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以甘肃医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6

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以甘肃医学院为例

闫婷

甘肃医学院 甘肃省平凉市 744000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各地火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时期,网络媒体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高校学生正处于网络时代的最前端,其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直接影响着文明城市创建的实际效果。甘肃医学院作为平凉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同时也是甘肃省首批“省级文明校园”之一,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背景,以甘肃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对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引导网络舆论、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明城市创建;网络文明;平凉市


1.研究背景


1.1网络媒体的双刃剑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从根本上丰富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而网络双刃剑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网络暴力”、“网民围攻”等现象不断出现。网络上的言论具有自由和少约束的特点,使得虚拟空间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绝对言论自由”感,从而带来负面网络集群效应。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引导公众进行正确的网络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2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开展


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每个单位都要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2012年,中央新出台了《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明确了对各地区网络文明的测评要求,丰富了文明城市建设的内容。


1.3网络文明与文明城市创建关系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越来越重视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平凉市作为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也希望加入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热潮中。文明城市的创建除了对优美环境、优良秩序等有要求之外,网络的文明言论也是题中之义。要创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势必要用好网络这个途径、载体和平台。


2.文明城市创建现状


2.1国内文明城市创建现状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持续发展潜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综合体现,是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综合评价的最高荣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每个单位都要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了推进这项工作,中央文明委分别在1999年9月和2002年l0月,先后表彰了两批共121个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城区。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对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003年8月,中央文明委印发了《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2004年9月,由中央文明办组织专家研制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正式颁布实行,这是全国第一个评价与考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的指标体系。2005年4月又出台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2005年10月,我国首次命名表彰了全国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之后分别于2009年、2014年、2017年、2022年,命名表彰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全国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


2.2平凉市文明城市创建现状


2021年10月,平凉市委、市政府顺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作出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全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平凉市把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理念,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推动,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党员干部带头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城市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实打实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 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变化,感到了温度。

平凉市把创城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了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党政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视察指导、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深度参与的创城大格局。同时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出“2021年部署启动、2022年整体推进,2023年巩固提升”的总体目标,制定印发《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3年)》,确定每年一个主题实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建立并落实四大班子领导“周上街”、机关单位“包街包路包小区”、周五卫生集中清扫、店铺门前“五包”责任制,通过制度进一步推动形成了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创城工作的良好局面。印发了《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责任分解表》《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责任分解表》,构建了市(县、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定期深入一线督导巡察、现场办公,其他负责同志带头包抓,一线指导推进,合力高效推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刚刚建好的大厦便被人涂鸦,刚刚铺好的绿地就被人践踏,刚刚栽种好的树木就被人折枝,刚刚清扫过的街道就被人乱扔乱吐……没有高素质的市民,辛勤建设起来的硬件设施无法得到保护,其促进文明的功效也难以发挥。因此,在加强文明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软件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在平凉市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民道德素养提高依然是个薄弱环节。


   3.基于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的摇篮,而高校学生正处于网络时代的最前端。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力者,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高校除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外,也需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培育,只有提升其文明素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涵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优质综合型人才。此外,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城市文明面貌的表现形式之一,并对促进人民综合素养的形成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继而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发挥出其所具备的效能。甘肃医学院作为平凉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同时也是甘肃省首批“省级文明校园”之一,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对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3.1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有利于塑造文明城市的美好形象


         公民自身所具备的文明素养在践行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居民的文明水平,也能反映出城市精神文明的层次水平。公民文明素养水平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客观表现,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城市文明是城市人民文明素养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文明素养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基础,有多数大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都重视培育与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以此来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促使城市发展变得井然有序、美好和谐,这就能够反映出提升文明素养对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高校大学生是城市中存在的重要又特殊的人民群体,能够为城市公民文明素养的培育与提升起到模范作用,因而基于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一定要十分重视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促使其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发挥主导用途。如果不加强重视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那么将会给文明城市的创建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一些大学生文明素养程度低下,在公共区域活动中不遵守相关规章和秩序,极易制造出一些混乱无序的场面,继而影响城市文明建设。因此,毫不夸张地说,重视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是能够完全体现出文明城市美好面貌的窗口。

