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圈下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和路径抉择研究——以南充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3

成渝经济圈下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和路径抉择研究——以南充市为例

聂小倩 吴媛 邹灵 蔡曼宁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四川成都 610400

摘要:本文以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总体研究背景,以南充市为例,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南充市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建立的体制机制,了解和把握南充市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然后,立足于“成渝经济圈”战略提出的成渝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建设要点,结合南充地方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结构,从土地改革、产业发展、文创驱动、科技创新四个维度探讨和挖掘现代化进程中南充市乡村振兴有效实现机制和实施路径。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提出由来已久,如何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实现城市协同发展一直都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学术界针对“成渝经济圈”建设的研究逐步丰富,对于“成渝经济圈”的研究历程被分为起步、扩面、加速和深化四个阶段(卢阳春,2020),起步阶段(1994~2005)的研究主要聚集在成渝经济发展问题及成渝地区在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上(陈飞,1994;甘保卫,1995)。扩面阶段(2006~2010)则着眼于成渝经济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首要战略增长极的研究,如(何雄浪,2010)。加速阶段(2011~2015)逐渐由理论研究为主过渡到了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与方法也逐步趋于定量、具体和微观(薛昶,2012)。而后的研究深化阶段(2016至今),随着亟需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优势逐步显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和建成世界城市群路径及机制受到理论界普遍关注(陈明华,2017)。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力推动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各地掀起了一阵“乡村振兴”潮。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柯福艳,2011)。南充市政府也踊跃参加乡村振兴实践,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已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4个,入园农户50余万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市政府通过大力实施“四雁工程”,培养了一批投身农业、献身农村的“新农人”。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已培育基层优秀后备干部10000名,建成“归雁”产业园760个,认证职业农民20000余人,建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7440个。

综上所述,“成渝经济圈”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以来广泛受到学术界关注,“成渝经济圈”建设研究已经进入研究深化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也逐步定量化、具体化。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和实现机制上,南充市现有振兴路径主要集中在产业、人才、文化和生态上,较大程度上忽视了两大战略与成渝子群城市的联系,因此对于地川东北部中心城市的南充而言,实现成渝经济圈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乡村振兴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还有待丰富。

(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四川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明显,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滞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南充市作为川东北中心城市,其位于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南充市乡村振兴实现机制和路径进行研究,对川东北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 南充市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成渝经济圈”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南充市政府把握机遇,积极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把南充市打造成为“成渝第二城”的建设方针,并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建设,在整个进程中也初步显现出一些现实问题,从理论上讲,自古以来经济发展都与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生产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土地、劳动、资本、组织、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此,我们基于生产要素划分理论,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对南充市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盆周山区丘陵地带,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市、贫困大市和欠发达地区。农用土地资源闲置大、流转动力和活力不足、土地功能丧失等问题严重,土地作为生产关键要素,对推动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土地改革成了南充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南充市作为农业大市,改革开放前曾一度关注粮食产量与国内人口的供需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区际生产要素流动使得社会生产活动逐步有序化,农业生产在宏观及微观方面的内涵也趋于丰富。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再是仅仅针对种植业、畜牧业等范畴,而更多是意味着一个健全的现代农业生产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南充市乡村振兴应该致力于如何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完善生产方式、路径以及质量保证,同时在有利于南充市场辐射成渝经济圈,融入我国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能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世界人民、推动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再者,乡村振兴要考虑地域性文化,作为是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地域性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和习惯等文明表现。南充市在生态环境、民俗传统、文化积淀、饮食习惯、方言、艺术等方面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让乡村走出去,消费者走进来。为满足当下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求,提升产品质量,设计师不得不把乡村振兴“产品”功能至上的重心转化为对区域文化内涵进行视觉符号化“转译”,达到契合消费者的审美价值与心理需求也就成为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出南充特色需要面临的重要难题。

总而言之,成渝经济圈中的南充市乡村振兴单从农业发展而言土地改革活力不足,并存在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构成雷同,互补性不强的问题,另外,参与乡村振兴的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且数量有限;农户自我经营与组织能力乏力,商业生态环境亟待构建与规范;除此之外,企业集群层次低,产业价值链短,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究其本质,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人口素质不高、.土地改革不够深化、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科技投入强度不足。

