹层的治疗不存在意义。③组织脱垂: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中,如果出现表面光滑,没有信号衰减情况出现,说明明显的斑块脱垂;如果图像表面不规则并且伴有明显信号衰减的时候,说明血栓脱垂。

3 .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没有电离辐射,并且不用采取碘对比剂,属于一种安全无创技术,该项技术已经被评为心血管疾病中最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心脏结构及功能评估具有极其准确的标准。由于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管状动脉介入技术,已经对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起到了提升的作用,但是对于病变的进一步评估和预后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心脏磁共振成像经过扫描,可以对患者的心脏形态、功能、解剖及有关并发症进行全面评估。微血管阻塞属于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这种情况属于不良预后指标,也是致使不良左心室重构的因素。利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能够对其病理组织进行明确分辨,对于患者的治疗疗效、后续药物指导、治疗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

3.1微血管阻塞

微血管阻塞的诊断可以利用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等技术进行检测,但是因有一定的创伤,缺少声窗,需要给予注射微泡造影剂,从而使用受限。而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进行“一站式”评估,从而受到临床上的广泛关注[3]。有关临床研究指出,心肌梗塞(MI)行再灌注治疗后三天到七天,应用延迟钆增强(LGE)技术评估微血管阻塞 ,微血管阻塞与临床预后呈现独立正相关。微血管阻塞被认为是由于快速释放的细胞毒性因子使血管的收缩、心肌细胞的水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动脉粥样硬化的碎片以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导致使远端血管腔的栓塞所造成的。微血管阻塞开始位于梗塞的核心然后在48小时左右开始不断扩大。

3.2心肌内出血

心肌出血属于微血管阻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属于PCI治疗一段时间后,梗死核心微血管病变的进展体现。心肌出血的原因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和红细胞在心肌细胞外间隙的聚集。心肌出血可以利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T2进行评估。由于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心肌在T2时段恢复的时间缩短,所以IMH在T2W表现为梗死区低信号。由于在梗死核心区域质子密度低的原因,如果MVO未合并出血则在T2W上可表现为低强化区。在MI的急性期出血在CMR影像上表现为低强化其周围为在T2加权影像上,表示心肌水肿的高密度信号。IMH的程度与病理性梗死面积高度相关与再灌注治疗前血管闭塞时间成正比,但与溶栓治疗呈独立的关系。虽然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很多优势,但是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所使用是造影剂存在一定的肾脏毒性;应用在血管扩张的负荷药物在心脏磁共振成像环境中,需要一些额外的安全保护和防范措施;检测时间比较长,价格比较高,大部分患者不宜接受;大多数心脏起搏器除了颤器之外,均受限于这种检测。

结束语:

未来临床上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冠心病影像技术,使我国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质量得到提升。不但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期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在患者发病以后的康复,更值得临床的关注。主动建立信息化的心脏康复中心,采取现代化专业的影像技术,使患者的治疗疗效及生活质量、远期预后得到提升,为临床冠心病患者提供准确、安全诊断依据,把现代化的影像技术整合到心脏康复模式上,使医疗质量得到提升,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吴圆一.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作用及影像学特点分析[J]. 当代医学,2022,28(2):12-14.

[2]杨海仓,花欣,白勇勇.冠心病患者CTA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脂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 贵州医药,2021,45(2):294-296.

[3]朱徐青,黄海英,袁明远,等.基于不同影像检查技术的冠心病诊断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0):1449-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