3.2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思想保证


         当前,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是提升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思想保障,一方面可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坚持正确导向是工作核心,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特点,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内容,能够为文明城市的创建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当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治国路线和治国理念,要坚定不移地秉持科学发展观念,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对文明城市的创建有着特殊的意义。社会能够和谐稳定地发展,人心才能稳定,党的政策才能稳定实施与落实,才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城市作为人群生活的密集区,充斥着积极与消极的思想价值理念,因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能够具备示范和辐射的效能,为文明城市的创建提供可靠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4.目前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分析


4.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倡导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Network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于1994年由McClue提出,认为网络素养是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协助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两项。2001年,LauraGurak以“Cyberliteracy”定义网络素养,提出网络素养是运用网络寻找资源的技能以及参与网络社会的能力,包括信息识别、网络认知、网络行为等。2012年,HowardRheingold以“Netsmart”将网络素养定义为注意能力、参与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和网络思考能力等五个部分。纵观国外文献关于网络素养的研究,是与互联网发展高度相关的,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出现后,研究明显增多,并且较多与数字素养(Digitalliteracy)、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等进行融合。从上述研究情况来看,网络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运用网络技术能力,更重要是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处理与运用能力,网络素养是与网络社会不可分割的。

我国学者在网络素养研究基础上,基于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角度对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从现有研究来看,由于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差异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导致的网络社会特征变化,学者们对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大致上继承了网络素养研究的逻辑,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与网络行为,如网络信息解读与评价、网络表达与交往、网络操作与行为、网络伦理与安全等。


4.2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现状审视


4.2.1 网络认知模糊

网络认知指大学生获取、筛选、分析和评价网络信息的基本素养与基本能力。大学生网络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缺乏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各类网络信息爆炸,如何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非常重要。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仅满足于随心所欲地进行阅览和选取网络信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对于很大一部分的无用信息、虚假信息,他们不具备识别和筛选的能力,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分辨。其二,甄别网络信息能力不够。网络上的信息量极大,其中既包含先进理念和有益信息、正能量的信息,但也不乏一些滥竽充数的肤浅错漏信息,甚至一些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信息。由于部分大学生甄别能力有限,判断能力不高,网络上有害信息易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别是一些欺诈、暴力、色情信息的传播,冲击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道德,由于分析和评价各类网络信息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不够,使得当代大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双重威胁甚至侵害。


4.2.2 网络行为管理能力不够


网络行为管理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对自身使用网络行为进行规划与自控的能力。网络行为管理能力不够的表现如下。第一,沉湎于网络娱乐,自控能力差。网络交友聊天、浏览娱乐新闻、打网络游戏、参与直播等行为,占据了部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相比于学习专业知识,网络娱乐活动更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充裕,学习压力轻、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学生常常把主要精力、时间投入到网络娱乐活动中,伴随着他们对网络娱乐活动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就会出现逃课、迟到、早退等行为,长此以往会对大学生学业造成很大影响。很多高校都存在部分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娱乐而影响甚至荒废学业的案例。第二,网络暴力、犯罪行为。网络暴力具有空间上的特定性,主要包含网络语言暴力和网络技术暴力,网络语言暴力指在网络中诋毁谩骂他人、恶意散布谣言等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网络技术暴力主要表现为通过黑客技术等网络技术手段获取他人信息、暴露他人隐私等行为[1]。网络暴力虽发生在虚拟世界,但却时刻威胁着受害者,很多时候对受害者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有时虽是无意识的,但在一些网络事情发生初期,不明真相的学生极易遭受到别人的利用,充当“水军”对当事人恶意中伤,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大学生网络技术犯罪,有时是源于好奇,学习黑客技术,有时是因为受利益驱使,利用网络技术侵犯知识产权,或在一些国家级考试中考试作弊,甚至出现过利用网络贩卖国家保护动物的行为。


4.2.3 网络法制意识淡薄


网络法治意识是大学生对自身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发生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认识。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虚拟空间里发生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他们不懂网络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缺乏自律意识、自律精神。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很可能会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其二,部分大学生对言论自由过度追崇,不懂得言论自由界限。很多时候,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在不清楚网络事件真相的情况下,对网络事件的发酵起到推波助澜的反作用,对社会舆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4.3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前期调研中选取平凉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甘肃医学院为靶向目标,进行了关于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电子问卷调查,大面积发放电子问卷调查表,回收问卷1792份,其中有效问卷1766份,有效率98.55%。在研究调查数据时,笔者发现高校大学生享有充裕的自主活动安排时间,有6.82%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上网时间在6-8小时的学生人数居多,占到了31.82%,上网时间最少的2-4小时时间段仅有13.64%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学生占到了59.09%(见图1),已经超过半数,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聊天、看视频,选择这两项的学生人数高达81.82%和86.36%(见图2)。而在聊天和看视频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网络不文明用语,虚假信息甚至是色情、暴力等内容。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网上经常使用不文明用语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粗俗用语较为了解,且有部分学生频繁使用网络不文明用语。

