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传播差异对两岸文化同源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3

影视 文化传播差异 对两岸 文化同源 的影响

荀俊钦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

摘要:台湾影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化严重影响和制约中国的和平统一,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深入研究台湾影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化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提出在影视创作中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台湾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能更好地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促进祖国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认同感

比较分析当前海峡两岸影剧艺术载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探讨台湾青年中国文化认同逐渐淡化的成因,进一步提出发展影视交流促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共同认同。

一、文化认同与两岸关系

文化认同是从文化的层面解释一个民族成为民族的文化共性与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会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域的集体意识之上,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和丰富。尽管在历史进程中,一个民族的部分区域文化会因多种多样的原因产生或多或少的文化异变,但是正是这种异变促成了区域文化多样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认同淡化。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历史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和“台独分子”进行“台湾认同”等原因,这种文化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台湾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淡化,直接表现在台湾人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上,在文化教育上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意识,从文化教育方面对认知相对薄弱的幼儿和青少年群体培养其所谓的“文化独立意识”和“独立国家意识”。

“文化独立意识”和“独立国家意识”已成为一部分台湾青年学者的主流意识,一部分“台湾青年逐渐从‘中国认同’转为‘台湾认同’,成为祖国和平统一最主要障碍”[1]因素。台独分子有意促成台湾青年的中国文化认同变异,其目的就是在台湾青年一代的意识中树立其所谓的“国家意识”。例如,台湾当局有意在其历史教育中以“日据”或“日治”时期来指代台湾的被日殖民时期,在历史教科书中命名为“日据时期”,这一历史命名虽承认了日本入侵的历史事实,而有意模糊了中国国家主权概念。而“日治时期”则是台湾带有明显的台独意识。完全不符合日本入侵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以武力侵华的事实,企图否定台湾是中国的主权关系性质。

此外,台湾的区域文化和艺术文化行业已发展成为台湾优先发展的产业,在旅游行业中,在地化概念被广泛运用,在台湾的戏剧等艺术文化活动中,“在地化”的表述屡见不鲜,如:在讨论京剧与台湾地方戏剧融合时,往往会将其表述为:京剧在台湾的在地化发展现状。与地方化相比,其差异在于客观与主观的差异。就目前台湾的文化艺术界的表述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台湾文艺人士意识中的“外来文化”。对于一部分年轻人来说,本该作为共同文化认同的中国文化很有可能成为台湾青少年眼中的“外来文化”。

大陆对台湾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传播效果也不显著。尽管台湾当局千方百计地对大陆的中国传统文化附着物进行政策阻碍,但是,文化传播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官方正式渠道传播和接收受阻时,人们可以借非官方渠道进行传播和交流。而台湾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淡化问题的症结在于,双方是否有意识进行传播和接收,通俗讲就是大陆是否以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播到台湾;台湾青少年在与大陆同宗同源的文化背景之下,是有足够的兴趣去接收并认同传统中国文化这一共同文化意识。在台湾,大陆“古装电视剧最受追捧”[2]。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两岸关系中,拓宽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多途径让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在台湾青少年文化意识中形成共同的中国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使文化认同成为利益纽带和价值纽带之外的第三条纽带,促进两岸关系的长期发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3]

