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罗晶 1 ,张博 2,于佳禄 3,董子渝 4

( 1.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在数字化新基建的大潮之下,智慧交通已成为中国交通领域深化改革和顺应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交通拥堵无疑是城市交通发展中诟病的老生常谈。本文分析了导致交通拥堵的道路、环境、行人、车辆等方面的因素,并给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旨在用传统方案结合智慧手段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交通领域,从多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缓解交通拥堵。

研究通过一系列对交通的管制、人为干扰手段,对现有的交通拥堵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造方案,为符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城市建设为更高效、拥堵少、事故少的智慧交通城市。

关键词:交通拥堵;城市交通;道路

0引言

大城市的交通堵塞成本约占城市GDP的3%~5%。将来,伴随人口和汽车占有率的增长,这个数字可能达到7%及以上。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堵车问题越来越严重将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交通堵塞并不是交通系统本身的问题,其原因是土地利用模式导致交通供求不平衡。因此,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和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中交通拥堵的影响。

1拥堵因素分析

1.1城市道路因素

主要包括车道数量、道路所处的区位、是否为施工道路。车道数量越多,可供车辆通行的空间也就越大,越不容易造成拥堵;城区道路相比郊区道路车辆数更多,更容易造成拥堵;此外,道路施工往往会造成车道数减少,道路宽度降低,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


1.2道路环境因素

包括车辆行驶的时间段、天气状况(温度、能见度)、交通事故发生情况等。通常意义上来说,早晚高峰由于出行需求的增加更容易造成拥堵;恶劣天气往往会增加车辆的行驶难度,降低车辆整体的通行效率。

1.3城市行人因素

考虑到驾驶员属性及步行者因素。新手司机由于操作不熟练,往往会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另一方面行人过街过程中会对车辆的行进造成阻碍,进而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造成交通堵塞。

1.4城市车辆因素

其包括车辆类型及行车间距。一般来说,车型越大,占用的道路资源与空间越多,通过同一道路断面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多;行车间距大交叉口的通行效率降低,进而影响车辆的整体通行效率。

2可行解决方案

2.1道路本身因素导致拥堵的解决方案

在施工道路前方路段设置警示标志,提醒驾驶员前方正在施工。使其提前绕行,以免发生堵塞。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导航系统对驾驶员进行前方路况提前预警,提醒是否绕行,避免“堵上加堵”。

在有闸道口的地方设置定向车道,避免交织流路段车辆发生冲突、在郊区道路与城区道路结合的路段拓宽车道,增加交通容许量。合理设置信号灯时间、充分结合早高峰车流特点设置潮汐车道,疏导车流,减少交通拥堵发生的可能。

2.2道路环境影响的解决方案

随气温不断升高,在10-25℃时以及气温在35℃以上,道路上车辆的行程时间呈正增长的趋势,行程时间增长明显,进而道路拥堵时间增加。所以,在温度较为适宜出行的和不适宜出行的天气温度情况下,道路拥堵时间长。

随着能见度的增长,道路拥堵时间明显降低。可见,能见度对于道路拥堵时间的影响呈负相关,即能见度越低,拥堵时间越长。

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且随着交通事故数量增长,道路拥堵时间明显增加。所以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道路拥堵时间的影响呈正相关,即事故发生且次数多,拥堵时间越长。

因此,驾驶员取得相关证件时,需加强守法尊法的观念,在驾驶时严格要求自己、放平心态、不抢道、不急于超车,尽可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在恶劣天气减少私家车出行方式的选择,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如若必须出行,则注意与前车保持距离、减速慢行。

2.3行人因素导致拥堵的解决方案

行人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集中在非机动车横穿马路、行人闯红灯或走机动车道,以及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掉头、违法停车和交通设施不完善、道路资源、功能不能得到发挥等原因。

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在人行横道处组织行人按照规定有序地过马路,对闯红灯、不守秩序的行人进行劝导、播放事故视频,起警醒作用。

在故障、施工等需要行人绕行的路段,设置警示信息,手机导航软件开发可供行人查看前方道路路况,行人通过软件提前预知,以便合理规划出行路线。

2.4车辆因素导致拥堵的解决方案

在道路上坡处,应设置大型车辆爬坡车道和专用的大型车行驶车道。在大型车后方张贴醒目的反光标志,提醒后车保持车距,以免发生交通事故。在学校、下坡等路段,合理设置减速带,限制车速,减少拥堵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3结语

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高新应用型人才的努力,通过交通模拟仿真、视频监控、云计算实时监测、智能控制、云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的革新与应用,才能将传统交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切实、高效、绿色地解决现有的交通拥堵问题。顺应时代潮流,提前预估“自动驾驶”出现在道路后对以往人、车、路、环境的影响,正确对待新事物出现、应用在交通领域,用辩证的眼光、敏锐的计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罗瑞琪;齐庆祥.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交通拥堵等级预测[J].天津建设科技,2021,31(05):7-9.

【2】本报记者齐旭.车路协同系统:解决交通拥堵是目的[N].中国电子报,2021-10-01.007.

【3】唐明丽.关于缓解码头作业区交通拥堵的建议[J].道路交通管理,2021,(09):43.

【4】张绪冰;谢雨飞.隐马尔可夫模型的道路拥堵时间预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5】白杨.高德地图苏岳龙:智慧交通成为中国交通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N].21世纪经济报道,2021-10-18.012.


罗晶(2000—),女,汉族,重庆梁平人,本科生,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方向:城市交通

张博(2001—),男,汉族,陕西汉中人,本科生,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于佳禄(2003—),男,汉族,辽宁锦州人,本科生,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类,研究方向:智能交通

董子渝(2001—),男,汉族,重庆南岸人,本科生,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机械类,研究方向向:机械类