  1. 成渝经济圈下的南充市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机制和路径

(一)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要做好“三权分置”,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在于通过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功能稳定农户承包权的保障功能和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财产功能,最终通过农地“三重复合功能”发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边际农业发展效率(李怀,2021)。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南充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推广颁发土地经营权证,推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土地规模流转经营的主流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农户发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劳务承包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力争提高土地规模流转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扶持政策,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制度,鼓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回乡创业人员创办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二)产业发展

产业方面要以南充为核心,建立起健全的川东北地区城市群建设体系。事实上,南充地区有大量的耕地及天然广袤的植被土地,然而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需要政府就当前城镇化规模结构与城镇空间分布状况予以调整,挖掘川东北地区城镇化集群的潜力,并对川东北城镇化发展施以合理的财政、人才、资源等物质方面援助以及精神文化、信息、数字化等现代化服务的提供。对内,南充市可以吸引从东部沿海地区返乡或就成渝片区转移的农民剩余劳动力加入进来,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速度和力度,尽快建立起成渝经济第四极——南充。对外,要加大开放力度,要有目标有规划地对沿海地区甚至国际有影响力的产业进行引进吸纳,利用自身地域特点和本土特色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在经济活力、生活品质、生态文明等诸多元素上多下功夫,依托路桥通道以及城市节点、推进与周边友好国家的贸易经济往来,加强欧亚大陆的区域性合作,进而壮大产业体系(张延曼,2020)。

(三)文创驱动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下中国乡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消息封闭,信息滞后的乡村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南充作为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丝绸文化、红色文化交辉相应,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西充剪纸、阆中皮影戏饮誉中外,是南充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南充特色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融入现代生活新观念、通过新型表达方式、现代材料等去体现具有当代社会属性的地域性文化,以创造出有南充特色、兼具创新力和时代感的文创产品。当前,南充市乡村振兴同样面临着各界力量重视程度不够、设计师对文化挖掘不深、照搬模仿较为严重等种种的问题,在文化“传译”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更加重视南充市各地区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局部地区原有艺术表层形态如传统纹样、生产工艺和民俗习惯的继承,而要考虑文化背后相关的形成原因、文化体系,推动乡村文创产品设计融入到现代生活以及其他生产生活场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细致入微的探索和研究每一个文化元素的发展脉络,才能有效避免乡村文创产品设计的同质化和非持续性等问题的出现(陈立民,2020)。

(四)科技创新

科技助力南充市乡村振兴融入成渝经济圈需要做到五大方面,第一,自上而下科学制定南充市乡村振兴科技计划,确立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战略技术、领域与方向,从而形成重点攻关、分工协作、特色优势的现代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基础;第二,要弘扬协同创新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以推动成渝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产业链与技术链深度融合(王燕,2018);第三,基于战略、知识和组织的协同,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升级农业科技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南充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支撑力度;第四,打造成渝地区产业科技协同创新增长极,从产业科技切入参与“成渝经济圈”建设,丰富成渝地区产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深度;第五,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作用,构建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为南充市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注入活力和动力。

  1. 结语

综上,在探寻南充市乡村振兴实现机制与路径时,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借鉴其他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在探讨南充市乡村振兴实现机制和路径抉择的过程中,要实现与“成渝经济圈”建设目标的有机融合;除此之外,乡村振兴路径抉择不能从单方面考虑,遵循要多维度的原则,成渝经济圈下的南充市乡村振兴的路径应从顶层设计出发,自下而上深化土地改革为土地流转活力;通过产业协同、文创驱动打造南充特色,利用科技联动成渝经济群,实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阳春,刘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2020(03).

[2]何雄浪,朱旭光.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0(06).

[3]郑治伟,孟卫东. 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城市选择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07).

[4]薛昶. 论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J].探索,2012(05).

[5]陈明华,刘玮,刘华军. 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及交互影响[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05).

[6]王燕,刘晗,赵连明,黎毅. 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34(06):12-23.

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项目(NC2021C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