二、流行文化对两岸青少年文化认同建构的差异

流行文化是影响青少年文化认同和集体意识建构的主要因素。青少年总是对新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而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则反映了这种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偏移。当前流行文化亦呈现出全球化与区域化结合的发展趋势,这对两岸青少年建构集体意识和共同文化认同的努力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目前两岸文化交流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交流。“马英九率台当局官员主持黄帝陵遥祭典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4]相对于历史文化认同更为易于年轻人接受的流行文化传播比较少,流行文化所附着的文化认同更易于被青少年所接受并进行传播。说明流行文化的渗透较历史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共同意识培养,在青少年集体意识建构上效果更加直接。因而探讨流行文化在两岸青少年文化意识养成过程中的差异,与历史文化交流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台湾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文化认同变异的原因。首先是,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大众传媒丰富了青少年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渠道。“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它一方面推进了社会信息的利用和信息发展,另一方面也放大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5]目前台湾流行文化的整体趋势是美日韩三国文化,流行文化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以亚文化的形式存在,并形成以年轻人为主体构成的文化集体意识。比如在台湾,流行文化所聚集的小清新文化、二次元文化等成为青少年群体的热门和流行文化,形成台湾文化多元杂糅的构成要素。形成这样的亚文化杂糅现状的首要因素是台湾人口构成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台湾人口由原住民、“本省人”、外省人、东南亚移民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冲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渐渐融合,形成一个复合的文化实体。其次,大众文化传播的媒介多元化,互联网新媒体和跨媒体发展为流行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载体,尤其是这些传播途径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互动的双向的交流介质,在青少年适应媒介载体所附着文化的同时,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意识也影响着媒介的发展。此外,李登辉、陈水扁的一系列“去中化”政策,试图通过文化、艺术、国家意识等来打破中国认同在台湾青少年集体认同中所占的比重,大力推行所谓的“自由民族台湾”的政策,蔡英文不遗余力地在流行文化上散播其台独意识。目前流行于台湾青少年之间的艺术文化活动中,对于“台湾自由民主的歌颂”屡见不鲜。可见,在目前台湾青少年的认识中,他们虽不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台湾意识。

大陆流行文化随着国内娱乐行业步入市场化,经过一批又一批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华语流行文化圈的重回主体地位,多元化包容性的流行文化在年轻人中形成“求同存异”的局面。但由于台湾当局政策的限制,台湾对于大陆的文化处于阻隔状态,而相比对大陆的阻隔,台湾对于美国、日本、韩国的流行文化政策却是无限制的开放。这也在台湾青少年意识中形成了对美日韩流行文化的膜拜。随着大陆市场开放,代表曾经台湾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人纷纷选择更为宽阔的大陆市场,加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过多接触的是日韩流行文化,导致日韩文化在部分台湾青少年意识中,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集体认同,这种认同更加影响他们的成长意识。

流行文化的差异成为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阻碍因素,但在流行文化中,两岸青少年更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语言,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价值观,通过交流合作实现“心灵的沟通”,实现台湾青年对中国文化同源的认同。

三、发展影视交流促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影视文化与流行文化总是相互影响的,流行文化为影视提供海量素材和直接消费人群,影视一定程度上成为流行文化的表现载体,甚至引领流行文化的发展潮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内近年来的流行文化呈现出娱乐化、消费化特征,特别是青少年,移动互联带来的信息便利让流行文化呈现出互动性等特点得到青少年的青睐。