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不文明用语的场所主要是在网络游戏及论坛中。

(二)存在传播未证实言论甚至虚假信息等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未在网络上发布或转发过未经核实的信息(包括虚假、欺骗信息),但偶尔发生的占27.3%,也是不容小觑的比例。

(三)部分学生曾观看或传播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

调查表明,60.6%的大学生从未浏览过载有色情、暴力等相关低俗内容的网站,但仍有30.3%的大学生偶尔浏览,甚至传播过此类低俗内容。


62ba97c298486_html_1592e173c0ee5686.png

图1 每天上网时长

62ba97c298486_html_aa54b0b2eb4dbfce.png

图2 上网的目的


4.3.1目前大学综合教育中缺少网络文明制度的保障


网络文明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走向社会需要掌握的基本素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深度运用,网络文明素养不断有我们加以拓展。从教育角度纵观网络的发展趋势,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必须提到终身教育的话题。高等院校是优秀学子们得以深造的最佳场所,我们需要负起给与他们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的责任。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格之前,给予在今后的网络运用上正确的指导。

要想让当代大学生在大学中学会如何更好的运用网络,持续给社会输送更为优秀的大学生,保证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持续长久的延续下去,就需要教育体系上有适应实惠发展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但就目前调查而言,目前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方案中,并未出现比较科学的网络文明素养的法律法规,以至于在高等院校中频繁出现校园贷、校园传销、网络赌博等事件,这些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都是与目前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地解决学生与网络之间矛盾有关。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加强如网络文明素养类的设置以及网络应急体系的建立,目前在很多高等院校都没有实行相关制度。没有网络文明素养制度只会让大学生沉迷网络,无法真正运用网络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不利于在大学校园中长久的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4.3.2需要加强网络文明素养的现实实践


网络文明素养不光是大学生的一项素质,更是一种多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行为,甚至可把他诠释为技能。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的网络言行适合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减少因网络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弊端,让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具备的利于社会发展的网络素质。目前,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大学生在网络使用层面如果不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在今后走向社会后会出现更大的麻烦。眼下大学生在运用网络上,出现了复杂和多变的弊端,首先是在大学生在查阅网络信息是不能有效的辨别真伪,自控自律能力不强对个人和身边的环境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高等院校在给大学生提供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过程中,需要用现实发生在大学生中的网贷、传销等案例作用于网络环境使用的教育过程中,高等院校的老师们应当帮助大学生積极正面的接触网络上庞大信息,其次是要动员大学生学会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内了解网络信息的是怎样传播的,他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以及网络中的信息提供者为什么上传信息,帮助大学生在网络课堂学习中积极总结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学会理智的使用网络,让自己有正确对待网络的思想,以便网络文明素养在大学教育中才能够起到基础的作用。


4.3.3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控自律要求


针对大学生自控自律方面的网络分析,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并不是很高,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有待积极推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没有责任心,鉴别信息难;接触网络信息量大,有效利用网络难是大学生们目前接触网络后的共性。部分同学心理发展因为网络的不良信息造成较大的偏向,进而促使他们减少了对人生的规划和阳光生活的向往,大量充斥在虚假的网络世界中,造成他们性格和思想偏激,网络犯罪和网络道德频发,所以,高等院校应因材施教,在教学大纲添加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成分,使新时代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文明使用网络的代言人。


5.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综上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是偏低的。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大环境,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大学生群体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发展滞后、社会经验不足

大学生基本分布在18-25岁年龄段,此人生阶段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大部分学生缺乏甚至基本没有社会经验,而在进入大学之后,简单的同学相处以及相对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滞后,这致使他们对于社会发展以及身边诱惑会缺乏全面的判断力,对于网络不文明现象有时会疏于防范。

