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凝血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凝血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胡潇文

绵阳市安州区中医院 四川绵阳 622651

摘要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炎性因子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分析对象为2021.2~2022.2在我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数字法予以分组,45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者纳入对照组,45例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者纳入治疗组,对比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对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明显较低,P<0.05;对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均明显较好,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中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突出,可降低炎性因子和凝血指标,建议推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炎性因子;凝血指标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直肠、结肠黏膜下层和黏膜层为主要病变部位,肌层很少,该病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腹痛、黏液脓血便、腹泻(反复)为主要症状,常常会与肠道外症状合并存在,即皮炎、骨质疏松、脊柱炎、口腔溃疡、关节炎等,甚至会导致结肠癌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该病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免疫系统异常、基因型等关系密切。该病以西药治疗方法为主,但是常用却会导致副作用产生,影响治疗效果。我院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突出,本次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价值进一步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为2021.2~2022.2在我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明确,通过结肠镜检查确定为溃疡性结肠炎者;②无手术指征者;③患者均对本次研究了解和知情,自愿配合者;④认知、沟通均正常者;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自身免疫疾病者;④感染性疾病或重大创伤者;⑤肾、肝、心严重疾病者;⑥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⑦近期有抗凝血药物使用史者;⑧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而退出者。随机数字法予以分组,45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者纳入对照组,年龄:(44.15±8.25)岁为平均值(21~75岁),性别:25例男,20例女,病程:(12.10±3.65)年为平均值(1~20年);45例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者纳入治疗组,年龄:(44.23±8.22)岁为平均值(22~74岁),性别:24例男,21例女,病程:(12.15±3.62)年为平均值(2~20年),分析研究比较性:2组资料经分析P>0.05,可开展对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仅予以西药常规治疗,所选药物为美沙拉嗪,每次1g,每天4次;治疗组同时予以中医治疗,即中药灌肠治疗,中药方为生大黄10g、白芍10g、红藤30g、败酱草30g、白头翁30g、生地榆20g、五倍子20g、白芨12g,以上中药方用水煎制,获得150mL中药汁,在实施灌肠前,告知患者将大便排空,确保肠道中药物20min以上保留时间,两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连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炎症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即TNF-α、IL-6、IL-8;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即APTT、Fib、PT、D-D。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3.0处理资料和结果中数据,t对(62b50f6a28938_html_e650e1f908969261.gif ±s)计量数据实施验证,符合正态分析,X2对[n(%)]计数数据实施验证,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标准,表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对比炎症因子

表1证实,治疗前炎症因子(TNF-α、IL-6、IL-8)2组对比P>0.05;对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TNF-α、IL-6、IL-8)明显较低,P<0.05。

1 炎症因子比较62b50f6a28938_html_e650e1f908969261.gif±sng/mL

组别

例数

TNF-α

IL-6

IL-8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45

266.10±78.15

128.30±51.36

198.40±56.28

106.35±48.70

203.64±42.05

96.25±13.80

对照组

45

265.90±73.10

190.25±62.18

194.90±58.49

158.50±52.60

205.15±45.10

130.10±28.05

t


0.013

5.153

0.289

4.880

0.164

7.264

P


0.990

<0.001

0.773

<0.001

0.870

<0.001

2.2 对比凝血指标

表2显示,凝血指标(APTT、Fib、PT、D-D)治疗前2组对比P>0.05;对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APTT、Fib、PT、D-D)均明显较好,P<0.05。

2 凝血指标比较62b50f6a28938_html_e650e1f908969261.gif±s

组别

例数

D-D(μg/L)

Fib(g/L)

APTT(s)

PT(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45

616.18±116.58

228.78±68.10

4.60±1.28

3.03±0.90

30.10±6.45

29.58±5.88

11.96±1.25

11.83±1.05

对照组

45

608.31±122.15

356.82±72.48

4.658±1.25

3.91±0.95

30.28±6.40

29.62±5.86

11.95±1.23

11.90±0.96

t


0.313

8.636

0.217

4.511

0.133

0.032

0.038

0.330

P


0.755

<0.001

0.828

<0.001

0.895

0.974

0.970

0.742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上归属范畴为“泄泻”、“休息痢”等,中医致病原因主要为气血瘀滞、脾肾亏虚、寒热错杂等,基于中医辨证原则,对该病综合考虑,需对阴阳失衡及时调节,对脏腑功能障碍及时纠正[2]。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型为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阴虚肠燥证、脾胃虚弱证,中医对辨证论证极为注重,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肠道丧失平衡,在实施治疗时要秉承整体理念。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部位为直肠和结肠,以溃疡、黏膜充血、糜烂、水肿为表现,对患者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的影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一般合并凝血功能异常,主要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暴露基底膜胶原,激活血小板,形成因子向肠系膜血循环中传输,而不断活化血小板,导致恶性循环产生,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会提升PLT水平[3]。而肠道炎症导致高纤溶、高凝状态会提升Fib浓度,而MPV降低主要是由于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倍性和容积被干扰所致[4]。很多研究也证实了溃疡性结肠炎处于活动期,疾病活动度和恶劣情况和凝血指标关系密切。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对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明显较低,P<0.05;对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均明显较好,P<0.05,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利用重要灌肠和西药治疗相结合,药物直接达到病灶,对肠黏膜吸收发挥促进作用,使病灶快速恢复。药物利用肛门直肠灌肠形式,可使药物直达病灶,使首过效应有效减少,可药物治疗效果和利用率提升。灌肠中药中有发挥收敛固涩、解毒疗疮作用的五倍子,有发挥清热解毒作用的红藤、败酱草、白头翁,有发挥活血祛瘀作用的生大黄、白芨,病情白芨还包含消肿生肌的作用,还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大黄,柔肝止痛作用的白芍,可使腹部疼痛有效减轻,另外,还有解毒敛疮作用的生地榆,灌肠中药共同发挥生肌、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腐生新的作用[5]。据现代药理学表明,败酱草可对局部炎症有效改善,可改善微循环,使溃疡面快速愈合;白头翁可抑制和杀灭致病菌;而五倍子可对皮肤和黏膜溃疡位置组织蛋白凝固发挥促进作用,可收缩和压迫小血管

[6]。而血余炭对肠道出血的止血效果非常好。槐花可以清肠毒。白术促进肠道粘膜修复。黄芪能加快溃疡的愈合。中药灌肠可使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可使患者免疫能力得以增加,以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中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突出,可降低炎性因子和凝血指标,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琼,朱晗婷,吴国荣,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凝血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5-8.

[2] 夏超,罗金键,王康康,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5):835-837.

[3] 渠磊.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4):605-606.

[4] 刘超.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及对血小板、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1,27(2):229-230.

[5] 聂光荣.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9):72-73,76.

[6] 辛学永.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0,39(9):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