对于年轻人来说,影剧艺术现已成为青少年文化意识养成的重要途径。对于两岸的年轻人来说特别是处于社会集体记忆建构期的青少年来说,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建构离不开适宜的信息来源渠道。而影视剧这一类大众传播的文化艺术衍生品因其传播、接受、消费的便利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选渠道。两岸影剧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需要分清两个概念,即文化精神的与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前者是凝聚着后者发展精髓的精神表现,后者既是前者的精神来源,亦是前者的发展结果。因为文化的精神认同形成于人亦将形成新的历史文化特征。所以,探讨两岸影剧艺术的文化表现同样需要从文化精神表现和文化历史传承两个角度来分析。先看大陆影视艺术的文化表现。艺术是文化的主要呈现形式,而影视剧是目前人们最易于接触的文化消费品,对于大众来说,影剧媒介相较于其他艺术媒介来说有着接受成本低、传播成本低、接受要求低等特点。因而,可以说影视艺术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最为便捷的载体。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亦为影视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但是目前国内影视行业呈现出优秀影视作品比较少,好的影视作品是要体现新时代的核心。如何评判一部作品自然是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于市场来说,能赚钱的是好的作品;对于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来说,有文化内涵的或是基于现状反思文化发展的是好的作品,对于艺术来说,有独立静观的艺术思考的作品是好作的作品。再看目前大陆热播的古装影视剧,无论是《宫》、《甄嬛传》还是《琅琊榜》、《芈月传》,或是IP改编古装玄幻剧如《仙剑奇侠传5》及《诛仙青云志》,无一不是热播赚钱的商品。而就其主题、内涵和价值观来看,它们都是打着古装噱头的现代价值观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近几年无论是影视剧作品还是动画,都呈现出一种美国式的娱乐快餐化的消费性状,市场上再难看到80、90年代那些文化背景浓厚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如《西游记》(杨洁版)、《红楼梦》、《太平公主》、《汉武大帝》等经典作品。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样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意识与市场化的背离是形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电视剧行业目前制播分离的市场化制度让影视作品的制作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市场的需求直接来自于观众的需求,特别是作为互联网+影视的IP元年,互联网剧的井喷式爆发伴随着更为明显的市场消费决定产品性状的现象,直观表现在产业的文化形态便是加剧的文化消费心理。当然,无论是一味的去指责市场化还是观众,都不是可取的。但是无论是观众还是影视创作者,面对这样的现状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反思。我国大陆自身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都随着消费时代和影视消费娱乐化而产生偏差,那么何谈影像以文化传播的角度引导两岸青少年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

相比大陆,台湾的影视剧现状则完全是美国影视娱乐的天下,台湾自进入其所谓的民主时代后,电影和电视剧的生产审批环节逐渐放宽,取消审查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分级制度。与此同时,台湾电影的准入制度也有所调整,放宽了欧洲、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市场准入。但是对于大陆,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准入制度非常苛刻,每年只放行极少的大陆影片在台公映,其每年放行的影片数量不超过十部,对于市场全开的台湾来说,完全被欧美日韩电影完全淹没的现状难以避免。再看台湾本土生产的影视剧,从台湾新电影运动开始,台湾电影成为华语电影世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电影在商业市场上被好莱坞完全垄断,从新电影运动至今,也仅有魏德胜、钮承泽等为数不多的导演的作品能够在票房上与好莱坞电影抗衡。而艺术电影方面,杨德昌、蔡明亮、侯孝贤等人的则坚持着相对独立的文化意识进行创作。而近几年的影剧商业作品现状来看,对于“台湾意识”的强调进入常态化状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台湾和大陆上映的版本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而近两年在台湾剧场上受观众热捧的剧作《木兰少女》、《我记得》都表现出对于传统中国文化认同的缺失、调侃,打破。这一类作品对于中国文化认同的打破并不是建立与艺术创作之上的打破,建立于文化意识之上的政治意识体现。

总之,对于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来说,青少年集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尽管在台湾的整体文化认同中,认同中国文化的人仍占据绝对主要地位。但是对于台湾青少年来说,长期在多元流行文化影响下,这种集体记忆会随着流行文化和流行影剧的价值认同而产生偏移,对长期构建和保持共同的文化认同、文化信念和集体记忆是不利的。因此,台湾影视创作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内涵和文学基础,创作精品,由此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陆应充分利用古装剧在台湾影视市场火爆的优势,创作影视剧品质好、剧情吸引人、场景逼真的精品力作;充分利用两岸同宗同族、文化同根同源的优势,创作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电影电视,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郭 艳. 台湾“年轻 世代”国家认同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台湾研究,2011(3):29.

[2] 翁陈兰. 用人情味和文化力量促进两岸融合沟通——大陆电视节目在台湾的传播状况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9):48.

[3] 习近平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9 :10.

[4] 范雪莹.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对台文化统战工作[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1):28.

[5] 王晶晶 .大众传媒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同影响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2年下:175.

作者简介

荀俊钦(1991.8—)男,汉族,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影视创作研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