(二)大学生缺乏对相关法律及制度的了解

网络不文明现象频频出现的一大原因便是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导致发生不文明现象甚至网络犯罪的成本很低,很多大学生因此在网络空间肆意妄为,却不知我国对网络文明行为也是有所约束的。例如,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的精神,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曾一同向社会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网络不文明行为不仅是违法行为,有时甚至会导致犯罪,例如,对于网络传播色情、暴力内容、网络诽谤、网络侵权等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会受到法律制裁。但大多数学生缺乏对此类法律内容的了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反法律甚至犯罪,这促使其在实施不文明网络行为时无所忌惮。

(三)高校缺乏有效的网络文明素养教育

高校教育是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引领以及教导,利于大学生良好网络文明素养的提升。但是,当前中国高校基本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就调查的几个高校来看,很少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文明进行过教育,这说明高校管理者并未意识到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致使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2]



6.高校教育者培育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对策


伴随社会信息网络的高速进步,计算机、手机等虚拟终端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在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诱惑、陷阱和困扰,我们当中的有些人深受其害,难以自拔。如何做到享其万利而不受一害的网民,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和探究。

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可以作为一个工具为学习提供便利。然而,因为大学生还处于一个没有树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容易产生偏听偏信,被带入歧途,发表一些过激言论,信谣传谣的现象也是有发生。由于自控力不强,有些同学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甚至威胁生命。此时,网络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6.1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现状实时调整教学方案


思想引领行为,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使用意识,改变原有的网络观念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水平的重要步骤。新时代的网络倡导娱乐为主,并且带有很大的利益追求,大学网络文明素养的教育应该从教育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对网络认知不同,一部分网络文明素养较高,自控自律也比较强,针对这些学生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激励,让他们也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而对于其他网络素养较差的同学,需要校老师帮助他们提升对于网络环境、网络利弊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追求,立足现实,脱离低级趣味在使用网络中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二要加强课堂教育,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时,虚拟网络已变成社会沟通交流、生活支付、情感留存等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互动、联系的重要纽带。三是要学会尊重学生网络主体原则,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讨厌被约束,强调自由,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对现在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要尊重他们的网络主体,大学老师帮助学生主动去了解网络中意义,再通过教学讨论,指导学生发现正确的观点,最终去使用网络,达到提高网络文明素养的目的。


6.2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最基本的使命,高校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促进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大学里可以开设一些网络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快捷高效地获取网络信息,提升筛选、甄别信息的能力。

另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提升学生网络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提升学生政治敏感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网络信息判断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调查大学生的行为偏好、知识水平、网络文明素养现状等,能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地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


6.3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自控管理能力


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养需要高校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拥有一定的自控管理能力。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网络使用者的一切行为常常缺乏他人监督和约束,在这种几乎无约束的环境下,个人行为需要依靠行为人的良知与责任来调控,这就靠大学生日常自律性的培养。自律一般是指在没有他人的现场监督的情况下,用个人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和判断自我的行为,自觉主动地遵守社会规定的法律法规和传统道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指用教条的规章制度来束缚行为人,更是强调行为者的理性精神和自控能力,所以,大学生网络的自律性养成也是一个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成果的体现。


6.4加大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指出:虚拟社会“不是,也从来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一个不用现实社会中法律、条例、警察和军队约束的独立王国[3]”。法制体系健全是良好网络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为用来确保网络生态文明得以实现是十分必要的。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为我国网络法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有必要通过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权利义务观,要知道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行为与现实世界中行为一样,均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5加强校园网络监控,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网络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个虚拟世界,尤其是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更要理性、谨慎,不要在网络中迷失自我。我以为,高校教师做一个好网民的榜样更是努力提高自身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每个同学都要自觉学习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增强守法意识,主动自觉地传播正能量,抵制低级趣味信息。

高等院校要严抓校园网络的监控,网络管理并入到现实校园生活中,推动网络规范运行。规范学校网络运行,根据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现存的学校网络使用制度进行修改。强化网络监督与管理,需要将校园动态网络新闻的发布纳入管理范围,对学校网络中不良信息和欺诈等行为,进行过滤和屏蔽,切断网络贷款、赌博的途径。鼓励师生监督,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大学生的信用机制,加强同学们对网络使用诚信教育,宣传网络信用的好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净化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安全触网、文明用网、健康上网。


【参考文献】

[1] 潘云梦.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6):52-58.

[2] 李春,叶景明.《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18(03):189-190,2017.

[3] 尼尔·巴雷特,著.数字化犯罪[M].郝海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